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赖鹏举著
  • 出 版 社:财团法人圆光佛学研究所
  • 出版年份:2002
  • ISBN:957280880X
  • 页数:256 页
图书介绍:

自序 2

英文自序 3

第一部 纪元后的西北印佛教 13

第一章 纪元后西北印以「释迦佛」为中心的思想、造像与禅法 14

第一节 部派佛教中的「念佛」思想 15

第二节 一~二世纪马鸣对「佛传」的宣扬 19

第三节 纪元后秣菟罗地区的佛像制作 21

第四节 纪元后西北印与「释迦佛」有关的造像 23

第五节 二~四世纪西北印「念佛」禅法的形成 25

第六节 西北印「念佛」禅法的实修场所 29

第二章 纪元后北传地区「三世佛」的思想、造像及禅法 32

第一节 早期北传经论中的「三世佛」思想 33

第二节 纪元后西北印的「三世佛」与「过去七佛」造像 34

第三节 三世纪初康僧会禅法中的「三世佛」观 36

第四节 四世纪末炳灵寺169窟的「三世佛」与「过去七佛」造像 37

第五节 五世纪初河西地区在「三世佛」的脉络下开展为「千佛观」 41

第三章 健陀罗的大乘「法身」思想及其在中亚、河西地区的开展 44

第一节 健陀罗佛教后期的「法身」造像 44

第二节 三世纪龙树《十住毘婆沙论》的「法身」思想 48

第三节 四世纪后半叶中亚「那揭国」的「佛影」造像 50

第四节 四世纪末甘肃炳灵寺169窟的「法身」造像 52

第五节 五世纪初庐山慧远的「佛影」造像 55

第四章 纪元后北传地区「过去七佛」造像与受戒、忏悔法 60

第一节 三~四世纪西北印地区的「过去七佛」造像与受戒法 60

第二节 四~五世纪西北印地区修禅有关的忏悔法门 61

第三节 四~五世纪中亚与河西地区受菩萨戒有关的忏悔法门 63

第四节 四世纪末河西炳灵寺的「过去七佛」造像与忏悔法 64

第五节 北魏敦煌石窟礼忏用的「前部」及其造像 65

第二部 中亚佛教 67

第五章 四~六世纪阿富汗石窟所形成的「十方三世佛」造像 68

第一节 二世纪末中亚禅者安世高禅法中的「十方三世」思想 68

第二节 五世纪涉及阿富汗的《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将「十方佛」与「过去七佛」并列 70

第三节 阿富汗石窟吸收《华严经》中的「十方三世」思想 71

第四节 阿富汗卡克拉克石窟中「十方佛」与「过去佛」结合的造像 71

第六章 四~六世纪中亚天山南麓的华严义学与卢舍那造像 76

第一节 早期中亚流传的华严经典 77

第二节 四世纪天山南麓的华严义学 78

第三节 天山南麓目前所保留的卢舍那造像 85

第四节 天山南麓卢舍那造像与《十住经·法云地》的「法身观」 89

第五节 天山南麓卢舍那造像与《十住经·法云地》的「一切佛国体性三昧」 90

第六节 天山南麓卢舍那造像与《十住经·法云地》的「光照十道众生」 92

第七节 天山南麓卢舍那造像的「佛身菩萨装饰」 92

第七章 西北印念佛禅法在中亚的进一步开展:以龟兹石窟的禅法为例 94

第一节 新疆龟兹石窟的形制及其以念佛禅法为主的造像 94

第二节 龟兹石窟中的大乘「法身观」造像 96

第三节 龟兹石窟中大乘「法身观」的进一步开展 99

第三部 后秦关河佛教 103

第八章 关河的禅法:中国大乘禅法的肇始 104

第一节 罗什入关前中国佛教界的禅法 105

第二节 罗什的大乘禅法 107

第二节 僧肇对罗什实相禅法的实践 114

第九章 关河的「三世学」与河西的「千佛思想」 118

第一节 关河的「三世」义学与禅学 119

第二节 河西对关河「三世」学的吸收 125

第三节 河西的「千佛」思想 128

第十章 北传佛教「净土学」的形成 140

第一节 四世纪末中亚「净土」思想及其相关禅法的形成 141

第二节 五世纪初后秦罗什僧团的「净土学」 146

第三节 炳灵寺169窟西秦无量寿佛龛的造像与铭 149

第四节 无量寿佛龛造像中的「法身观」与「净土观」 155

第五节 无量寿佛龛中的「菩萨十方佛观」 159

第六节 净土造像中阿弥陀主尊一侧的二立佛 163

第四部北涼佛教 167

第十一章北涼以「十方三世」为内涵的「涅槃」思想、禅法与造像 168

第一节 由北涼石塔三个切面看北涼佛教的深层结构 169

第二节 由北涼石塔看北涼佛教「十方三世」思想的形成 173

第三节北涼「涅槃学」中的「十方三世」思想及其禅法 174

第四节 北涼石塔「七佛一菩萨」造像的大乘「涅槃」观 177

第五节 北涼吐峪溝44窟的「十方世」佛造像 178

第十二章北涼佛教「中心塔柱式」石窟的形成 182

第一节 北涼石塔中《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将七佛一菩萨造像由平面转为环形 183

第二节北涼石塔转为中心塔柱后因「绕塔」所形成的修行动线与造像 186

第三节「十方三世」的石窟造像在「中心塔柱」形成后的改变 187

第四节 敦煌北朝石窟「中心柱窟」与「方形窟」的重新配合 189

第十三章北涼的弥勒净土思想及其禅窟造像 192

第一节 北涼净土思想的形成 192

第二节 敦煌268 、 272窟的弥勒佛下生净土造像 195

第三节 敦煌275窟的弥勒菩萨兜率净土造像 200

第五部 北朝佛教 205

第十四章后秦僧肇的「法华三昧」禅法与陇东南北石窟寺的七佛造像 206

第一节 姚秦长安僧肇对「法华三昧」禅法的开展 206

第二节 北魏陇东南北石窟寺的造像内容 209

第三节 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南石窟寺碑〉碑文的重新校读 212

第四节 南北石窟寺造像的禅法与僧肇的「物不迁观」 214

第十五章 以敦煌造像看北朝佛教由涅槃「白衣佛」到华严「卢舍那佛」的转变 218

第一节 敦煌北魏以「涅槃」思想为主的石窟造像 218

第二节 涅槃诸窟中「白衣佛」的出现及北魏435窟的「宝冠白衣佛」 220

第三节 敦煌北周428窟华严「卢舍那佛」与涅槃「白衣佛」的同时出现 222

第四节 隋唐以后华严「卢舍那佛」在敦煌石窟的主导地位 223

第十六章北齐僧稠由「涅槃」到「卢舍那」的禅法:中国佛教「十方三世」卢舍那禅法的肇始 226

第一节 僧稠禅法发展的过程 227

第二节 僧稠的大乘《涅槃经》「四念处」禅法及其中印度渊源 230

第三节 僧稠「四念处」禅法与「念佛」禅法的衔接 232

第四节 僧稠的《华严经》「卢舍那」禅法 233

第五节 僧稠由卢舍那禅法至弥陀、弥勒净土 236

图 版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