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针对性 1
1.1.1 行为研究 1
1.1.2 确定目标 2
1.2 设计构成 4
1.2.1 分析 4
1.2.2 综合 5
1.2.3 评价 6
1.3 学习过程中的思想障碍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7
第2章 构想的建立及相关理论 8
2.1 设计构思释义 8
2.1.1 立意 8
2.1.2 构思 10
2.1.3 表达技巧 11
2.1.4 统一与变化 15
2.1.5 韵律 15
2.1.6 重点突出 16
2.2 构想的连续性 17
2.2.1 刺激构想产生的方法 17
2.2.2 关于“发现”的设计启迪 17
2.2.3 关于建筑室内设计方案形象的选择 18
2.2.4 建造师设计构思要经受的考验 18
2.2.5 从抽象到具象的思考 19
2.2.6 设计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19
2.2.7 “相似”在构想中的作用(反映成果)、解释(构想的重要形成原因) 20
2.3 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主要研究问题——空间、环境 22
2.3.1 功能空间的形式取决于人的行为环境要求 22
2.3.2 室内空间的组成和层次变化 22
2.3.3 室内设计中的“动”“静”变化 22
2.3.4 室内空间尺度的确定 22
第3章 关于设计过程的思考 24
3.1 当今建筑、室内设计师组织形式的变化 24
3.1.1 建筑、室内设计师应是一个设计集体 24
3.1.2 建筑师的专业化 24
3.1.3 设计实施技术 25
3.2 设计过程的步骤 25
3.2.1 设计初期正确的思考观念 26
3.2.2 设计初期的立意来源 26
3.3 三种构思方法的程序 31
3.3.1 设计思路 31
3.3.2 从约定事项构思 32
3.3.3 从五感构思 37
3.3.4 用灵感闪现构思 42
第4章 关于设计过程的视觉 46
4.1 视觉概述 46
4.1.1 视觉感知 46
4.1.2 视觉思维 48
4.1.3 视觉抽象 50
4.1.4 视觉知觉 51
4.1.5 视觉整合 51
4.2 视觉心理 53
4.2.1 运动视觉 53
4.2.2 形式心理 54
4.2.3 心理力场 55
4.2.4 光色视觉 55
4.2.5 错觉幻觉 56
4.3 视觉美感 56
4.4 视觉语言 58
4.4.1 造型力 58
4.4.2 形式美 59
4.4.3 动态感 59
第5章 设计创作文化内涵 61
5.1 设计发展与文化意识 62
5.2 中国民居中隐形“六缘”对设计创作的启示 63
5.2.1 地缘 64
5.2.2 血缘 64
5.2.3 人缘 65
5.2.4 史缘 65
5.2.5 业缘 66
5.2.6 学缘 67
5.3 设计创作的文化涵构 68
5.3.1 历史的延续性 68
5.3.2 时代的延展性 69
5.3.3 文化的关联性 70
5.3.4 民族的习惯性 71
5.3.5 地域的环境性 72
5.4 建筑文化与文学的关联 73
5.4.1 诗情画意 74
5.4.2 礼乐思想 75
5.4.3 阴阳关系 75
5.4.4 碑碣匾联 76
5.4.5 宗教仪式 76
5.4.6 历史变革 77
第6章 创作思维 78
6.1 设计思维 78
6.2 思维方法 80
6.2.1 直觉思维 80
6.2.2 理论思维 81
6.2.3 系统思维 81
6.2.4 逻辑思维 82
6.2.5 形象思维 82
6.2.6 灵感思维 84
6.3 创造性思维 84
6.3.1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85
6.3.2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86
6.3.3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87
6.3.4 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88
6.3.5 强化创造性思维 89
6.4 创作思维与社会实践 90
第7章 设计创作多元化 93
7.1 建筑发展的变动 93
7.1.1 环境意识 93
7.1.2 群化趋势 94
7.1.3 时空观念 95
7.1.4 社会需求 95
7.1.5 降低能耗 96
7.2 建筑创作的深化 96
7.2.1 文化限定 96
7.2.2 科技水准 97
7.2.3 社会意识 98
7.2.4 时代节律 99
7.2.5 方法变革 99
7.2.6 学科交叉 100
7.3 建筑创作的多元化 100
7.4 建筑创作的趋同性 106
7.4.1 功能综合性 107
7.4.2 建筑复合性 107
7.4.3 空间灵活性 107
7.4.4 创作层次性 108
7.4.5 表现区别性 108
7.4.6 环境适应性 109
参考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