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别样惨淡的“人之初” 1
第一节 生在京城的旗族之家 1
第二节 幼年失怙 10
第三节 生命的教育 17
第二章 让“光芒渐渐放射出来” 24
第一节 由“改良私塾”到小学 24
第二节 从市立三中到师范学校 31
第三节 文化归位和社会归位 36
第三章 扛起“两个十字架” 48
第一节 19岁的小学校长 48
第二节 做了劝学员,又辞了劝学员 55
第三节 作为基督徒的舒舍予 63
第四节 《小铃儿》:文学创作的起跳板 73
第四章 旅居欧洲登上文坛 79
第一节 英伦生活 79
第二节 从“写着玩”起步 89
第三节 周游西方,逗留南洋 95
第五章 发自异域的笑骂和呼唤——早期的四部长篇小说 101
第一节 《老张的哲学》 101
第二节 《赵子曰》 112
第三节 《二马》 122
第四节 《小坡的生日》 135
第六章 山东七年:执教更兼写作 139
第一节 到济南之前 139
第二节 济南四年 145
第三节 青岛三年 154
第四节 济南三个月 162
第七章 剖视民族的精神痼疾——创作于济南的长篇小说 167
第一节 《猫城记》 167
第二节 《离婚》 179
第三节 《牛天赐传》 190
第八章 情殷意笃妙趣天成——写作于济南和青岛的散文、诗歌、杂文 201
第一节 多向度的创作选题 201
第二节 亲切、幽默的艺术格调 213
第九章 “短打”戏里的世相百态——写作于济南和青岛的中短篇小说 222
第一节 “老”民族的精神失落 222
第二节 向城市“苦人们”身上聚焦 237
第三节 “后起的文艺,最需要技巧” 251
第十章 庶民文学的现代经典——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260
第一节 个人奋斗“比登天还难” 260
第二节 “文化之城”的“走兽” 269
第三节 “职业写家”的艺术标识 280
第十一章 八方风雨振襟怀 289
第一节 受命于危难 289
第二节 擎起“国家至上”的旗帜 299
第三节 “文章为命酒为魂” 308
第十二章 “杀上前去”的文艺 319
第一节 “旧瓶装新酒” 319
第二节 话剧:从战时宣传入手 328
第三节 小说:由《蜕》,到《火葬》 342
第十三章 民族屈辱史·文化殷鉴录——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353
第一节 双重主题的紧密绞结 353
第二节 得来不易的艺术巨构 371
第十四章 在大洋彼岸 383
第一节 民间的文化使者 383
第二节 《鼓书艺人》:思想艺术新趋向 395
第十五章 活跃的“人民艺术家” 407
第一节 狂喜之下 407
第二节 文化名人的形象 413
第三节 跳荡起伏的文学业绩 422
第十六章 中国话剧的不世之作——《茶馆》 442
第一节 撞击人心的历史回眸 442
第二节 光怪陆离的文化大千 452
第三节 独树一帜的艺术样式 463
第十七章 满族文学的瑰丽珍宝——《正红旗下》 474
第一节 殷殷此情 474
第二节 《正红旗下》的文本价值 486
第三节 由《正红旗下》说开来 498
第十八章 回归尊严,步入永恒 506
第一节 风满楼头 506
第二节 精神不死天难夺 519
第三节 身后是非谁管得 533
后记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