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1
二 关于两汉妇女史研究的现状 3
三 尚待解决的问题 18
四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和思路框架 20
第一章 汉代主流文化预期的理想女性形象与妇女生活 27
第一节 汉代儒家思想所构建的理想性别秩序 28
一 儒生言论中所体现的性别观念 28
二 官吏奏言中所体现的性别观念 37
第二节 汉代国家旌表所树立的理想女性典范 38
一 国家旌表女性的类型 45
二 国家对女性的旌表方式 49
三 国家旌表女性的程序 54
四 国家旌表女性的原因 57
五 国家旌表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60
第三节 汉代儒家思想对女性教育的影响 63
一 儒家思想对女性教育方式的影响 64
二 儒家思想对女性教育内容的影响 67
三 儒家思想对女性教育目标的影响 78
第四节 汉代妇女对儒家尊卑思想的内化 81
一 汉代妇女对儒学的偏好 81
二 汉代妇女偏好儒学的原因 85
三 汉代妇女偏好儒学对妇女自身的影响 89
第二章 汉代律令规范与妇女生活 93
第一节 汉代法律规范中的财产权对女性的意义及影响 93
一 女性为人女、为人妻的财产继承与支配权 94
二 女性“为人母”后的财产管理与支配权 96
第二节 汉代性越轨法律与女性生活 98
一 强奸罪与妇女人身权益的保护 99
二 和奸罪与女性生活 104
第三节 汉代法律视野下的家庭暴力问题 115
一 汉代家庭暴力的类型 116
二 汉代家庭暴力的成因 120
第四节 汉代买卖妇女现象透视 122
一 汉代买卖妇女现象大量存在 122
二 汉代买卖妇女的方式 127
三 汉代买卖妇女的特点和原因 131
第三章 汉代经济层面的女性生活考察 134
第一节 汉代女性的家外活动空间及其社会活动 135
一 汉代女性广泛的社会活动空间 135
二 女性公共空间中的社会活动 139
三 汉代女性在空间中的流动性 144
第二节 汉代女性所从事的职业及劳作情况 147
一 汉代女性所从事职业 149
二 汉代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特点 168
三 汉代女性经济活动的影响 169
第三节 汉代女性劳作对家庭经济的意义 171
一 女性在家庭经济收益中发挥作用的表现 172
二 女性在家庭经济收益中发挥作用的特点 179
三 女性在家庭经济收益中发挥作用的原因及影响 181
第四节 汉代女性劳作与汉代国家赋役制度 183
第四章 汉代妇女与国家封赏政策 190
第一节 妇女与汉代国家分封政策 190
一 汉代国家分封制度概况 190
二 汉代妇女对国家分封制的影响 199
三 汉代妇女封君封地情况 203
四 汉代妇女受国家分封的特点 208
第二节 汉代国家对妇女的赏赐情况 211
一 汉代国家赏赐政策概况 212
二 汉代赏赐政策中的妇女 215
三 汉代妇女受国家赏赐的情况 218
四 汉代妇女受国家赏赐的特点 226
第五章 汉代妇女与家庭 227
第一节 汉代妇女婚后与娘家的关系 228
一 汉代妇女与娘家关系的实际状况 229
二 汉代妇女与娘家关系的特点 249
第二节 汉代不同阶层妇女家庭生活 250
一 汉代后妃群体的生存情态 251
二 官吏家庭女性生活 272
三 汉代商业政策与环境对商人家庭女性的影响 283
四 底层家庭女性的生存状态 286
第六章 汉代产育风俗对妇女的影响 289
第一节 妇女产育的政治环境——汉代政府的养育政策 289
一 政府的人口增殖政策 289
二 鼓励增殖人口的原因 295
三 人口增殖政策对女性生活境况的影响 303
第二节 产育知识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304
一 汉代妇女医疗水平概况 304
二 汉代产育常识概况 306
三 汉代妇女实际产育情形 309
第三节 产育观念对女性的影响 311
第四节 产育风俗对女性的影响 313
第五节 汉代生子不举现象对女性的影响 320
一 生子不举的成因 320
二 生子不举行为对女性的影响 325
第七章 汉代婢女的生活情态 327
第一节 法律对婢女等级身份的定位 328
一 良贱有别 329
二 维护主家的绝对权威 330
三 汉律对婢女的保护 332
第二节 婢女的类型与角色 339
一 婢女的类型 339
二 婢女的角色 343
第三节 婢女的生存境遇 347
一 大多数婢女生活悲惨、凄凉 347
二 少数婢女生活比较优渥 350
三 汉代婢女生存境遇的特点 351
四 影响婢女生存境遇差异的因素 354
第四节 婢女的婚姻构成 355
一 婢女婚姻对象的范围 356
二 婢女婚姻决定权及其实施 359
三 婢女婚姻的形式 359
第五节 汉代妇女向婢女群体流动的趋势及其成因 361
一 汉代私家普遍蓄养婢女的现象 361
二 社会各阶层用女乐成俗的现象 364
三 汉代婢女和女乐数量不断膨胀的原因 367
结论 373
参考文献 384
一 古籍 384
二 专著 386
三 外文资料 393
四 论文 394
附图 407
后记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