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文学的联动与互助》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文华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9121018
  • 页数:4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文学现代化”丛书的一种。全书以时间为线索,深入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与文学所发生的根本变革,并探索二者变革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突出了新式教育在为社会造就着大批知识阶层的同时,也在培养着自己的读者队伍。这不仅使得新式读者具有了与古代读者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审美趣味,而且它也使得作家的地域分布与性别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章 中国教育与文学从古代到近代的各自发展 1

第一节 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

一、发端于商代的贵族教育 1

二、从“学在官府”到出现“私学” 3

三、从“赀选”“察举”到“科举” 6

四、“八股取士”制的逐步确立 12

五、学校教育系统 17

六、五阶四级科考体系 23

七、“八股取士”的严重弊端 34

八、明清人士对于“八股取士”制的批判 38

第二节 古代中国文学的演变 44

一、先秦时期:古代文学元典的形成 44

二、中古时期:各体文学发展的各领风骚 47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衰败及其原因 53

第三节 古代中国时期教育与文学的关系 56

一、三大联接点 57

二、歪打正着的文人文学 60

三、古代作家作品对于古代中国旧教育现象的反映 69

四、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教育对于古代中国文学的抵制与认同 79

第二章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思潮——改良主义 86

第一节 作为社会思潮的改良主义 86

一、改良主义思潮的形成 86

二、改良主义思潮面面观 88

第二节 教育改良主义思潮的演变 93

一、本土的思想资源 93

二、改良旧教育的种种主张及其初步的改革动作 98

三、教育改良主义思潮的高涨 109

四、西学的影响与推动 114

五、教育改良主义思潮具体展开的内在逻辑思路 118

第三节 文学改良主义思潮的生成与发展 120

一、形成原因及其本土思想资源 120

二、文学改革的实际酝酿 123

三、文学改良主义思想的提出与深化 126

四、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131

第四节 互动:近代中国教育与文学的新联系 135

一、形成新的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原因 136

二、几个重要的新联结点 157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育与文学的互动形态与阶段性特点 17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旧教育与旧文学的同时衰落 171

一、旧教育的全面衰落与科举制的穷途末路 172

二、旧文学的衰竭与沉寂 185

三、近代教育的发端及其影响力 191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界的全面改革及其对文学界的影响 198

一、西学东渐过程中的教育革新 198

二、旧文学局面的最后挣扎性延续及其他 228

三、兴办近代教育给予文学界的影响与启示 234

第三节 从戊戌到辛亥:近代学制的确立与文学改良的发生发展 241

一、中国教育的新旧转型顺利完成 242

二、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发生发展 263

第四节 民初时期(“五四”前后):思想文化现代化的殊途同归 288

一、从反教育界逆流起步的新文化运动 288

二、旧文学的刺激与“文学革命”的倡导 299

第四章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必然性 313

第一节 历史文化条件的成熟 314

一、晚清文学改革运动提供的经验教训 314

二、晚清文学改革运动留下的思想材料 316

三、文学创作进步的积累 318

四、中外文化(文学)交流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进步 321

第二节 教育、文学两界的互动与文学革命的爆发 325

一、教育界的重大革新与新人物的聚集 325

二、文学界的思想冲击:找到突破口 326

三、教育界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积极呼应 329

四、文学界自身推动“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 336

第三节 教育界的全面配合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步胜利 340

一、教育界代表性人物对于文学革新的道义上的支持 340

二、政府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如教育部)的行政性支持 343

第四节 小结:新文化运动对于文学、教育两界的积极影响 347

一、教育方面 348

二、文学方面 353

三、又一种新联动:现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发轫 356

附录一 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学变革发展大事记(1840—1926) 368

附录二 人名索引 388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399

后记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