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渊源 3
第一节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考 3
第二节 列宁晚期对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的探索 5
一、急剧退却中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的探索 6
二、再次退却中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的探索 16
三、停止退却时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的探索 28
第三节 20世纪早期我国知识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中国化思考 40
一、旅俄中国人对新经济政策的切身观感 40
二、中国知识界对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动因、内容、前途的研究 43
三、早期研究者对中国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考 49
第四节 从现实基础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视阈 52
一、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54
二、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力 57
三、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6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6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出 6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扬弃 64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对 66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超越 6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 72
一、一个科学命题 72
二、两项伟大实践 74
三、三条实现途径 76
四、四种发展形式 7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 81
一、主题的中国化 83
二、主力的中国化 85
三、主体的中国化 8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 90
第一节 毛泽东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中国化探索 90
一、毛泽东认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路径 91
二、毛泽东提出自己的“新经济政策” 93
三、列宁、毛泽东“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98
第二节 从现代化视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 100
一、国共两党的“中国化”主张 10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主题上的历史性超越 10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主力上的历史性超越 104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主体上的历史性超越 10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全球化依附性难题的破解 107
一、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依附性难题 107
二、促使负面的全球化转向正面的全球化 111
三、推动自发的全球化转向自为的全球化 114
四、引领单向的全球化转向双向的全球化 117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现代化后发展难题的破解 119
一、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展难题 119
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解决中国后发展难题的结构分析框架 122
三、从现代化视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 124
第五节 从中国市场化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 131
一、传统中国社会的商业化陷阱 131
二、解除地主经济对初级市场的束缚 133
三、形成潜在的竞争性经济结构 135
四、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138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创新 14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解释学分析 141
一、现实基础:历史条件的变化形成“理解距离”及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143
二、根本途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和经典作家依照“对话逻辑”进行“视野融合” 145
三、最高境界:实现文本普遍意义“具体化”,在中国产生“效果历史” 148
第二节 中国话语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石与路径 150
一、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概念 151
二、方向: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 152
三、路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53
第三节 毛泽东诗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创新 155
一、旧词的美感特质与矛盾 156
二、毛泽东对旧词的马克思主义改造 158
三、毛泽东诗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境界 162
第四节 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实践 167
一、“鞋子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自信 168
二、“钉子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169
三、“笼子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71
四、“扣子论”:全面从严治党的道德底线 172
五、“种子论”:推进“四个全面”的精神依托 174
六、“狮子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形象 175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话语创新举要 17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教学话语 17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教学话语 18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教学话语 180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教学话语 18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区域经验 1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基础 183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价值观 18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187
三、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基础 1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培育路径 20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培育的演进逻辑 200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培育的路径 20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培育的具体渠道 205
四、根据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大众化培育方法 213
第三节 西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文化载体 21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 216
二、融入广西本地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9
第四节 抗战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中国化”话语的文化方向 239
一、化什么:适合中国现代生活改造的新文化成果,推进文化开放 240
二、谁来化:投身伟大抗战实践的最广大民众,成为文化根基 242
三、怎么化:融入中华文明发展轨道,实现文化复兴 244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海外研究 250
第一节 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情况 250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对象 251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根据 252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机理 256
第二节 我国台湾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情况 25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社群 25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独特视角 261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263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268
第三节 中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对比 271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对象 271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 274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机制 280
第四节 西方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范式 282
一、新时期以前研究的主流学术范式 282
二、对经验主义研究方法的批评及历史主义研究范式的提出 285
三、对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借鉴意义 290
主要参考文献 295
后记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