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选题缘起 1
二、研究现状 4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7
第一章 悄然归去的浩然 20
第一节 孤独的落幕 20
第二节 为谁写作 26
第二章 家庭出身和青年时代 3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歌者 33
一、从孤儿到户主 33
二、宣传干部的培训 41
三、记者生涯 46
第二节 作家梦 51
一、文坛崭露头角 51
二、一张“作家证” 53
三、从《红旗》杂志社到北京市文联 56
第三章 早期创作活动 58
第一节 “文革”前的短篇小说 58
一、主要作品集 59
二、作品的主要内容 61
第二节 创作经验 70
一、无产阶级理想人物的塑造 70
二、浩然的创作公式 73
第三节 评论界对浩然短篇小说的评价 76
一、肯定浩然对社会主义新生活、新事物的歌颂 76
二、批评浩然对阶级斗争表现不足 79
第四章 《艳阳天》的创作及其社会影响 83
第一节 创作背景及经过 83
一、《艳阳天》的创作背景 83
二、《艳阳天》的创作经过 88
第二节 《艳阳天》的主要内容与改编 92
一、《艳阳天》的主要内容 92
二、《艳阳天》的版本差异与不同时期的推介 95
三、小说文本的外溢 98
第三节 阶级斗争的文学描述 103
一、《艳阳天》的创作特色 103
二、《艳阳天》里的阶级阵营与阶级矛盾 104
三、《艳阳天》关于阶级斗争的日常化、生活化描述 111
第四节 评论界对《艳阳天》的解读与批判 118
一、“文革”时期的评论 119
二、“文革”后的评论 126
第五章 《金光大道》的创作及其影响 132
第一节 《金光大道》的创作经过及主要内容 132
一、《金光大道》的创作经过 132
二、《金光大道》的主要内容 137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 141
一、“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叙述 141
二、“农业合作化”的文学叙述 145
第三节 《金光大道》的政治宣讲 149
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149
二、“高、大、全”的示范性与样板性 154
三、革命话语对日常生活的入侵 160
第四节 小说文本的演绎 162
一、小说文本的改编 162
二、电影《金光大道》的拍摄与影响 164
第五节 《金光大道》的相关评论 167
一、“文革”期间的评价 167
二、“文革”后的评价 174
第六章 浩然“文革”中的经历及其创作 180
第一节 “文革”期间经历 180
一、走红的农民作家 180
二、“文革”中的两桩公案 186
第二节 《西沙儿女》的创作与影响 197
一、《西沙儿女》的创作 197
二、《西沙儿女》的内容与特色 202
第三节 迎合与彷徨:《百花川》的创作与修改 206
一、《百花川》的内容 206
二、从《三把火》到《百花川》 207
第四节 对“文革”期间浩然的评价 209
一、对浩然作品的评价 209
二、对浩然“文革”表现的评论 216
第七章 “文革”后浩然的境遇和文学活动 218
第一节 遁走“泥土巢” 218
一、“文革”后的经历 218
二、“文艺绿化”工程 221
第二节 “文革”后的创作 225
一、“反思”过去寻找新出路 225
二、主要作品 227
三、对浩然“文革”后作品的评价 235
第八章 浩然作品的艺术分析 238
第一节 浩然创作的四个阶段 238
第二节 政策、主题与故事情节 240
第三节 语言特色 253
第九章 浩然政治化写作的文化逻辑 261
一、浩然晚年受到的批评 261
二、浩然政治化写作的逻辑分析 271
附录1 浩然在北京市文联恢复大会上的检讨 288
附录2 浩然关于老舍之死的第一次访谈&郑实 299
附录3 浩然作品目录 309
参考文献 317
致谢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