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
第一部分 给初学者搭建基础 2
第1章 从理论的“定义”开始 2
1.1 理论的定义与功能 2
1.2 什么是传播? 6
1.3 理解全书框架 9
1.4 鲜活生动的章节特色 10
第2章 基本分类:实证还是阐释? 13
2.1 两位传播学者对“铁杆粉丝”的看法 13
2.2 实证性还是阐释性:两者的差别 16
2.3 认知方式:发现真理或建立多重现实? 17
2.4 人类本性:决定论或自由意志? 18
2.5 最高价值:实证性或思想解放? 19
2.6 理论目标:一般法则或阐释性引导? 20
2.7 研究方法:定量或定性? 21
2.8 在实证性—阐释性量表中绘制理论地图 25
第3章 何为成熟的理论? 29
3.1 典型案例:欧内斯特·博尔曼的符号聚合理论 30
3.2 实证性传播理论的成熟标准是什么? 32
3.3 阐释性传播理论的成熟标准是什么? 36
3.4 两种标准的共性 41
第4章 绘制传播学的导引地图 44
4.1 社会心理学派 45
4.2 控制论学派 46
4.3 修辞学派 48
4.4 符号学派 49
4.5 社会文化学派 51
4.6 批判学派 52
4.7 现象学派 53
4.8 绘制理论的导引地图 55
4.9 伦理学派 56
第二部分 人际传播 60
单元引言 人际信息 60
第5章 符号互动论 63
5.1 意义:社会现实的建构 64
5.2 语言:意义的来源 65
5.3 思维:扮演他人角色的过程 67
5.4 自我:镜子中的映像 68
5.5 社群:他人预期的社会化效果 70
5.6 符号互动的应用案例 71
5.7 评论:一个过于随意的理论? 72
第6章 意义协调管理理论 75
6.1 行动中的CMM理论——现场调查 76
6.2 对话中的人:创造共同体的纽带 78
6.3 讲述的故事和现实故事 81
6.4 世界化沟通:不认同,但试着协调 86
6.5 伦理反思:马丁·布伯的对话伦理 87
6.6 评论:不易掌握的敏锐阐释 88
第7章 违反预期理论 91
7.1 个人空间预期:一致还是偏离? 92
7.2 原始模型的应用性测试 94
7.3 由复杂的模型变为精炼的理论 95
7.4 EVT的核心概念 96
7.5 互动调适——调整预期 100
7.6 评论:一项持续进展且广受好评的工作 101
7.7 伦理反思:康德与绝对命令 102
第8章 建构主义 105
8.1 关于角色类型问卷的说明 105
8.2 人际建构:认知复杂性的证据 106
8.3 衡量建构差异的RCQ计分方式 107
8.4 个人中心信息——人际边界 108
8.5 信息生产:创建基于目标的行动计划 109
8.6 个人中心信息的有利结果 112
8.7 认知复杂的传播者的社会化过程 114
8.8 评论:认知复杂度的再思考 115
单元引言 关系发展 119
第9章 社会渗透理论 122
9.1 人格结构:多层的洋葱 123
9.2 通过自我暴露而亲密 123
9.3 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 125
9.4 基于成本和收益调整亲密关系 126
9.5 伦理反思:伊壁鸠鲁与伦理利己主义 129
9.6 在实践中变得复杂的简单概念 130
9.7 评论:对社会渗透的反思 132
第10章 不确定性递减理论 135
10.1 不确定性递减:预测和解释 136
10.2 不证自明的理论:对不确定性的确定 136
10.3 定理:不确定性公理的逻辑力 138
10.4 应对不确定反应的信息计划 140
10.5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142
10.6 评论:对不确定性的持续疑虑 144
第11章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149
11.1 CMC与面对面:一小口代替一大口 150
11.2 用具有亲密感的语言线索取代非语言线索 151
11.3 延长的时间——CMC的关键变量 154
11.4 超人际视角理论——CMC传播比面对面沟通更亲密 155
11.5 评论:沃尔瑟的坦诚评价 159
单元引言 关系维持 163
第12章 关系辩证法 166
12.1 亲密关系的“拔河”辩证法 167
12.2 影响人际关系的3种辩证法 168
12.3 第二代辩证法:巴赫金论对话 173
12.4 伦理反思:西塞拉·博克与诚实原则 177
12.5 评论:满足一个好的阐释性理论的标准 178
第13章 互动观点 181
13.1 作为一个系统的家庭 182
13.2 与人际沟通有关的公理 183
13.3 陷入一个无路可去的系统 187
13.4 重构:通过改变规则来改变游戏 188
13.5 评论:系统理论内部所需的调整 190
单元引言 影响力 193
第14章 社会判断理论 195
14.1 三种态度:接受、拒绝,或中立 196
14.2 自我投入——你有多在乎? 197
14.3 判断信息:对比和同化错误 199
14.4 差异和态度改变 199
