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歌润腔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讲真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03036167
  • 页数:4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国家课题,共分四个大部分:上篇、中篇、下篇和附录部分。上篇为“汉族民歌润腔的理论初探”,中篇为“汉族民歌润腔特色的研究”,下篇为“汉族民歌个例分析(49首)附录部分”,含:汉族民歌曲目索引、各类图表索引、本书中符号说明、全汉字音节和参考书目等。

上篇 汉族民歌润腔的理论初探 1

第一章 汉族民歌润腔的界定 3

第二章 汉族民歌润腔的宗旨——审美意识——写意(神似) 6

第一节 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 6

一、三教互融 6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等外来文化的融合 7

三、中西文化的融合 7

四、“周易”——太极之圆——中国民族文化的根基、命脉 7

第二节 中国民族艺术的审美:意象化(写意、神似) 8

一、审美意识 8

二、写意 8

三、神似 9

第三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审美宗旨:意象化(写意、神似) 10

第三章 汉族民歌润腔的文化内涵 11

第一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灵魂——唱心 11

一、重义理 11

二、重情感 12

三、重意境 12

四、重韵味 13

第二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核心——艺术形象 14

一、艺术形象的产生——内心视像 14

二、艺术形象的传导——想象与联想 14

三、歌唱艺术的原则——艺术第一、技术第二 15

第三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特点——心理创造 15

第四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关键——深拓内涵 16

一、潜台词和内心独白 16

二、深拓重点字腔的内涵 17

第四章 汉族民歌润腔个性风格的形成 18

第一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准则——唱出人人心中所想、人人口中所无 18

一、歌者的指导思想 18

二、歌曲润腔的具体原则 21

第二节 汉族民歌润腔个性风格的形成 24

第三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具体功能、途径、过程 25

一、汉族民歌润腔的具体功能 25

二、汉族民歌润腔的途径——变“死音”为活曲 26

三、汉族民歌润腔的过程 27

第五章 汉族民歌润腔的语言基础——字正腔圆 29

第一节 字正 29

一、拼合准 29

二、声调准 56

第二节 腔圆——作型准 62

一、声音圆润 62

二、运腔委婉——字间衔接——“打哈欠”式的咬字发音 64

第三节 字正腔圆 65

一、字正是前提 65

二、腔圆是基础 65

三、字腔不协调产生的问题及纠正 65

四、咬活唱巧 69

第四节 高音 69

一、发音——器官变形 69

二、咬字——母音(字腹)变形 77

第五节 气柱抗 83

一、气柱抗 84

二、不运用气柱抗产生的问题及纠正 88

三、气声协调 92

四、歌唱的运气 93

五、歌唱的换气 93

六、歌唱结束时要先收声、后收气、再动形、才敛情 96

中篇 汉族民歌润腔特色的研究 97

第一章 全国汉族民歌渐变的歌唱风格 99

第一节 全国汉族民歌分片简况 99

一、东北片(松河、辽河流域)——黑龙江、吉林、辽宁 99

二、西北片(黄河上游)——青海、甘肃、宁夏、陕西 99

三、中原片(黄河中游)——山西、河南 99

四、华北片(黄河下游)——内蒙古、河北、山东 99

五、西南片(长江上游)——四川、云南、贵州 99

六、中南片(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 99

七、华东片(长江下游)——安徽、江苏、浙江 99

八、东南海岸片——福建、台湾 99

九、南部海岸片——广东、广西、海南 99

第二节 全国汉族民歌渐变的歌唱风格 101

一、三首不同地域的《苿莉花》之比较(辽宁海城、河北南皮、江苏扬州) 102

二、六首不同地域的《绣荷包》之比较(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湖北、江苏) 105

