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药新觉 增订本》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若定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43943827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从宏观上论述汉药的药理,汉药汉方的特点及规则,汉药剂型的分类及其制作,汉药西药配合禁忌及汉药的成分分析等,各论分兴奋药,强壮药,发汗药,催吐药等几类,续集与上集的各论部分相似,分健胃药,清凉药,祛痰药,通下药及催吐药五类,详细论述了各药物的性状,主治,用量等。

上集 1

出版说明 1

谭次仲序 1

叶橘泉序 1

吴涵秋序 1

王药雨序 1

凡例 1

志谢 1

总论 3

第一篇 药理总论 3

第一章 药物之定义 3

第二章 药物之作用 3

一、局所作用 4

二、吸收作用 4

第三章 药物作用之条件 5

一、药物之分量 5

二、投药之反复 6

三、制剂之精粗 6

四、药物之理学的性质 7

五、药物之用处 7

(一)消化器内应用 7

(二)静脉内注射 8

(三)皮肤应用 8

(四)肌肉内注射 9

(五)呼吸器内注入法 9

六、个人的关系 9

(一)年龄及性别 9

(二)体质及营养状态 10

(三)特异体质 10

(四)免毒性 10

(五)药效随疾病而异 10

七、药物之并用 11

(一)协同作用 11

(二)拮抗作用 11

第四章 药物应用后之末路 11

一、吸收入血之药物 11

(一)药物在体内之变化 11

1.中和 12

2.酸化 12

3.还原 12

4.复合 12

5.分解 12

(二)药物在体内之沉着 12

(三)药物之被排泄 12

二、局部应用之药物 13

第五章 药物之对病应用 13

第六章 药物之分类 14

一、临症的分类法 14

二、脏器分类法 14

三、化学的分类法 14

四、万有学的分类法 15

第二篇 汉药汉方概说 16

第一章 汉药之起源及中日本草学之沿革 16

第二章 研究生药之通则 19

一、来历 19

二、产地 19

三、性状 20

四、组织 20

五、成分 20

六、含量测定法及生理测验法 20

七、原植物栽培法 20

八、收获法 21

九、干燥法与贮藏法 21

十、炮制法 22

十一、应用法 22

十二、生药之劣化 22

十三、生药之评价 22

第三章 汉药成分之分类 23

一、无机成分 23

二、有机成分 23

(一)生物碱(赝碱)类 23

(二)配糖物 23

(三)黄碱类 24

(四)碱皂体 24

(五)鞣质 24

(六)挥发油 24

(七)其余之成分 25

第四章 汉方学大意 25

一、处方笺及程式 26

二、药方之组成 26

三、药味之排列 26

四、用量与体质 27

五、配合与禁忌 27

第三篇 调剂要义 28

第一 煎剂 28

第二 浸剂 茶剂 29

第三 溶液剂 30

第四 振荡合剂 30

第五 丸剂 31

第六 散剂 31

第七 锭剂 32

第八 胶囊剂 33

第九 舐剂 33

第十 饱和剂 34

第十一 乳剂 34

第十二 涂擦剂 35

第十三 罨法剂 35

第十四 洗涤剂 35

第十五 巴布剂 36

第十六 撒布剂 36

第十七 含漱剂 36

第十八 吸入剂 37

第十九 尿道注入剂 37

第二十 灌肠剂 37

第二十一 点眼剂 38

第二十二 注射剂(皮下) 38

第二十三 粥剂 39

第二十四 软膏 39

第二十五 硬膏 40

第二十六 坐药 40

第四篇 附录 42

一、汉药配合禁忌表 42

(一)相反诸药 42

(二)相畏诸药 42

(三)服药食忌 46

(四)忌铜类诸药 46

