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清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7132886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病理及临床诊断;肿瘤标记物检查;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肿瘤内、外科的治疗;肿瘤放射物理学、生物学、临床放射治疗学;肿瘤的综合治疗等。特色:①具有“概论”的原则性和综合性;②内容新;③重点突出。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肿瘤学概述 1

第二节 肿瘤学学科的发展 2

一、古代文献对“肿瘤”一词的认识 2

二、现代肿瘤学对“肿瘤”一词的认识 3

三、临床肿瘤学的学科构成 3

四、临床肿瘤学的发展及现状 3

第三节 肿瘤学的动向 4

第四节 如何学好肿瘤学 5

一、联系基础学科知识 5

二、重视临床技能的训练 6

三、理论联系实际,诊疗个体化 6

四、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及时更新知识 6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 8

第一节 肿瘤流行病学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8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0

一、描述流行病学 10

二、分析性研究 14

三、实验和干预流行病学 18

四、理论流行病学 18

五、流行病学分支 18

第三节 肿瘤流行病学分析常用指标 20

一、率 20

二、比 21

三、归因危险度 23

第四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23

一、时间趋势 23

二、多发肿瘤的流行状况 24

三、恶性肿瘤的地理分布 25

四、恶性肿瘤的人群分布 26

第五节 恶性肿瘤未来流行趋势 26

一、全球趋势 26

二、我国常见肿瘤的未来发病趋势 27

第六节 肿瘤预防策略 27

一、国外癌症防治的经验 27

二、中国癌症防治的成绩与不足 28

三、我国对重点肿瘤防治的对策 28

四、病因学预防 28

第三章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第一节 各种致癌因素 31

一、化学致癌 31

二、物理致癌 33

三、致瘤病毒 33

四、遗传因素 34

五、肿瘤发病的多阶段 36

第二节 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因素 37

一、高外显度的遗传综合征与肿瘤易感性 37

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与肿瘤易感性 39

三、遗传易感性因素鉴定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40

第三节 癌基因 41

一、细胞癌基因的功能分类 42

二、基因变异方式与原癌基因活化 43

三、癌基因与肿瘤生物学的关键科学问题 45

第四节 抑癌基因 45

一、Rb基因 45

二、p53基因 45

三、INK4基因家族 46

四、CIP-KIP基因家族 47

五、PTEN基因 47

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47

第五节 信号传导与肿瘤 48

一、基本组成 48

二、主要传导通路 51

三、肿瘤临床中的信号传导 52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53

第四章 肿瘤的细胞学基础 58

第一节 细胞周期与肿瘤 58

一、肿瘤是多步骤发生多基因突变的进化性疾病 58

二、细胞周期机制的核心调控机制 59

三、细胞周期调控的两大机制 60

四、细胞周期与DNA修复 61

五、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 62

六、细胞周期与细胞分化 62

七、肿瘤细胞周期机制的破坏 62

八、问题与展望 63

第二节 细胞分化和肿瘤 64

一、细胞分化的调控 64

二、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 66

三、关于实体瘤细胞分化治疗面临的若干问题 69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肿瘤 70

