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音乐教育家群体文化生态环境 4
第一节 浙江地域文化传统与特征 4
一、浙江地域文化传统 5
二、浙江地域文化特征 8
第二节 浙江地域音乐传统与近现代音乐教育 10
一、浙江地域音乐传统 10
二、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 12
第二章 音乐教育家群体构成与特征 15
第一节 音乐教育家群体构成 15
第二节 音乐教育家群体特征 18
第三节 音乐教育家群体作品 20
一、音乐创作 20
二、音乐教材 22
三、音乐译著 24
四、音乐论著 25
第三章 音乐教育家群体谱系与作品呈现 29
第一节 音乐教育家群体谱系 29
一、断裂接点与历史选择 30
二、空间意识与人文解释 31
三、谱系梳理与当代表达 33
第二节 群体音乐教育思想在历史坐标中生成 35
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横向脉络 35
二、群体音乐教育思想生成方式 35
第三节 群体音乐教育思想在历史发展中显现 36
一、古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景观 36
二、近代中国音乐教育历史嬗变 42
第四章 音乐教育家群体谱系中的组织形式 48
第一节 创办艺术师范学校与发起“中华美育会” 48
一、创办艺术师范学校 48
二、发起“中华美育会” 50
三、编辑《美育》杂志 51
第二节 “春蜂乐会”组织 54
一、“春蜂乐会”成立 54
二、“春蜂乐会”群体 55
三、“春蜂乐会”影响 57
四、“春蜂乐会”局限 57
第五章 美育的倡导者——蔡元培 59
第一节 生命轨迹与音乐贡献 59
一、生命轨迹 59
二、音乐贡献 60
第二节 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方面 66
一、中西融合的思想 66
二、健全人格的思想 70
三、个性与群性思想 72
四、乐与德相辅思想 74
第六章 音乐教育启蒙者——李叔同 77
第一节 生命轨迹与音乐贡献 77
一、生命轨迹 77
二、音乐贡献 80
第二节 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方面 83
一、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 84
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87
三、爱国奉献的思想 89
四、乐歌创作的思想 92
五、《音乐小杂志》中的思想 96
第三节 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 98
一、人格教育的目标 98
二、学生为本的理念 101
三、乐歌创作的样式 103
第四节 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05
一、审美核心的意义 106
二、学生为本的意义 107
三、爱国奉献的意义 108
四、乐歌创作的意义 109
第五节 音乐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110
一、传统思想的局限 112
二、宗教思想的局限 112
三、西方思想的局限 114
第七章 音乐教育继承者——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 116
第一节 吴梦非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116
一、音乐教育思想 117
二、主要音乐贡献 119
三、音乐教材编写 121
第二节 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143
一、音乐教育思想 144
二、主要音乐贡献 146
第三节 刘质平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150
一、音乐教育思想 151
二、主要音乐贡献 152
第八章 音乐教育承续者(上)——钱君匋、邱望湘、陈啸空、沈秉廉 155
第一节 钱君匋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155
一、音乐创作特征 156
二、音乐教育思想 157
三、主要音乐贡献 157
第二节 邱望湘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159
一、音乐创作特征 160
二、音乐教育思想 162
三、主要音乐贡献 162
第三节 陈啸空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168
一、音乐创作特征 169
二、音乐教育思想 170
三、主要音乐贡献 170
第四节 沈秉廉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177
一、音乐创作特征 177
二、音乐教育思想 178
三、主要音乐贡献 183
第九章 音乐教育承续者(下)——缪天瑞、俞绂棠、裘梦痕 190
第一节 缪天瑞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190
一、音乐教育思想 191
二、主要音乐贡献 194
第二节 俞绂棠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202
一、音乐教育思想 203
二、主要音乐贡献 208
第三节 裘梦痕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 212
一、音乐教育思想 214
二、主要音乐贡献 218
余论:沿着先辈音乐教育家的足迹寻觅 222
附录一: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简明年表 224
附录二: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作品精选 236
附录三: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交往实录 294
一、李叔同与其老师蔡元培的交往 294
二、李叔同与吴梦非的交往 296
三、李叔同与刘质平的交往 297
四、李叔同与丰子恺的交往 304
五、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之间的交往 308
六、吴梦非、丰子恺与缪天瑞之间的交往 311
七、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与钱君匋的交往 312
八、刘质平与俞绂棠的交往 314
九、丰子恺与裘梦痕的交往 316
十、“春蜂乐会”成员钱君匋、邱望湘、陈啸空等之间的交往 319
参考文献 322
后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