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1
第一单元 1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二、苏秦始将连横 3
三、秋水 6
四、报任安书 8
五、自祭文 15
六、情采 17
七、滕王阁序 20
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4
九、论毅力 27
十、境界 29
十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0
十二、沙滩上的脚迹 36
十三、吃饭 39
十四、心灵的灰烬 42
十五、怀念萧珊 44
十六、美感与联想 52
十七、废墟 56
第二单元 61
十八、采薇 61
十九、东门行 63
二十、湘夫人 64
二十一、春江花月夜 65
二十二、李白诗二首 67
二十三、杜甫诗歌二首 70
二十四、刘禹锡诗二首 72
二十五、长恨歌 73
二十六、杜牧诗二首 77
二十七、李商隐诗二首 79
二十八、浪淘沙 80
二十九、望海潮 82
三十、满江红 84
三十一、永遇乐 86
三十二、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88
三十三、双调·蟾宫曲 89
三十四、雨巷 90
三十五、神女峰 92
三十六、西风颂 93
三十七、泰戈尔诗二首 97
第三单元 100
三十八、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 100
三十九、诸葛亮舌战群儒 104
四十、宝玉挨打 108
四十一、铸剑 116
四十二、华威先生 129
四十三、生存还是毁灭 134
四十四、地下党员 136
中编 147
第四单元 147
四十五、扁鹊传 147
四十六、华佗传 151
四十七、宋清传 154
四十八、东垣老人传 156
四十九、丹溪翁传 158
第五单元 163
五十、《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163
五十一、《伤寒论》序 167
五十二、《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70
五十二、《本草纲目》原序 173
五十四、《温病条辨》叙 176
第六单元 179
五十五、大医精诚 179
五十六、病家两要说 182
五十七、不失人情论 185
五十八、与薛寿鱼书 188
五十九、用药如用兵论 190
第七单元 193
六十、《内经》四则 193
六十一、养生论 196
六十二、医案三则 200
六十三、医话三则 203
六十四、医事三则 206
下编 211
第一章 工具书 211
一、工具书概述 211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法 212
三、工具书的使用与常用工具书 213
第二章 汉字 219
一、汉字的定义 219
二、汉字的结构 219
三、通假字 223
四、古今字 224
五、异体字 225
六、繁简字 225
第三章 古汉语词汇 227
一、古今词汇的异同 227
二、词义古今的演变 227
三、单音词与复音词 228
四、本义和引申义 229
五、掌握古汉语词汇的途径和方法 230
第四章 古书的注释 232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 232
一、解释词义 232
二、分析句读 233
三、阐述语法 234
四、说明修辞 234
五、揭示章旨和剖析句段关系 235
六、释音与校勘 235
第二节 注释的方法 237
一、对释法 238
二、定义法 238
三、描述法 239
四、否定法 239
五、引证法 239
六、比较法 239
第三节 注释的术语 240
一、言 240
二、日、为、谓之 240
三、谓 241
四、貌 241
五、犹 241
六、之言、之为言 241
七、当为、当作 242
八、读为、读作 242
第五章 句读 243
第一节 句读的名称、符号和位置 243
一、古书常见的句读符号 243
二、句读的位置 243
第二节 误读的原因和表现 244
一、不辨词语意义 244
二、不明语法 245
三、不通医理 246
四、不谙文史知识 247
五、不知文字讹误 248
第三节 句读的方法 248
一、理解文意 249
二、利用虚词 249
三、分析句式 250
四、剖明层次 251
五、借助韵脚 251
第六章 今译 254
第一节 今译的概况和标准 254
一、今译的概况 254
二、今译的标准 255
第二节 误译的原因 255
一、不明词语意义 255
二、不析语法修辞 256
三、失于校勘 257
四、不辨逻辑语气 258
第三节 今译的类型和方法 259
一、今译的类型 259
二、今译的方法 260
第七章 阅读指导 264
第一节 快速阅读的方法 264
一、快速阅读的主要方法 264
二、快速阅读注意的问题 265
第二节 精读的方法 266
第三节 创造性阅读的方法 267
第四节 朗读的方法 269
第八章 写作指导 273
第一节 立意与选材 273
一、立意的要求 273
二、选材的原则 274
三、主题的提炼与表达 274
第二节 构思和布局 275
一、构思的实质和特点 275
二、布局的要求和原则 276
三、构思和布局的方法 277
第三节 文体与表述 280
一、文体的分类 280
二、表述的方法 280
第九章 中国文学史概述 283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 283
一、先秦文学 283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284
三、唐代文学 284
四、宋代文学 285
五、元明清文学 286
第二节 中国近代文学 287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 288
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1919~1926) 288
二、左翼文学运动(1927~1936) 289
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9) 289
第十章 古代文化知识 291
一、记时方法 291
二、避讳的方法 294
三、年龄称谓 295
四、度量衡制度 298
附录一 简繁字对照表 303
附录二 异体字整理表 308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314
附录四 教学大纲(试行)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