一、细胞凋亡的基本特点及其评价方法 70

二、Caspases和死亡受体相关的细胞凋亡途径 71

三、内源性细胞凋亡抑制物和Bcl-2基因家族 72

四、细胞凋亡和恶性肿瘤 73

五、细胞凋亡干预和肿瘤的治疗 73

第五章 肿瘤与免疫 77

第一节 肿瘤抗原 77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 78

二、肿瘤相关抗原 79

第二节 肿瘤细胞抗原加工、递呈与识别 80

一、抗原递呈细胞 80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82

三、共刺激分子 83

第三节 抗肿瘤免疫机制 87

一、抗肿瘤细胞免疫 87

二、抗肿瘤体液免疫 92

三、细胞因子 94

第四节 肿瘤免疫逃逸 98

一、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 98

二、肿瘤免疫耐受 98

第五节 问题与展望 100

第六章 肿瘤与转移 103

第一节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103

一、肿瘤多步骤转移机制 103

二、肿瘤侵袭——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进入循环系统 104

三、肿瘤转移——肿瘤细胞从循环系统进入继发器官 105

四、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 106

五、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研究 108

第二节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08

一、基因调控下的肿瘤转移 108

二、黏附因子与肿瘤转移 108

三、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 110

四、纤溶酶及其调节因子 110

五、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抑制剂 111

六、机体免疫状态与肿瘤转移 112

第三节 阻止肿瘤转移的发展方向 112

一、肿瘤转移的基因治疗 113

二、血管生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 113

三、细胞黏附因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 114

四、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 115

第七章 肿瘤诊断病理学 119

第一节 病理大体标本检查和取材 119

一、病理大体标本的种类 119

二、病理大体标本检查和取材原则 120

第二节 肿瘤的基本病变 121

一、肿瘤的一般特征 121

二、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123

第三节 肿瘤病理学报告内容 124

第四节 各系统肿瘤的病理学WHO分类 125

一、肺和胸膜肿瘤组织学分类(2004年) 125

二、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 126

三、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 128

四、腹膜肿瘤组织学分类 130

五、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 131

六、骨肿瘤分类 133

七、软组织肿瘤分类 134

第八章 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137

第一节 X线检查 137

一、X线图像的特点 137

二、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138

第二节 CT检查 144

一、CT图像的特点 144

二、CT诊断的临床应用 145

第三节 肿瘤的MRI诊断 148

一、常规检查 149

二、特殊检查及新技术 152

第九章 肿瘤标志物检查 154

第一节 概述 154

第二节 常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154

一、甲胎蛋白测定 154

二、癌胚抗原测定 155

三、糖链抗原19-9测定 156

四、癌抗原125测定 156

五、癌抗原72-4测定 156

六、癌抗原CA15-3测定 157

七、癌抗原CA242测定 157

八、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测定 158

九、细胞角蛋白19片段测定 158

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 159

十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 159

十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测定 160

十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 160

十四、β2-微球蛋白测定 161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161

一、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161

二、肿瘤标志物浓度的评价 162

三、肿瘤标志物的合理应用 163

第十章 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 166

第一节 历史回顾 166

第二节 内科治疗的水平 167

第三节 我国肿瘤内科的发展 168

第四节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168

第五节 合理用药 170

一、细胞增殖动力学 170

二、联合化疗 171

三、肿瘤负荷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 172

四、耐药 172

五、细胞凋亡和分化诱导 173

六、根治与姑息化疗 174

七、剂量强度 174

八、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175

九、给药个体化 175

十、综合治疗 176

第六节 肿瘤化学治疗的适应证与注意事项 179

一、适应证 179

二、禁忌证 180

三、化疗注意事项 180

第七节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毒性及处理 181

一、局部反应 181

二、全身反应 181

三、远期毒性 185

第八节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185

一、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185

二、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186

第十一章 肿瘤的外科治疗 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第二节 肿瘤外科的发展及地位 194

一、古代外科经验认识的积累 194

二、现代外科的奠基 195

三、现代肿瘤外科的发展 196

第三节 肿瘤外科的作用 199

一、外科手术与肿瘤的预防 199

二、外科手术用于肿瘤的诊断 199

第四节 肿瘤外科的具体实施 200

一、肿瘤外科手术的术前估计 200

二、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则 200

三、肿瘤外科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202

四、肿瘤外科手术的种类 203

第五节 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 208

一、外科手术与放射治疗的综合应用 208

二、外科手术与化学治疗的综合应用 209

三、外科手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 209

四、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新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210