第三节 阻声式润腔——汉族民歌演唱风格独特的主要内核之一 107

一、阻声的产生 107

二、阻声式润腔分类 108

第二章 汉族民歌中字的润腔特色 127

第一节 汉族民歌中润腔特色的产生 127

一、咬字发音与音乐的四大因素有机融合 127

二、运腔与音乐的四大因素有机融合 128

三、收音与音乐的四大因素有机融合 129

第二节 汉族民歌中字的润腔特色 129

一、字的情感分类 130

二、字的过程分类 152

三、字的衔接分类 159

四、小结:汉族民歌(49首)中字的润腔特色 163

第三章 汉族民歌中丰富的运腔特色 167

第一节 汉族民歌中的运腔——歌唱性的技巧 167

一、字腔间的衔接 168

二、状态均衡——松紧合度 172

第二节 汉族民歌中丰富的运腔特色 173

一、滑腔 174

二、快慢运腔 175

三、声腔间衔接 178

四、声带小擞(顺气顺声型、阻气阻声型) 182

五、小结:汉族民歌(49首)中运腔的特色 190

第四章 汉族民歌中多变的音乐韵律 193

第一节 板式(不同节拍) 193

一、《生产忙》 195

二、《大河畔上栽柳树》 195

第二节 同节拍中的合拍、分拍变化 195

一、《生产忙》 197

二、《茉莉花》 197

三、《铜钱歌》 197

四、《会哥哥》 197

第三节 顿挫 197

一、《沂蒙山小调》 198

二、《因送哥嫂》 198

第四节 重拍移位 199

一、《难活不过人想人》 199

二、《绣灯笼》 200

第五节 小结:汉族民歌(49首)中多变的音乐韵律 200

一、板式(不同节拍)的变化 200

二、同节拍中合拍、分拍变化的运用比较多 200

三、较多地运用重拍移位 201

四、比较普遍地运用顿挫手法 201

第五章 汉族民歌中的衬字、衬词、衬句、衬段 202

第一节 衬字 202

一、上滑或下滑(阻声式)咬字发音 202

二、上滑或下滑(阻声式)收音 205

三、同字咬字发音与收音上下滑共有的特色 209

四、特殊的衬字:花舌音“嘚”、“呼” 209

五、叠字 212

六、加声带小擞 213

第二节 衬词 214

一、衬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215

二、方言俚语 216

三、润色衬词的几种手法 217

四、叠词 220

第三节 衬句 221

一、衬句在歌中的位置 221

二、方言俚语 222

三、衬句润腔的主要手法 222

第四节 衬段 226

一、《哪达达也不如咱山沟沟好》 226

二、《打金钱》 227

第五节 小结:汉族民歌(49首)中的衬字、衬词、衬句、衬段 230

一、汉族民歌中大量地运用衬字 230

二、汉族民歌中大量地运用衬词 231

三、汉族民歌中较多地运用衬句 233

四、衬段 234

下篇 汉族民歌个例分析(49首) 235

第一章 东北(松辽)片 237

第一节 吉林 237

一、吉林省简况 237

二、赏析《生产忙》(吉林民间小调) 238

第二节 辽宁 243

一、辽宁省简况 243

二、赏析《苿莉花》(辽宁海城) 244

第二章 西北片(黄河上游) 250

第一节 青海 250

一、青海省简况 250

二、赏析《东海里飞起的咕雁》(青海“花儿”) 251

第二节 甘肃 256

一、甘肃省简况 256

二、赏析《下四川》(甘肃“花儿”) 257

第三节 陕西 260

一、陕西省简况 260

二、赏析《哪达达也不如咱山沟沟好》(陕北“信天游”) 260

三、赏析《绣荷包》(陕北民间小调) 267

四、赏析《泪蛋蛋泡在沙蒿林里》(陕北“信天游”) 269

第三章 中原片(黄河中游) 272

第一节 山西 272

一、山西省简况 272

二、赏析《难活不过人想人》(山西“山曲”) 273

三、赏析《桃花花红来杏花花白》(山西左权“开花调”) 279

四、赏析《有了心事慢慢来》(山西左权“开花调”) 281

五、赏析《会哥哥》(山西左权“开花调”) 286

六、赏析《五月散花》(山西“二人台”) 289

第二节 河南 297

一、河南省简况 297

二、赏析《游春》(河南商丘“灯歌花伞舞曲”) 297

三、赏析《采花》(河南) 299

第四章 华北片(黄河下游) 302

第一节 内蒙古 302

一、内蒙古自治区简况 302

二、赏析《二道圪梁》(内蒙古“漫瀚调”) 303

三、赏析《大河畔上栽柳树》(内蒙古“漫瀚调”) 305

四、赏析《打金钱》(内蒙古“二人台”) 311

第二节 河北 318

一、河北省简况 318

二、赏析《绣灯笼》(河北昌黎) 318

三、赏析《捡棉花》(河北昌黎) 323

四、赏析《苿莉花》(河北南皮) 327

五、赏析《正月里来正月正》(河北) 333

六、赏析《姐在房中一枝花》(天津杨柳青) 336

第三节 山东 338

一、山东省简况 338

二、赏析《沂蒙山小调》(山东蒙阴) 338

三、赏析《包楞调》(山东成武) 341

四、赏析《绣荷包》(山东苍山) 346

第五章 西南片(长江上游) 351

第一节 四川 351

一、四川省简况 351

二、赏析《撵野猫儿》(四川眉川) 352

三、赏析《月儿高照》(四川南坪) 354

四、赏析《绣荷包》(四川) 357

第二节 云南 359

一、云南省简况 359

二、赏析《弥渡山歌》(云南弥渡) 359

三、赏析《绣荷包》(云南弥渡“花灯调”) 362

第六章 中南片(长江中游)第一节 湖北 367

一、湖北省简况 367

二、赏析《绣荷包》(湖北应城) 368

三、赏析《幸福歌》(湖北天门) 372

第二节 湖南 375

一、湖南省简况 375

二、赏析《铜钱歌》(湖南益阳) 375

第三节 江西 380

一、江西省简况 380

二、赏析《斫柴》(江西赣州“客家山歌”) 380

三、赏析《牡丹调》(江西上犹) 382

第七章 华东片(长江下游) 386

第一节 安徽 386

一、安徽省简况 386

二、赏析《凤阳花鼓》(安徽凤阳) 387

第二节 江苏 388

一、江苏省简况 388

二、赏析《数螃蟹》(江苏) 389

三、赏析《拔根芦柴花》(江苏江都“秧田歌”) 392

四、赏析《苿莉花》(江苏扬州) 398

五、赏析《绣荷包》(江苏无锡) 402

第三节 上海 409

一、上海市简况 409

二、赏析《田头山歌》(上海郊区) 409

三、赏析《紫竹调》(上海郊区) 411

第四节 浙江 415

一、浙江省简况 415

二、赏析《柴片鸟》(浙江) 416

三、赏析《对鸟》(浙江乐清) 419

第八章 东南海岸片 422

第一节 福建 422

一、福建省简况 422

二、赏析《龙岩快板山歌》(福建龙岩) 423

三、赏析《因送哥嫂》(福建泉州“南音”) 425

第二节 台湾 429

一、台湾简况 429

二、赏析《丢丢铜》(台湾“宜兰调”) 429

第九章 南部海岸片 431

一、广东省简况 431

二、赏析《对花》(广东中山“咸水歌”) 432

三、赏析《荔枝颂》(广东) 434

附录 443

全汉字音节表 445

汉族民歌(49首)曲目索引 463

各类图表索引 465

本书中符号说明 467

参考书目 471

DVD目录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