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远古时期中国东北与东北亚自然交通的滥觞 1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胶辽古陆” 2
第二节 远古时代东北亚大陆北部与“白令海峡”的古代通道 4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东北亚环黄、渤海北岸古代交通的史迹考察 8
一、考古学文化编年中环黄、渤海两岸考古学遗存具有相同内涵的对应发展 8
二、辽东与山东半岛古代考古遗存反映出的古人类文化的交流 10
三、黄、渤海两岸古代交通史迹的当代考古发现 10
四、发端于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从自然交通向部族交通和社会交通的历史演变 13
第二章 夏商周至战国燕时期(前2000—前300年)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 15
第一节 商周时期东北亚南部濒海及内陆部族交通的发轫 17
一、沿黄、渤海北岸傍海东行的令支、山戎、孤竹、屠何、无虑、濊貊、青丘道 17
二、岛夷、箕子由“辽东”进入黄河的部族古道 20
第二节 “不咸山”南北高夷、濊貊、北发、肃慎方国的入贡之道 26
一、“高夷”的地望及其入贡之道 26
二、由“高夷”北行“北发” “北濊”和“肃慎”之道 27
第三节 战国燕时期(前6—前3世纪)环黄、渤海北岸东北亚古道上的重要城邑 28
一、上谷郡 29
二、右北平郡 29
三、渔阳郡 30
四、辽西郡 31
五、辽东郡 31
第三章 秦代立国前后(前226—前207年)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交通史迹 35
第一节 秦代对东北交通地理和交通制度的新开拓 36
第二节 秦代辽海“戍边道”上的重要交通史迹 38
一、辽西地区燕秦戍边道上的障城与秦陶量的发现 38
二、辽东地区燕秦长城“戍边道”上的重要史迹 40
第三节 秦始皇父子东巡辽海“碣石”的交通道及重要史迹发现 45
第四章 汉魏时代(前2—3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的开拓和发展 49
第一节 由幽州北出燕山进入长城内外的边塞之道 50
一、幽州 52
二、蓟 53
三、古居庸关的左右交通道 53
四、密云 54
五、古北口南北之交通关隘 54
第二节 两汉时代环黄、渤海北岸东北亚前沿的郡县与郡国间的交通道 55
一、辽东郡及其属县 56
二、辽西郡及其属县 71
三、右北平郡及其属县 80
四、玄菟郡及其属县 84
五、西汉昭帝时代以后的玄菟郡高句骊诸县 85
第三节 幽州东北郡国县邑间的陆路交通道及重点史迹 86
一、辽东、玄菟郡境内的陆路交通道 87
二、玄菟郡北行扶余、肃慎道 95
三、辽东、玄菟郡的戍边之道 97
四、辽西、右北平郡的陆路交通道与大凌河流域古交通道 102
第四节 东汉末曹操北征“三郡乌桓”的交通地理与交通文化 107
一、曹操北征乌桓的历史文化背景 108
二、曹操北征乌桓的辽西交通史迹考探 110
三、曹操北征乌桓的社会人文意义 118
第五节 鸭绿江左岸朝鲜半岛上乐浪、真番至“三韩”、日本的诸交通道 119
一、汉武帝时“朝鲜四郡”的设立 120
二、“朝鲜四郡”的中心与交通枢纽“乐浪郡”及其属县 121
三、由“列口”南行“三韩”的汉魏古道 124
四、“乐浪”东北行“第一玄菟郡”沃沮故地之“东部都尉”的濒日本海古道 127
第六节 汉魏时期渤海与黄海两岸的东北亚水路交通 130
一、由山东“齐郡”跨海行入辽东的“乌石津”和“沓津”道 131
二、由山东“东莱郡”和“齐郡”东北海行入“安平口”和“列口”道 134
三、由山东海行入“辽口”至“襄平”水道 135
第七节 两汉时期东北亚早期交通制度和交通工具的发展 136
一、两汉交通驰道的进一步开拓与交通制度的形成 136
二、汉代东北亚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在辽海的史迹发现 139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3—6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 141
第一节 由中原北出塞外的卢龙塞陆路三道 142
一、卢龙中道—平刚道 143
二、卢龙西道—“蠮螉塞道” 148
三、卢龙东道—徒河道(傍海道) 151
第二节 以“龙城”为中心的辽西诸交通道 154
一、大凌河上游之“白狼道” 154
二、大凌河中下游东南之“汝罗道” 157
三、大凌河西北出营州大青山关隘的草原陆路 158
第三节 以辽东“平州”(古襄平)为中心的陆路干线 160
一、南行建安、平郭、沓县道 160
二、平州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道 162
三、东北行之新城—南苏道 166
第四节 两晋南北朝中国东北边郡的部族交通道 168
