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耕地、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简述 1
1.1.1 耕地 1
1.1.2 耕地保护 3
1.1.3 耕地质量 7
1.2 国外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8
1.3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0
1.3.1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0
1.3.2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趋势 13
1.4 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地力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14
1.4.1 耕地质量和耕地地力的区别与联系 14
1.4.2 耕地质量评价和耕地地力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15
1.5 耕地地力评价发展历程与研究方法 15
1.5.1 耕地地力评价发展历程 15
1.5.2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16
1.5.3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尺度转化研究 19
1.6 耕地地力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20
1.7 本章小结 21
主要参考文献 21
第2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25
2.1 评价的原则、依据和流程 25
2.1.1 耕地地力评价的原则 25
2.1.2 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 26
2.1.3 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流程 29
2.2 软硬件准备、资料收集处理及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31
2.2.1 软硬件的准备 31
2.2.2 基础资料的收集 32
2.2.3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33
2.3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评价信息的提取 35
2.3.1 评价单元的划分 35
2.3.2 评价信息的获取 37
2.4 耕地地力等级的确定 37
2.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8
2.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
2.4.3 单因素隶属函数的建立 44
2.4.4 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计算 46
2.4.5 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分级 47
2.5 本章小结 47
主要参考文献 48
第3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49
3.1 灰色关联分析概述 49
3.1.1 灰色系统理论发展历程 49
3.1.2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50
3.1.3 灰色关联分析介绍 51
3.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56
3.2.1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耕地地力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56
3.2.2 邓氏关联度模型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58
3.3 本章小结 61
主要参考文献 62
第4章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 63
4.1 一致性检验思路 63
4.1.1 一致性检验基本原理 63
4.1.2 一致性检验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63
4.2 一致性检验方法 65
4.2.1 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方法 65
4.2.2 基于县域-市域不同尺度间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方法 66
4.3 本章小结 67
主要参考文献 67
第5章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方法 68
5.1 基于概念性产量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思路 68
5.1.1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68
5.1.2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检验指标的选取 70
5.1.3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实施方案 71
5.2 概念性产量的确定方法 72
5.2.1 确定研究区的标准耕作制度 72
5.2.2 确定研究区粮食产量比系数 76
5.2.3 确定研究区概念性产量 80
5.3 本章小结 86
主要参考文献 87
第6章 县域-市域尺度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接方法 88
6.1 县域-市域尺度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接思路 88
6.1.1 县域-市域评价结果对接的意义 88
6.1.2 县域-市域评价结果对接的方案 89
6.2 标准样地县的确定方法 90
6.2.1 标准样地县的定义 90
6.2.2 标准样地单元的特征 91
6.2.3 标准样地选取的原则 92
6.2.4 标准样地县的选取 92
6.3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接及检验 93
6.3.1 标准样地县粮食产量调查样点概念性产量的插值 93
6.3.2 评价结果对接 96
6.3.3 对接结果的验证 96
6.4 本章小结 97
主要参考文献 97
第7章 漯河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99
7.1 漯河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概况 99
7.1.1 漯河市自然环境条件 99
7.1.2 漯河市社会经济条件 102
7.1.3 漯河市耕地面积及分布特征 103
7.1.4 漯河市耕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03
7.2 漯河市各县(区)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概况 104
7.2.1 郾城区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概况 104
7.2.2 召陵区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概况 108
7.2.3 临颍县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概况 111
7.2.4 舞阳县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概况 114
7.3 本章小结 118
主要参考文献 118
第8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漯河市耕地地力评价比较 119
8.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漯河市源汇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119
8.1.1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9
8.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漯河市源汇区耕地地力评价过程与结果 120
8.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122
8.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漯河市源汇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123
8.2.1 评价指标的分级与量化 123
8.2.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值确定 124
8.2.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124
8.3 两种方法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分析 125
8.3.1 两种评价方法结果对比 125
8.3.2 两种方法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差异原因分析 126
8.4 两种方法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 128
8.4.1 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方法 128
8.4.2 检验结果分析 129
8.5 本章小结 132
主要参考文献 132
第9章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133
9.1 漯河市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133
9.1.1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133
9.1.2 耕地地力评价过程 133
9.1.3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137
9.2 漯河市市辖各县(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150
9.2.1 临颍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150
9.2.2 舞阳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163
9.2.3 郾城区耕地地力评价 173
9.2.4 召陵区耕地地力评价 182
9.2.5 源汇区耕地地力评价 191
9.3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及差异性分析 191
9.3.1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分析 191
9.3.2 县域与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差异性原因分析 194
9.4 本章小结 200
主要参考文献 200
第10章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接 201
10.1 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检验 201
10.1.1 概念性产量的确定 201
10.1.2 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检验 204
10.2 标准样地县的选取 204
10.2.1 气候条件分析 205
10.2.2 土壤类型分析 205
10.2.3 县域-市域一致性评价结果分析 206
10.2.4 标准样地县的确定 206
10.3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对接及对接结果检验 206
10.3.1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对接 206
10.3.2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对接结果的验证 209
10.4 本章小结 211
主要参考文献 211
第11章 漯河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 212
11.1 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12
11.1.1 漯河市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2
11.1.2 漯河市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14
11.2 耕地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216
11.2.1 漯河市主要存在的耕地污染问题 216
11.2.2 土壤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218
11.3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220
11.3.1 多种措施保证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220
11.3.2 充分考虑土壤和作物生长特性,优化配置耕地资源 220
11.3.3 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221
11.3.4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21
11.3.5 合理规划布局,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 221
11.3.6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地区布局的效果 222
11.4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23
11.4.1 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223
11.4.2 建立依法管理耕地质量的体制 223
11.4.3 大力推进“四良”技术推广工程,提高生产质量 224
11.4.4 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 224
11.4.5 扩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24
11.4.6 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25
11.4.7 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长效监测体系 225
11.5 本章小结 226
主要参考文献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