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0.1 关于论文选题 1
0.2 文献综述 6
0.3 研究方法 10
第1章 典当与典当业的基本理论问题 13
1.1 典当与典当业的历史演变概述 13
1.1.1 我国典当与典当业的历史演变概述 13
1.1.2 西方典当业历史演变及发展概述 22
1.1.3 中国和西方典当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25
1.2 典、当、质、押、按、典当概念辨析及典当营业的种类 27
1.2.1 典、当、质、押、按、典当概念辨析 27
1.2.2 以典、当、质、押、按表示的典当营业的种类 34
1.3 典当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 35
1.3.1 典当与典权 36
1.3.2 典当与营业质 41
1.3.3 典当与让与担保 42
1.3.4 典当与抵押 43
1.3.5 典当与典卖 44
1.3.6 典当与寄售 46
1.3.7 典当与附买回约款的买卖 47
1.4 典当与典当业概念的界定 48
1.4.1 大陆(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关于典当定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典当定义之比较 48
1.4.2 典当的标的范围及典当业的营业范围 57
1.4.3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典当与典当业概念之界定 66
1.4.4 典当的法律属性与典当业的行业属性 73
第2章 典当业的制度比较优势及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之地位 82
2.1 典当业制度之价值 82
2.1.1 保障融资安全 83
2.1.2 注重融资效率 84
2.1.3 维护公平 87
2.1.4 济需解困 89
2.2 典当业之制度比较优势 90
2.2.1 典当业较银行业之制度比较优势 90
2.2.2 典当业较小额贷款公司之比较优势 92
2.2.3 典当业较一般民间借贷之比较优势 95
2.2.4 发展典当业对遏制地下高利贷及地下钱庄的制度作用 98
2.3 典当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101
2.3.1 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及其缺陷 101
2.3.2 应确立典当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相应地位 103
第3章 典当业市场准入制度问题 106
3.1 典当业市场准入之调控及行政许可问题 106
3.1.1 典当业市场准入调控及许可的模式 106
3.1.2 我国典当业市场准入调控及许可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109
3.2 典当业经营方式之灵活性及组织形式多样化问题 113
3.2.1 典当业的组织形式介评 113
3.2.2 对我国典当业的组织形式的反思 116
3.3 关于是否区分公益性典当行与商业性典当行 119
3.3.1 我国现今仍然有必要区分公益性典当行与商业性典当行 120
3.3.2 关于公益性典当行设立及其运作制度 124
第4章 典当业营业范围及营业规则的制度创新 126
4.1 典当业营业范围及其适度创新 126
4.1.1 《典当管理办法》确定的典当业经营范围适应和促进了典当业的发展,值得肯定 126
4.1.2 典当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业务范围 129
4.2 典当业营业规则及其适度创新 138
4.2.1 绝当规则及其创新 138
4.2.2 赎当规则的完善及创新 145
4.2.3 续当规则及其创新 149
4.3 典当行善意收赃规则之完善与创新 153
4.3.1 典当行善意收赃及其构成 153
4.3.2 典当行善意收赃的法律后果 159
4.3.3 典当行善意收赃制度的完善 160
4.4 典当行对当物的保管义务及相关赔偿责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165
4.4.1 典当行对当物的保管义务概述 165
4.4.2 我国与相关国家、地区关于典当行对当物毁损或灭失的赔偿责任制度比较 167
4.4.3 关于完善典当行对当物的保管义务及对当物毁损或灭失赔偿责任制度的思考 172
第5章 典当业经营制度之创新 174
5.1 典当行设立分支机构及连锁经营之检讨 174
5.1.1 典当行设立分支机构及连锁经营概述 174
5.1.2 典当行设立分支机构及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完善 176
5.2 当票的可流通性与典当债权之证券化问题 181
5.2.1 当物与当票的流通性分析 181
5.2.2 关于典当债权之证券化问题 185
5.3 如何合理确定典当业的利率与服务费用问题 187
5.3.1 典当业的利率与服务费用的决定因素及息费模式 187
5.3.2 我国典当业利率与服务费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193
第6章 典当业行业监管制度之构建 198
6.1 典当业监管模式概述 198
6.1.1 主要国家及相关地区对典当业之监管模式 198
6.1.2 我国典当业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 203
6.2 我国典当业现行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206
6.2.1 现行的监管制度效力级别低,且与上位法相冲突 206
6.2.2 监管理念摇摆不定 207
6.2.3 准入监管调控过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受限 207
6.2.4 典当业市场退出缺乏规定 208
6.2.5 监管机构专业性不够,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监管效率不高 208
6.2.6 典当行业协会监管职能不明确,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209
6.2.7 监管协作制度不健全 209
6.3 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典当业之监管制度 210
6.3.1 将典当业回归纳入金融监管 210
6.3.2 合理确定典当业的监管目标 212
6.3.3 具体监管制度的完善 215
第7章 典当业之立法理念与典当业立法之展望 223
7.1 我国典当业立法之理念 223
7.1.1 对金融业的立法应坚持平衡协调理念 223
7.1.2 将典当业回归特殊金融业进行定位 225
7.1.3 典当业行业专门立法 226
7.1.4 尊重行业习惯与发挥典当业的制度比较优势 228
7.1.5 坚持典当业制度创新的理念 228
7.2 典当业立法之展望 230
7.2.1 典当行业立法时机已成熟,国家应尽快制定典当业法 230
7.2.2 典当业立法与相关立法之衔接和协调 235
结束语 238
参考文献 241
一、中文著作 241
二、中文译著 245
三、中文论文 246
四、英文著作 248
五、学位论文 249
六、相关典当立法资料 249
七、网络资源 250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