(五)忌铜铁类诸药 46

二、西药配合禁忌表 47

三、经过科学研究之汉药表 48

(一)汉药之成分 48

(二)经过科学研究之汉药 48

1.含有赝碱类(Alkoloid)之国药名表 48

2.含有配糖体(Glucoside)之国药名表 49

3.含有黄碱类(Flavone)之国药名表 49

4.含有碱皂类(Saponin)之国药名表 49

5.含有单宁(Tannin)之国药名表 50

6.含有挥发油(Essential-oil)之国药名表 50

7.含有松脂类(Resins)之国药名表(从略) 50

各论 53

第五篇 兴奋药类 53

兴奋药之生理作用 53

兴奋药之医治作用 54

血液循环之生理 54

血压之生理的调整 55

血液循环障碍与强心剂及血管紧张剂之应用 56

一、人参 58

二、附子 61

三、干姜 63

四、黄耆 64

五、肉桂 67

六、马钱子 69

七、樟脑 70

八、麝香 72

九、缬草根 73

十、万年青根 74

十一、毛地黄叶 77

十二、斯笃洛仿司酒 79

十三、海葱 80

十四、茶叶 咖啡碱 81

十五、酒精 黄酒 82

第六篇 强壮药类 84

生理作用 84

医治作用 84

一、党参 85

二、山药 86

三、枸杞子 88

四、山萸肉 89

五、肉苁蓉 90

六、菟丝子 90

七、何首乌 91

八、杜仲 92

九、补骨脂 破故纸 93

十、淫羊藿 仙灵脾 94

十一、仙茅 95

十二、狗脊 96

十三、巴戟天 97

十四、覆盆子 98

十五、柏子仁 98

十六、桑螵蛸 99

十七、胡芦巴 100

十八、益智仁 100

十九、沙苑子 沙苑蒺藜 101

二十、桑寄生 102

二十一、蛇床子 102

二十二、五加皮 103

二十三、女贞子 104

二十四、芡实 105

二十五、薏苡仁 105

二十六、龙眼肉 106

二十七、桑椹 107

二十八、胡桃 108

二十九、饴糖 109

三十、阿胶 110

三十一、龟板 111

三十二、鹿角胶 112

三十三、腽肭脐 海狗肾 113

三十四、钟乳石 114

三十五、阳起石 115

三十六、紫石英 115

附:铁剂 116

生理作用 116

1.局部作用 116

2.吸收作用 116

3.营养品之铁 117

医治作用 117

铁剂之适应症 118

铁剂之副作用及禁忌 119

一、铁粉 119

二、还原铁 120

三、碘化铁糖浆 120

四、芦荟铁丸 121

五、过氯化铁液 121

六、林檎铁酒 121

七、枸橼酸铁 121

八、乳酸铁 122

九、蛋白铁液 122

第七篇 发汗药类 123

概说 123

1.中枢兴奋性发汗剂 124

2.末梢兴奋性发汗剂 124

3.血管扩张性发汗剂 124

4.由温输送而起发汗之药物 124

生理作用 124

医治作用 125

一、麻黄 126

二、木贼 129

三、香薷 130

四、浮萍 130

五、紫苏叶 131

六、荆芥 132

七、薄荷叶 133

八、防风 134

九、白芷 135

十、独活 136

十一、辛夷 137

十二、藁本 138

十三、苍耳 139

十四、接骨木花 140

十五、威灵仙 141

十六、豨莶 142

十七、柽柳 西河柳 143

十八、天仙藤 144

十九、清风藤 青藤 144

二十、葱 145

二十一、淡豆豉 146

第八篇 催吐药类 147

生理作用 147

医治作用 148

催吐药之禁忌症 148

一、甜瓜蒂 149

二、藜芦 150

三、吐根 151

四、盐酸阿坡吗啡 153

五、胆矾 硫酸铜 154

六、吐酒石 155

处方例索引 156

续集 165

第一篇 健 胃药 165

第一类 消化健胃药 165

生理作用 165

医治作用 165

一、胃液素 百布圣 165

二、化糖素 166

