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历程 1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遗产 2
二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初始建构 8
三 多样化的发展 16
四 开放性的发展 23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观 35
一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 36
二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文学观 42
三 毛泽东的人民本位文学观 48
四 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观 55
第三章 文学与意识形态 68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论 70
二 苏联的文学社会意识形态论 74
三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论 81
四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86
第四章 文学与人的解放 103
一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104
二 列斐伏尔的新浪漫主义美学 108
三 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美学 114
四 赫勒的伦理美学 119
第五章 文学与艺术反映 133
一 列宁的艺术反映论 134
二 卢卡奇的审美反映论 137
三 戈德曼的文学反映与世界观同构论 143
四 马歇雷的审美反映差异论 150
第六章 文学与形式 165
一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形式理论 167
二 沃尔佩的语义学美学 175
三 小说文体社会学 180
四 悲剧文体社会学 186
第七章 文学与身份政治 200
一 文化霸权与身份政治 202
二 文学与阶级政治 208
三 文学与性别政治 217
四 文学与种族政治 224
第八章 文学与现代性 238
一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239
二 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批判 245
三 哈贝马斯的文化公共空间理论 250
四 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论 256
第九章 文学生产理论及其向文化研究的延伸 274
一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276
二 本雅明的文学生产理论 281
三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288
四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298
第十章 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311
一 恩格斯的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原则 312
二 文学文本的话语分析方法 319
三 文学文本的社会学的精神分析方法 328
四 文学文本的政治无意识阐释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