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研究问题 2
(一)问题提出 2
(二)研究缘由 6
(三)研究分析 11
二、研究视角 17
(一)市民化理论 17
(二)融入性概念 21
(三)社会排斥论 23
(四)社会流动论 25
(五)社会分层论 26
(六)社会变迁论 28
(七)社会转型论 29
(八)社会问题论 30
(九)社会冲突论 31
(十)城镇化理论 33
三、研究意义 34
(一)理论意义 35
(二)现实意义 36
四、研究方法 36
(一)调查样本 37
(二)样本的基本特征 41
五、研究特色 54
(一)结构—制度分析与过程—事件分析相结合 55
(二)定性分析和图表分析相结合 56
(三)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相结合 57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现状 58
一、基于代理论分析视角 59
(一)代理论的启示 59
(二)新生代农民工代际冲突分析 60
(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战略机遇期问题 62
(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社会影响问题 63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城与逆城”问题 64
(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心理问题 64
(七)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政策问题 65
二、基于社会分层与流动视角 66
(一)宏观层面的研究 67
(二)微观层面的研究 68
三、基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失范视角 74
(一)制度维度上的排斥 74
(二)文化维度上的排斥 76
四、基于城镇化和再社会化视角 77
(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研究 77
(二)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80
(三)农民非农化进程的中西差异性研究 80
(四)农民工的再社会化研究 81
五、基于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视角 83
(一)社会资本的科学利用 84
(二)社会网络的合理建构 85
六、基于推—拉理论视角 92
(一)基本推力把农民推向城镇 94
(二)基本拉力把农民吸到城镇 97
七、基于实践社会学视角 103
(一)创新农民工管理服务的模式 103
(二)创新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实践 105
(三)创新农民工融入城镇的过程 106
八、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10
第三章 社会生存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前提 112
一、生存适应是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的核心 112
(一)生存适应及其行为 112
(二)生存适应主体与适应层次 115
二、社会适应:农民工生存状况 117
(一)农民工就业状况 118
(二)农民工劳时状况 127
(三)农民工劳保状况 132
(四)农民工福利状况 134
(五)农民工生活状况 136
三、普遍接纳:农民工融入城镇的主要标志 142
(一)建构农民工的公平就业机制 142
(二)建构农民工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 145
第四章 社会心理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基础 152
一、乡土社会: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心理积淀 153
(一)传统视野下的乡土社会:农民工流动心理基础 153
(二)社会变迁下的乡土中国:农民工流动心理嬗变 158
(三)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工先天文化缺失 164
二、社会冲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失衡与犯罪 168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渴望与心理冲突 168
(二)新生代农民工逆城镇化的原因分析 171
三、社会心理适应: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基础 190
(一)富士康员工“十二连跳”说明一个社会问题 192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理素质刻不容缓 197
第五章 社会组织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保障 205
一、新型工会:直面亿万农民工群体 206
(一)新型工会产生的客观条件 206
(二)农民工入会的现状 211
(三)新型工会面临传统组织模式的挑战 223
(四)新型工会的作用逐步显现 229
二、农民工党的建设新探索 231
(一)农民工党建工作状况 231
(二)农民工党建工作的新探索 237
(三)招聘基层领导干部实行农民工指标单列 245
第六章 社会分层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路径 247
一、剩余劳动力流动,农民工分化加速 247
(一)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两次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流动 247
(二)农民分化与代理论体现 248
二、农民工分层:中国的城镇化路径 252
(一)分层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253
(二)农民工分层,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 258
第七章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新方式 265
一、社会工作与农民工在双需共赢中发展 265
(一)服务农民工,助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265
(二)服务农民工,实现社会工作者的价值 267
二、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农民工融入问题新思路 268
(一)社会工作模式:建构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 268
(二)社会工作方法:为农民工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 271
第八章 享有发展权: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价值体现 279
一、农民工发展权的深刻内涵 280
(一)关于发展权 280
(二)农民工的发展权 282
二、农民工发展权之现状 282
(一)农民工就业发展权的缺失 283
(二)农民工健康发展权的缺失 284
(三)农民工教育发展权的缺失 285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缺失 287
三、建构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权体系 293
(一)建构农民工劳动发展权保护体系 294
(二)建构农民工经济发展权保护体系 295
(三)建构农民工受教育发展权保护体系 296
(四)建构农民工社会发展权保护体系 298
参考文献 302
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