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2
一、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 2
二、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4
三、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思想资源 6
四、自然辩证法创立的基本过程 7
五、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0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学科性质 11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11
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11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2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6
第一节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 17
一、唯心主义自然观及其批判 17
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0
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2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5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形成 25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27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30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 31
一、系统自然观 31
二、人工自然观 33
三、生态自然观 3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3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的基本观点 40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的基本观点 40
二、列宁和斯大林关于科学的基本观点 44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本特征 47
第二节 科学的内涵及特征 49
一、科学的内涵 49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 52
第三节 科学的发展动力 5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发展动力的思想 56
二、国外学者对科学理论及其发展的思想 60
第四章 科学研究方法论 64
第一节 科学问题 65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65
二、科学问题的分类 66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 67
第二节 逻辑思维方法 68
一、归纳方法 68
二、演绎方法 72
三、类比方法 75
第三节 非逻辑思维方法 77
一、形象思维方法 78
二、直觉思维方法 79
三、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 80
第四节 系统思维方法 82
一、系统论方法 82
二、信息论方法 86
三、控制论方法 89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9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技术思想 95
一、马克思恩格斯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95
二、列宁、斯大林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98
第二节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99
一、技术的本质 99
二、技术的结构和体系 102
第三节 技术发展模式 107
一、技术发展动力系统 107
二、技术发展模式 109
第六章 技术创新方法论 119
第一节 技术活动的特征与过程 120
一、技术活动的特征 120
二、技术活动的过程 124
第二节 技术选择的基本方法 125
一、技术预测方法 125
二、技术选题方法 129
第三节 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 132
一、技术发明方法 133
二、技术试验方法 137
第四节 技术开发的基本方法 138
一、技术创新方法 139
二、技术评估方法 143
第七章 科学技术社会论 152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53
一、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功能 154
二、科学技术的政治文明功能 159
三、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功能 162
四、科学技术的生态文明功能 169
五、科学技术的异化 171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77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177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179
三、科学技术的行为规范 181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186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条件 186
二、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 195
第八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205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206
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206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208
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209
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212
五、习近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213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践基础和主要特征 216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践基础 216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217
第三节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218
一、自主创新的基本形式和战略意义 218
二、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特征和建设的主要经验 220
三、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探索和基本途径 226
第九章 新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与中国现代化 233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34
一、基础研究的加速发展 235
二、高新技术的重点突破 236
三、应用研究的初步发展 238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241
一、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 242
二、高新技术的一流发展 243
三、应用研究的全面发展 246
第三节 科普成就与现代化 248
一、组织政策保障 249
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250
三、五大类人群的科普建设 251
后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