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引例 1
第二节 问题提出 4
第三节 研究价值 6
一、理论意义 6
二、实践意义 7
第四节 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 8
一、管理学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 9
二、经济学关于激励机制的研究 12
三、交叉学科关于动力机制的研究 17
第二章 动力机制的本质与内涵 20
第一节 无为而治:动力机制研究的哲学基础 20
一、“道”的表征 21
二、“道”的品性 22
三、“无为”何以“达治” 25
四、“道”即机制 29
五、本书遵从的管理哲学 31
第二节 动力机制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31
一、制度 32
二、机制 33
三、管理机制 34
四、管理系统动力机制 35
第三节 动力机制的结构 36
一、组织的性质 36
二、动力机制的微观结构 38
三、动力机制的宏观结构 42
第四节 本书的核心假设 44
第三章 文化场 45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 45
一、社会文化 45
二、组织文化——社会文化的小气候 46
第二节 文化与管理 47
一、经济学家的文化观 47
二、管理学家的文化观 48
三、机制设计的文化场效应 48
第三节 公平与正义 50
一、管理学中的公平理论 50
二、正义的内涵 51
三、作为公平尺度的正义 53
第四节 关系与原则 55
一、中国社会的关系特征 55
二、人际关系 56
三、组织之间的关系 56
四、关系的文化根源 57
五、关系的制度根源 57
六、关系与原则的对立统一 58
第五节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59
一、集体主义 60
二、个人主义 61
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博弈分析 62
第六节 本章小结 64
第四章 导向机制 65
第一节 人性的本质 65
一、生物人属性 66
二、经济人属性 67
三、社会人属性 71
第二节 导向机制的有关原则 76
一、利益相关原则 76
二、业绩可控原则 77
三、公平正义原则 78
四、可信承诺原则 78
第三节 导向机制的构成 78
一、组织目标是员工动力的凝聚点 79
二、个人需要是员工动力的诱因 81
三、考评体系是员工动力的导向器 82
四、导向机制的实现过程 84
第四节 导向机制的相关问题 85
一、导向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关系 85
二、考评方法的导向作用 86
三、考评者的导向作用 87
第五节 本章小结 87
第五章 激励机制 89
第一节 激励的形成过程 89
一、激励的要素 89
二、“激励悖论”的辨析 90
三、激励的过程模型 92
第二节 组织管理中的激励模式 94
一、外在激励的模式 95
二、内在激励的模式 96
第三节 激励机制的基本模型 97
一、简单模型 97
二、经典激励机制模型的局限性 99
第四节 剩余共享的激励模型 100
一、模型描述 101
二、剩余共享模型与经典模型的比较 102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04
第六章 约束机制 106
第一节 组织力量形成的机理 106
第二节 约束机制的层次结构 107
一、自律约束 108
二、他律约束 108
三、自律与他律 110
第三节 利益制衡原理 110
一、上下之间的制约耦合 112
二、岗位之间的制约耦合 113
三、机构之间的制约耦合 113
四、制约耦合的作用基础 114
第四节 责任追究与抵押品 115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16
第七章 控制机制 118
第一节 控制理念的辨析 118
一、关于控制的理论探讨 118
二、控制机制与无为而治 120
第二节 控制机制的简单描述 121
第三节 封闭运行原理 123
一、国企改革的案例分析 123
二、封闭运行的作用机理 125
第四节 控制点管理 130
一、教学管理的案例分析 130
二、控制点管理的作用机理 130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32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33
第一节 本书的主旨 133
第二节 论证过程 133
一、对外生变量的研究 133
二、对内生变量的研究 134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6
参考文献 138
后记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