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印文学交流与佛典汉译 1
第一节 印度佛教与印度主流文学 3
第二节 汉译佛典是稀世文学宝藏 9
第二章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7
第一节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影响 19
第二节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题材的影响 24
第三节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形象的影响 38
第四节 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影响 59
第三章 佛典汉译与中国翻译学 69
第一节 译经活动和中国翻译学 72
第二节 中国翻译学的四大特色 88
第四章 印度故事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99
第一节 《佛本生》在中国的传播 101
第二节 《五卷书》在中国的传播 107
第三节 其他印度故事的在华传播 111
第五章 印度两大史诗在华传播轨迹 123
第一节 佛经汉译及史诗的隐性传播 126
第二节 两大史诗的汉语翻译与传播 132
第三节 中国学者对两大史诗的研究 142
第六章 印度戏剧与中国戏剧的关系 153
第一节 中国和印度戏剧关系梳理 155
第二节 印度戏剧的中国译介与研究 169
第七章 印度现代文学的汉译与研究 183
第一节 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新文学 185
第二节 中国对普列姆昌德的接受 204
第三节 印度英语文学的中国译介 211
第四节 印度其他文学的中国译介 219
附录:《北京大学印度英语文学博士论文摘要》汇编 227
第八章 季羡林和印度文学研究新局面 233
第一节 季羡林创建中国现代梵学 235
第二节 季羡林的治学之道及影响 240
第三节 又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251
第九章 徐梵澄:苦行者的学术样板 267
第一节 三十三年寂寞的文化苦旅 269
第二节 徐梵澄对汉籍的英语译介 273
第三节 徐梵澄汉译印度文学哲学 281
附录:徐梵澄本地治理廿七年纪略 291
第十章 金克木、黄宝生印度文学研译 311
第一节 金克木和他的《梵语文学史》 314
第二节 黄宝生及其《印度古典诗学》 318
第三节 印度诗学在中国的传播接受 323
第十一章 刘安武及其印地语文学研译 339
第一节 中国印地语文学研译概述 341
第二节 刘安武的印地语文学研译 347
第三节 从印地语文学到东方文学 353
附录:《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摘要》汇编 364
第十二章 谭云山、谭中与印度现代汉学 371
第一节 谭云山与印度现代汉学开拓 373
第二节 谭中的汉语教学与中印研究 391
第十三章 师觉月与现代印度汉学开拓 403
第一节 师觉月对印度现代汉学的贡献 405
第二节 师觉月汉学事业的影响与发展 411
第十四章 《老子》、《庄子》在印度 419
第一节 老子佛陀千年难解的恩怨 421
第二节 奥修与《老子》、《庄子》 430
第十五章 拉贾·拉奥笔下的中国 449
第一节 拉贾·拉奥与中国“神交” 451
第二节 拉贾·拉奥作品中的中印灵感 465
第十六章 中国文学作品的印度译介 481
第一节 印度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译 483
第二节 面向印度读者的中国文学译介 499
附录:印译中国诗歌:古老文化的交融 511
附录:中印文学交流大事记 515
参考文献 595
后记 603
编后记 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