第十二章 放射物理基础 213

第一节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3

一、电离辐射 213

二、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3

三、X(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4

第二节 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 214

一、剂量学中的辐射量及其单位 214

二、放射治疗的放射性装置 215

三、深度剂量曲线分布 216

第三节 临床物理剂量学与基本概念 217

一、放射治疗照射野设计的剂量学原则 218

二、放射治疗基本流程 218

第四节 放射源的种类和照射方式 219

一、目前几种常用放射治疗源核素 219

二、X线治疗机 221

三、钴-60远距离治疗机 221

四、医用加速器 222

五、高能电子束 222

六、快中子 222

七、质子 222

八、负π介子 222

九、重粒子 222

第五节 放射治疗技术 223

一、适形放射治疗 223

二、调强放射治疗 223

三、逆向计划 223

四、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 224

第十三章 肿瘤放射生物学 225

第一节 概论 225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225

一、电离作用 226

二、激发作用 226

三、水的电离和激发 226

四、自由基 226

五、直接作用 226

六、间接作用 226

七、氧效应 227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 227

一、细胞存活的概念 227

二、细胞存活曲线 227

三、细胞存活曲线的形状 228

四、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 229

五、射线对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影响 229

第四节 细胞放射损伤和修复 230

一、DNA链断裂和修复 230

二、DNA损伤修复 230

三、细胞放射损伤的分类 230

四、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 231

五、α/β比值 231

六、LQ模型 231

第五节 分次照射的放射生物学基础 233

一、放射损伤的修复 233

二、肿瘤内细胞增殖的再分布 234

三、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在分次放疗中的再群体化 234

四、分次照射时肿瘤乏氧细胞的再氧合 235

第六节 正常组织的放射反应 235

一、正常组织的增殖动力学 235

二、正常组织对放射线的不同反应 236

第七节 肿瘤组织的增殖动力学 237

一、潜在倍增时间 237

二、DNA含量 237

三、S期细胞比例(Sphase fraction,SPF) 237

四、影响肿瘤生长增殖的因素 238

五、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放射敏感性 239

第十四章 临床放射治疗学 241

第一节 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41

一、放射治疗的适应证 241

二、放射治疗的禁忌证 242

第二节 放射治疗种类 243

一、根治性放射治疗 243

二、姑息性放射治疗 243

三、术前放射治疗或术前放化疗 243

四、术中放射治疗 244

五、术后放射治疗或术后放化疗 244

六、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综合治疗 244

第三节 放射治疗方法 245

一、远距离放射治疗 245

二、近距离放射治疗 246

三、射性核素治疗 247

第四节 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的临床问题 247

一、选择适应证、确定放射治疗原则 247

二、外照射靶区的确定方法 248

三、治疗计划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48

第五节 放射治疗反应与放射损伤 249

一、放射反应 250

二、放射损伤 251

第六节 热疗 253

一、热疗的分类及热疗设备 253

二、热疗联合放射治疗的生物基础 253

三、热疗联合化学药物的生物学基础 254

四、热疗、化疗、放疗三联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254

五、影响热疗疗效因素 254

第七节 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综合治疗 254

一、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综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255

二、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综合治疗的临床应用 256

三、几种常见肿瘤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256

第十五章 肿瘤姑息治疗 259

第一节 肿瘤姑息治疗的定义 259

第二节 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医学问题 260

第三节 姑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260

一、姑息治疗的原则 260

二、姑息治疗的手段 261

三、姑息治疗的服务形式 262

四、生活质量评价 264

第四节 癌症疼痛的控制 264

一、控制癌症疼痛的意义 264

二、癌症疼痛的原因 264

三、癌症疼痛的评估 265

四、癌症疼痛的治疗 266

五、癌症疼痛的三阶梯治疗及其一般原则 268

六、癌症疼痛与安慰剂 271

第五节 神经精神症状控制 271

一、头痛 271

二、意识障碍 273

三、谵妄状态 274

四、失眠 276

五、焦虑 277

六、抑郁 278

第六节 临终关怀 280

一、濒死患者的支持 280

二、肿瘤患者的安乐死问题 282

第七节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与评估 284

一、生活质量的概念 285

二、生活质量研究的内容 285

三、常用量表的举例 285

四、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意义及应用 286

中英文对照索引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