一、勿吉的方位和向中原朝贡道 168
二、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的豆莫娄朝贡之道 175
三、乌洛侯向中原王朝的贡使往来路线 176
四、失韦的位置和朝贡路线 177
五、辽东高句丽的“南北二道”及重要史迹 180
第五节 以鸭绿江东朝鲜半岛为中界的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道 191
一、朝鲜半岛上的“三国时代”与辽东至平壤的交通干道 191
二、由平壤东北行故“沃沮”至日本海西岸的濒海交通道 192
三、由平壤南行百济汉城、熊津、泗沘、伽耶渡海至日本道 194
第六节 幽、平二州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和日本往来的正史文献摘要 197
一、《晋书》卷九十七《四夷传》 198
二、《晋书》简文帝咸安二年 199
三、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 201
四、《宋书·夷蛮列传》“高句骊”条 202
五、《南齐书》“高丽国”条 202
六、《梁书·诸夷》“高句骊”条 203
七、《魏书·高句丽传》 203
八、《周书·异域上》“高丽”条 204
第七节 幽州和平州东行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重要交通史迹 205
一、平州 205
二、龙城与朝阳北塔之“思燕浮图” 206
三、北魏营州之元景造像和万佛堂石窟题记 207
四、集安“国内城”与东台子遗址 209
五、集安“国内城”的好太王碑 209
六、黄海北道冬(佟)寿墓 210
七、平安南道江西郡德兴里“幽州刺史墓” 211
八、高句丽后期都城平壤 211
九、百济古都“尉礼城”(汉城) 212
十、南汉山城与北汉山城 212
十一、熊津古城 213
十二、公山城、泗沘城与“躭罗” 213
第八节 两晋南北朝东北亚大陆鲜卑、高句丽的骑射文化与马具的东传 214
一、骑射文化传统是独特的交通文化载体 215
二、东北亚草原民族“三燕”马具的发达及其重要遗存 216
三、三燕马具对高句丽、新罗的影响和向日本的传布 217
第六章 隋唐五代(含渤海国)时期(8—10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 221
第一节 由幽州渔阳北出卢龙塞的边道 223
第二节 隋唐两代东征辽东之陆路交通道考实 227
一、营州至安东之南道—燕郡、汝罗、辽队道 229
二、营州至安东之中道—怀远、襄平道 234
三、营州至安东之北道—通定、玄菟(新城)道 238
第三节 以唐代“安东都护府”为中心的辽东诸交通道 242
一、南行安市、建安、卑沙城道 242
二、东行乌骨、泊汋、平壤道 245
三、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道 247
第四节 唐代渤海的四至交通与高丽、新罗、日本的水陆交通道 250
一、鸭绿朝贡道 252
二、长岭—营州道 256
三、扶余—契丹道 258
四、南海—新罗道 260
五、龙原—日本道 261
六、渤海上京北行黑水靺鞨道 278
第五节 东北亚地区唐与渤海、高丽、新罗、日本古道上的重要史迹 282
一、幽州北行“长岭—营州道”上的重要史迹 282
二、“龙原—日本道”与“南海—新罗道”转日本海路的交通史迹 287
第七章 辽代(10—12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 295
第一节 辽代四时捺钵的地址和行营交通路线 297
一、春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 298
二、夏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 301
三、秋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 304
四、冬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 305
第二节 宋、辽交聘之南京至中京、上京的草原之道 307
一、古北口—松亭关路 308
二、居庸关与石门关路 321
第三节 宋《武经总要》中的辽东京至中京道 324
第四节 辽初中原出渝关及晋帝北迁之古道交通 330
第五节 辽代上京通往宁江州和五国部道的东北陆路 334
一、上京通往宁江州的陆路 334
二、辽上京至五国部道——“鹰路” 335
三、黑龙江下游“鹰路”所及之东北亚极边交通道 336
第六节 辽代的车舆骑射等交通工具和驿传制度 337
一、契丹族的交通车帐制度 337
二、辽代交通文化中的契丹族马具和马具文化 340
三、宋人笔下的契丹族的车舆、骑射与草原交通 341
第八章 金代(12—13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陆路交通 343
第一节 金代中国东北和东北亚交通地理的基本情况 344
