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 1
二、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 7
三、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形态 15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24
第一节 概述 24
一、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 24
二、先秦文学批评的理论萌发 26
三、先秦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28
第二节 儒家文学批评 31
一、孔子 31
二、孟子 33
三、荀子 36
第三节 道家文学批评 38
一、老子 38
二、庄子 40
第四节 其他各家文学批评 44
一、墨子 44
二、韩非子 46
三、《易传》 47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51
第一节 概述 51
一、两汉时期的文化背景 51
二、两汉文学批评的理论演进 52
三、两汉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54
第二节 西汉前期文学批评 58
一、黄老之学与汉初文学批评 58
二、《淮南子》 59
三、司马迁 63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文学批评 64
一、经学与西汉中后期文学批评 64
二、《诗大序》 66
三、扬雄 69
第四节 东汉文学批评 71
一、谶纬之学与东汉文学批评 71
二、班固 73
三、王充 76
四、王逸 79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82
第一节 概述 82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 82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理论成熟 84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86
第二节 魏晋文学批评 89
一、玄学与魏晋文学批评 90
二、曹丕《典论·论文》 93
三、陆机《文赋》 96
四、挚虞《文章流别论》 98
第三节 南北朝文学批评 100
一、佛学与南北朝文学批评 100
二、文笔与声律 103
三、萧统与萧纲 105
四、颜之推 107
第四节 《文心雕龙》与《诗品》 108
一、《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09
二、《文心雕龙》的创作批评论 111
三、《诗品》 114
第四章 隋唐文学批评 118
第一节 概述 118
一、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 118
二、隋唐文学批评的理论深入 121
三、隋唐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122
第二节 隋、初盛唐文学批评 125
一、南北融合与隋、初盛唐文学批评 126
二、陈子昂 127
三、杜甫论诗诗 128
四、选本与诗格 132
第三节 中晚唐文学批评 135
一、三教合一与中晚唐文学批评 136
二、皎然《诗式》 137
三、白居易和韩愈的诗文批评 140
四、司空图 144
第五章 宋金元文学批评 148
第一节 概述 148
一、宋金元时期的文化背景 148
二、宋金元文学批评的理论扩展 150
三、宋金元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153
第二节 北宋文学批评 155
一、儒学复兴与北宋文学批评 155
二、欧阳修 157
三、苏轼 159
四、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62
第三节 南宋文学批评 166
一、理学与南宋文学批评 167
二、严羽《沧浪诗话》 169
三、词学批评的兴起 172
第四节 金元文学批评 175
一、金元诗文批评 175
二、金元戏曲批评 178
三、金元小说批评 181
第六章 明代文学批评 184
第一节 概述 184
一、明代的文化背景 184
二、明代文学批评的理论繁荣 186
三、明代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189
第二节 明代诗文理论批评 192
一、心学与明代文学批评 192
二、前后七子 195
三、公安派 197
四、词学批评 200
第三节 明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204
一、历史小说之争 204
二、李贽 207
三、吴江派与临川派 210
四、王骥德《曲律》 213
第七章 清代文学批评 216
第一节 概述 216
一、清代的文化背景 216
二、清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总结 218
三、清代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221
第二节 清代诗文理论批评 224
一、朴学与清代文学批评 224
二、王夫之 225
三、桐城派 228
四、叶燮 232
五、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学批评 234
第三节 清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238
一、小说戏曲评点 238
二、金圣叹 239
三、李渔 244
第八章 近代文学批评 248
第一节 概述 248
一、近代的文化背景 248
二、近代文学批评的理论转型 250
三、近代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252
第二节 近代诗文理论批评 254
一、西学东渐与近代文学批评 255
二、刘熙载与《艺概》 259
三、陈廷焯与“沉郁说” 260
四、梁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 262
五、王国维与中国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 264
第三节 近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266
一、“小说界革命” 267
二、《宋元戏曲史》 268
后记 272
第二版后记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