三、山楂子 化脂素 166

四、麦芽粉 167

五、神曲(附酒曲) 167

六、鸡内金 168

第二类 苦味健胃药 169

生理作用 169

医治作用 169

一、枳实 枳壳 169

二、厚朴 厚朴花 170

三、康特兰哥皮 171

四、苦味酒 172

第三类 芳香健胃药 172

生理作用 172

医治作用 172

一、橘皮(附青皮、橘红、橘络) 173

二、木香 173

三、白豆蔻仁 174

四、肉豆蔻仁 175

五、砂仁 175

六、小茴香 176

七、草果 草豆蔻 177

八、白术 177

九、苍术 178

十、槟榔子 179

十一、荷叶 荷梗 180

十二、荸荠 180

十三、佛手柑 橙皮 180

第四类 苛味健胃药 181

生理作用 181

医治作用 181

一、生姜 181

二、高良姜 182

三、吴茱萸 183

四、丁香 183

五、半夏 184

六、胡椒 185

七、蜀椒(附椒仁) 186

八、荜茇 187

第二篇 清凉药 188

生理作用 188

医治作用 188

一、西洋参 188

二、北沙参 189

三、黑玄参 190

四、鲜生地 190

五、鲜石斛 191

六、滁菊花(附杭菊、甘菊) 191

七、地骨皮 192

八、丹皮 193

九、金银花(附忍冬藤) 193

十、连翘 194

十一、青黛 194

十二、大青叶(附板蓝根) 195

十三、犀角 196

十四、牛黄 196

十五、芦荟 197

十六、龙胆草 198

十七、白茅根 199

十八、紫草根 199

十九、紫云膏 200

二十、天花粉 栝蒌根 200

二十一、山豆根 200

二十二、鲜竹叶 201

二十三、鲜芦根(附芦苇茎) 201

二十四、鲜荷叶梗 荷花 202

二十五、生藕汁(附藕粉) 202

二十六、生梨汁 203

二十七、甘蔗汁 203

二十八、荸荠汁 204

二十九、西瓜汁 204

第三篇 祛痰药 205

生理作用 205

医治作用 205

一、桔梗 205

二、远志 206

三、贝母 207

四、杏仁 208

五、前胡 209

六、紫菀 209

七、款冬花 210

八、旋覆花 211

九、桑白皮 211

十、栝蒌仁(附栝蒌根) 212

十一、葶苈子 213

十二、苏子 213

十三、莱菔子 萝卜汁 214

十四、马兜铃 215

十五、百部 215

十六、半夏 216

十七、白前 217

十八、天门冬 218

十九、沙参 218

二十、麦门冬 219

二十一、百合 220

二十二、枇杷叶 枇杷叶流膏 220

二十三、柿霜 梨膏 梨汁 221

二十四、射干 222

二十五、皂荚 223

二十六、天南星 224

二十七、五味子 224

二十八、石菖蒲 水菖蒲 225

二十九、海浮石 225

三十、礞石 硝化礞石 226

第四篇 通下药 228

生理作用 228

医治作用 228

第一类 植物通下药 229

一、大麻仁 麻仁油 229

二、蓖麻子油 230

三、大黄 230

四、芦荟 232

五、巴豆 巴豆油 234

六、大戟 235

七、甘遂 235

八、芫花 236

九、牵牛子 236

十、续随子 237

十一、营实 238

十二、辛那叶 238

第二类 盐类通下药 239

一、芒硝 硫酸钠 239

二、玄明粉 239

三、硫酸镁 泻盐 240

四、人工加儿尔斯泉盐 241

五、煅制镁 241

六、猪胆汁 牛胆汁 242

第五篇 催吐药 243

生理作用 243

医治作用 243

一、甜瓜蒂 244

二、藜芦 245

三、石蒜 246

四、及己 246

五、吐根 247

六、吐酒石 248

七、胆矾 硫酸铜 248

八、盐酸亚剥吗啡 249

整理后记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