第二节 金上京会宁府直趋燕京的陆路干道——金初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的北行交通地理 345
第三节 金上京会宁府的其他四至交通道 355
一、从上京经济州、沈州、“辽泽”等到燕京的交通史迹 355
二、从上京经春、泰诸州到燕京的路线 357
三、从上京到东京的南北交通干线 359
四、从上京通往其他所属各路的路线 360
第四节 东京路所属州县的各辽东交通道 365
一、东京南行金、复濒海道 365
二、东京东行婆娑府路和高丽、日本道 368
三、沈州西北行懿州、兴中府道 370
第五节 金王寂两部《行部志》交通地理考实 372
一、《辽东行部志》 373
二、《鸭江行部志》 379
第九章 元代(13—14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区域交通与站赤分布 391
第一节 元代岭北和辽阳行省的站赤和驿道开设 392
第二节 元代由大都通向岭北行省和林的草原交通道 394
一、元大都之析津府 395
二、京北双塔铺与新店驿 395
三、南口与居庸关 395
四、八达岭与北口 397
五、榆林驿 397
六、雷家店 397
七、怀来县 398
八、宣德州 398
九、宣平驿 398
十、得胜口与扼胡岭 398
十一、孛落驿与元上都 399
十二、抚州 400
十三、昌州 400
十四、沙陀四驿 401
十五、鱼儿泊 401
十六、鱼儿泊外一十五驿 402
十七、驴驹河 402
十八、黑山 403
十九、防州及其西北三驿 403
二十、和林 403
第三节 由大都东北行辽阳行省的诸条干线 404
一、从元大都通往大宁的道路 404
二、从大宁通向“阿木哥大王府”和“驿安”道 406
三、以“西祥州”为中转的北行诸交通道 410
第四节 元代辽阳行省的其他诸路交通道 416
一、黑龙江下游东征元帅府与奴儿干边域交通道 416
二、辽阳行省内其他诸支线 417
三、辽阳府东行“东宁路”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水陆交通道 419
第五节 元代辽阳和岭北驿站的管理制度与交通工具 422
第十章 明代(14—16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交通的发展 425
第一节 明初的辽东卫所屯田制与向东北边域的交通漕运 426
一、辽东都司和卫所的建立与登莱跨海通辽东交通的重新开启 426
二、辽东屯田制与向东北边域的交通漕运 429
第二节 明代辽东都司的交通驿道分布 432
一、辽阳南行到旅顺的驿道 432
二、辽阳北行到开原的驿道 434
三、辽阳西南到山海关的驿道 436
四、辽阳东南行到凤凰城、镇江城的驿道 437
第三节 以开原为中心的“海西”水陆城站 438
一、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 438
二、纳丹府东北陆路 441
三、开原西陆路 443
四、开原北陆路 444
第四节 开原以北奴儿干都司境内“海西”“苦夷”等水陆交通道 447
第五节 “兀良哈”与蒙古草原之道 453
第六节 明代东北驿道上的递运所与铺舍的设置 457
一、递运所 457
二、急递铺 459
第七节 明代东北海河运输航线的进一步开辟 460
第八节 明代中国东北与李朝和日本的水陆交通道 464
一、明朝与朝鲜的陆路交通 465
二、明朝与朝鲜的海路交通 469
三、明朝与朝鲜的贸易通道 472
四、明朝与日本的水路交通 474
第十一章 清代(17—19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交通网的进一步形成 477
第一节 清代中国东北与李朝、日本和俄远东滨海交通的进一步开辟 478
一、清朝与李朝的交通 478
二、清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水陆交通 482
第二节 盛京驿道的开设与分布 483
一、盛京—山海关线 483
二、盛京—开原线 485
三、盛京—凤凰城线 485
四、盛京—兴京线 486
五、辽南地区的急递铺 486
六、盛京—法库线 489
第三节 吉林驿道的开设与分布 490
一、以宁古塔为中心设置的四条路线 490
二、以吉林为中心设置的四条路线 493
第四节 黑龙江驿道的开设与分布 496
一、瑷珲至茂兴的驿道 496
二、墨尔根至雅克萨的驿道 498
三、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今海拉尔)驿道 498
第五节 清帝历次东巡的交通路线 499
一、康熙东巡路线 499
二、乾隆东巡路线 509
三、嘉庆东巡路线 511
四、道光东巡路线 511
第六节 明、清两代的东北交通驿传制度与路桥关隘设施 511
一、明清时期的交通驿传制度 511
二、明清驿站的使用和管理 515
三、明、清两代辽东交通桥梁关隘设施 517
附录 本书作者历年考察交通史迹和考古调查等主要业务活动大事记 525
后记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