14.5 给传播者的实用建议 200
14.6 促成态度转变的条件 201
14.7 评论:理论上的接受区域有多宽? 203
第15章 详述可能性模型 206
15.1 说服策略的中心路线和边缘路线 207
15.2 详述的动力:值得为它耗费脑力吗? 208
15.3 详述的能力:他们能做到吗? 209
15.4 详述的类型:实证性思考与偏向性思考 210
15.5 详述的论据:强论据、弱论据和中立论据 210
15.6 边缘线索:发挥影响力的替代性路线 211
15.7 边缘路线及其效果的有限性 212
15.8 选择一条路线:给说服者的实际建议 214
15.9 伦理反思:尼尔森与重大选择 215
15.10 评论:详述ELM模型 216
第16章 认知不协调理论 219
16.1 不协调:行为与信念不一致 219
16.2 烟民的健康意识:应对不协调 220
16.3 如何减少行为与态度间的不协调? 221
16.4 经典实验:“我会为了1美元撒谎吗?” 224
16.5 三种高水准的修正:不协调的因果 225
16.6 付诸实践的理论:通过不协调来说服 229
16.7 评论:不协调理论的不协调 229
第三部分 群体和公共传播 234
单元引言 群体决策 234
第17章 群体决策的功能视角 237
17.1 有效决策的4大功能函数 238
17.2 功能函数的优先排序 241
17.3 履行功能函数时沟通的作用 242
17.4 从池塘到大海 244
17.5 给入门者和专家的实用建议 245
17.6 伦理反思:哈贝马斯与对话伦理学 246
17.7 评论:理性是否被高估了? 247
第18章 适应性结构化理论 251
18.1 单序列阶段模型的逐步淘汰 252
18.2 吉登斯的结构化 254
18.3 互动:道德、沟通和权力的问题 255
18.4 规则和资源的使用与滥用 256
18.5 研究规则与资源的使用 257
18.6 改变的生产与稳定的再生产 258
18.7 我们该怎样生活(在群体里)? 260
18.8 评论:取决于吉登斯——褒贬皆是 261
单元引言 组织沟通 264
第19章 组织文化的研究方法 267
19.1 文化是组织生活的隐喻 267
19.2 什么是文化?什么不是文化? 268
19.3 深描——民族志学者的工作 269
19.4 隐喻:重视语言的暗示 270
19.5 揭开故事的象征性阐释 271
19.6 仪式:一直是,永远是 273
19.7 管理者能成为改变企业文化的代理人吗? 274
19.8 评论:文化研究方法有用吗? 275
第20章 组织传播的批判理论 278
20.1 日常生活的公司殖民 279
20.2 信息或沟通:至关重要的差异 280
20.3 策略:为扩大控制而采取的公共管理行为 282
20.4 共识:自愿服从于隐性控制 283
20.5 关联:自由表达观点,但没有投票权 285
20.6 参与:实践中的股东式民主 286
20.7 股东式参与的典型案例 288
20.8 伦理反思:韦斯特与预言实用主义 289
20.9 评论:职场民主只是一场梦吗? 290
单元引言 公共修辞 294
第21章 修辞学 297
21.1 修辞学:让说服成为可能 298
21.2 修辞论证:理性、道德和情感 298
21.3 修辞学的五大准则 303
21.4 伦理反思:亚里士多德的黄金分割 304
21.5 评论: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305
第22章 表现主义 308
22.1 认同:没有认同,就不可能说服别人 309
22.2 戏剧五元素 310
22.3 罪感—救赎循环:一切修辞学的根源 312
22.4 运用表现主义视角的修辞批评 314
22.5 评论:如何评估批判学者的分析? 315
第23章 叙事范式 319
23.1 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320
23.2 叙事和范式:基本术语的定义 321
23.3 范式转换:从理性世界范式转至叙事范式 322
23.4 叙事理性:一致性和逼真度 324
23.5 评论:费希尔的故事前后一致和逼真吗? 326
第四部分 大众传播 330
单元引言 传媒与文化 330
第24章 传媒生态学 334
24.1 媒介即信息 335
24.2 传媒生态学的挑战 335
24.3 对人类历史上传媒工具的分析 337
24.4 伦理反思:波兹曼与浮士德式交易 341
24.5 评论:他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正确又该如何呢? 343
第25章 符号学 346
25.1 绞尽脑汁处理符号 347
25.2 黄丝带的转变:从宽恕到自豪 349
25.3 神话的制造:剥除符号的历史 350
25.4 揭秘同质社会的神话 352
25.5 大众传播符号学:“我想成为像乔丹那样的人” 354
25.6 评论:神话符号能永远维系现状吗? 355
第26章 文化研究 358
26.1 传媒是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具 359
