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绪论与哲学篇 修订本》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翁光明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13010522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前提 2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特征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9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 9

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新课题 12

三、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17

第三节 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2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和方法 22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6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36

一、哲学 36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9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 4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47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形态 4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3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60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60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60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64

第二节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68

一、意识的起源 68

二、意识的本质 71

三、意识的内在结构、存在方式及其作用 76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 83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83

一、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83

二、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性 85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 86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86

二、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90

三、发展是物质运动时空结构的有序化 94

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97

一、联系和发展的系统性 97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03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05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07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107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7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1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7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25

一、质、量、度 125

二、量变和质变 128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及其形式的多样性 13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34

一、辩证的否定 134

二、否定之否定 138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0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42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 142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42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43

第二节 形式和内容 145

一、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 145

二、形式与内容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 146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48

一、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48

二、因果联系的类型 150

第四节 必然和偶然 154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54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55

第五节 可能和现实 159

一、可能和现实的含义及其类型 159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61

第六章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 163

第一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63

一、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63

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66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75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5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176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180

第三节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181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82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84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86

第七章 社会结构 188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188

一、生产力系统 188

二、生产关系系统 191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194

一、社会政治结构的含义及其社会作用 194

二、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195

第三节 社会的意识结构 201

一、社会意识的内在结构 201

二、社会意识诸形式 205

三、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10

四、社会文明和文化 214

第八章 社会形态 217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多层次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 217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17

二、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220

第二节 社会的生产技术形态和经济运行形态 223

一、社会的生产技术形态 223

二、社会的经济运行形态 225

三、社会形态与社会的生产技术形态、经济运行形态的关系 226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30

一、社会形态的统一性 230

二、社会形态的多样性 231

第九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 234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34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34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36

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239

第二节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40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40

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 244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246

第三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49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249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0

第四节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 252

一、科学技术的一般特征 252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54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257

第十章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59

第一节 人的本质与价值 259

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59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64

三、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268

第二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3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73

二、个人的历史作用 277

三、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81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82

第三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283

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83

二、历史主体的自觉选择 285

第十一章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288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288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88

二、认识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91

三、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295

四、实践在主体反映客体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298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302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02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06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308

第三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 310

一、归纳和演绎 310

二、分析和综合 312

三、抽象和具体 313

四、历史的和逻辑的 315

五、非逻辑的思维方法 317

第十二章 真理和价值 319

第一节 真理 319

一、真理和真理的标准 319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326

三、真理和谬误 330

第二节 价值 333

一、价值的构成和价值形态 333

二、价值认识和价值创造 337

三、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339

第三节 社会进步 343

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辩证关系 343

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44

三、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