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绪论 1
1 理论框架 3
1.1 语法和语义 5
1.2 语义类别与词类 7
1.3 语义角色与句法关系 9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 12
1.5 词与附着形式 16
本章注释 18
2 句法要览 19
2.1 代词 19
2.2 动词及动词短语 22
2.3 名词短语 26
2.4 主句 27
2.5 状语成分 30
2.6 定语从句 32
2.7 补足语小句 36
2.8 动词be的省略 53
2.9 -ing小句的种类 54
2.10 词的派生 56
2.11 小句的派生 58
2.12 句子的衔接 67
2.13 句法优选与限制 71
2.14 成分省略 74
本章注释 77
Ⅱ 语义类别 79
3 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分类 81
3.1 名词类别 82
3.2 形容词类别 84
3.3 动词类别 93
3.4 主要动词与次要动词 96
4 甲类主要动词 102
4.1 运动类与静止类 102
4.2 影响类 110
4.3 给予类 119
4.4 体态动词 124
4.5 天气类 127
4.6 其他类别 128
本章注释 130
5 乙类主要动词 131
5.1 注意类 131
5.2 思考类 139
5.3 决定类 143
5.4 言谈类 146
5.5 喜欢类 160
5.6 生气类 164
5.7 其他类别 169
6 次要动词 172
6.1 甲类次要动词 172
6.2 乙类次要动词 188
6.3 丙类次要动词 196
6.4 丁类次要动词 202
本章注释 206
Ⅲ 语法专题 207
7 时态与体貌 209
7.1 基本特征 210
7.2 永恒时态 211
7.3 将来时 212
7.4 现在时与过去时 215
7.5 未然与体貌 222
7.6 过去的过去 223
7.7 动词与时态、体貌和情态的互动 225
本章注释 229
8 补足语从句 230
8.1 插入语 233
8.2 补足语从句的语义 238
8.3 与次要动词连用的补足语从句 260
8.4 与乙类主要动词和形容词连用的补足语从句 270
本章注释 285
9 及物性及使动范畴 286
9.1 句法关系的语义基础 287
9.2 前置介词与及物性 289
9.3 双重及物性 305
本章注释 315
10 名物化与所有格 317
10.1 所有格 317
10.2 由动词派生的名物化 322
10.3 派生方式 338
10.4 短语动词的名物化 343
10.5 名物化的语义类别 348
本章注释 352
11 被动语态 353
11.1 被动语态的性质 354
11.2 哪类主要动词可以使用被动语态 360
11.3 哪类次要动词可以使用被动语态 364
11.4 充当被动语态主语的补足语小句 367
11.5 充当被动语态主语的介词短语 369
本章注释 374
12 副词与否定词 375
12.1 副词 376
12.2 副词的形式与种类 379
12.3 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385
12.4 修饰名词短语的副词 394
12.5 修饰整个句子但不表示方式的副词 402
12.6 表示方式但不修饰整个句子的副词 413
12.7 既能修饰整个句子又可以表示方式的副词 418
12.8 修饰形容词以及副词的副词 422
12.9 副词的其他特征 423
12.10 副词的合用 427
12.11 否定词 432
本章注释 445
13 可以提升为主语的句法成分 446
13.1 一般特征 446
13.2 主语提升的条件 449
13.3 能提升为主语的语义角色 451
本章注释 458
14 GIVE/HAVE和TAKE A+动词及其相关构式 459
14.1 研究方法 462
14.2 构式句法 467
14.3 构式语义 469
14.4 构式出现的限制 476
本章注释 483
附录:形容词及动词分类表 484
参考文献 492
R.M.W.Dixon的著作 501
索引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