26.2 早期的文化批判学者 360
26.3 通过对话制造意义 362
26.4 大众传播的集团控制 362
26.5 1991年海湾战争中传媒的作用:变为戏剧的战争 363
26.6 后“9·11”事件的传媒报道——强制性的恐惧 365
26.7 固执的受众 367
26.8 评论:你的意识形态决定你的判断 368
单元引言 传媒效果 371
第27章 涵化理论 374
27.1 暴力指数 375
27.2 相等的暴力,不等的风险 376
27.3 电视观众分类 377
27.4 受电视影响的意识造就可怕的思想 377
27.5 主流化:观众立场的模糊、混合与转向 378
27.6 共鸣:现实生活中暴力行为的再现 379
27.7 电视暴力还在培育恐惧吗? 380
27.8 评论:涵化差异是否真实、巨大而且至关重要? 381
第28章 议程设置猜想 385
28.1 初始议程:不是思考的对象,而是聚焦的目标 385
28.2 恰逢其时的理论 386
28.3 传媒议程与公众议程:高度匹配的一对 387
28.4 何者为因,何者为果? 387
28.5 谁为议程设置者设置议程? 388
28.6 哪些人最受传媒议程的影响? 390
28.7 架构:特性显著性的转移 390
28.8 不仅主导聚焦的目标,而且影响聚焦的方式 392
28.9 引导观念————传媒议程的行为效应 394
28.10 伦理反思:克里斯琴斯与社群主义伦理 395
28.11 评论:效果有限,而且范围太广? 396
第29章 沉默的螺旋假说 400
29.1 感知舆论气候的准统计器官 401
29.2 被孤立的恐惧:驱动沉默螺旋的引擎 402
29.3 大众传媒的强大作用 403
29.4 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沉默? 404
29.5 加速的沉默螺旋 406
29.6 死硬派和前卫派:改变世界的抵抗者 408
29.7 评论:勾画螺旋图形时的致命瑕疵? 409
第五部分 文化语境 414
单元引言 跨文化传播 414
第30章 传播调适理论 417
30.1 从简单的概念发展成综合性传播理论 418
30.2 两种传播调适策略 418
30.3 融合和分歧的动机 421
30.4 接受者对融合与分歧的评估 424
30.5 CAT如何看待对老人的偏见 425
30.6 评论:以降低清晰度的代价来扩展应用范围 427
第31章 面子协商理论 430
31.1 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432
31.2 自我构念:文化中多样的自我镜像 433
31.3 面子的多面性 434
31.4 可预测的冲突管理方式 436
31.5 应用:充分的跨文化面子功夫 439
31.6 评论:高分通过测试的理论 440
第32章 口语代码理论 444
32.1 口语代码的独特性 445
32.2 口语代码的多样性 446
32.3 口语代码的本质 447
32.4 口语代码的阐释 448
32.5 口语代码的定位 450
32.6 口语代码在对话中的力量 451
32.7 表现民族志 452
32.8 评论:传播学理论中的各种口语代码 453
单元引言 性别与传播 457
第33章 性别方言类型 460
33.1 当哈利遇到莎莉:两种文化的碰撞 461
33.2 女性渴望联系,男性渴望地位 463
33.3 融洽对话与报告对话 464
33.4 “现在才算开始明白了” 467
33.5 伦理反思: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立场 468
33.6 评论:是否对传播学研究和男人过于宽厚? 469
第34章 立场理论 473
34.1 源于哲学与文学的女性主义立场 475
34.2 作为边缘人群的女性 476
34.3 本然知识与局部知识 478
34.4 强实证性:缘于女性立场的客观观念 479
34.5 理论应用:基于女性生活的传播学研究 481
34.6 黑人女权主义的特殊立场 482
34.7 伦理反思:本哈比与互动性普适主义 482
34.8 评论:边缘人群的立场更客观吗? 484
第35章 失声群体理论 487
35.1 失声群体:他人宇宙中的黑洞 488
35.2 为人类经验命名的男权 489
35.3 作为传播守门人的男性 490
35.4 互联网尚未履行的承诺 491
35.5 转译的问题:男性话语里的女性真相 492
35.6 私下表达:女性之间的沟通 494
35.7 公共表达:女性主义词典 495
35.8 性骚扰:用创造的新词来表达感受 497
35.9 评论:男性希望女性沉默吗? 498
第六部分 回顾与整合 502
单元引言 传播理论 502
第36章 传播理论的共享线索 507
附录一 理论概要 524
附录二 印证传播学理论的电影 528
附录三 美国传播协会的传播道德信条 532
注释 534
出版后记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