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药物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3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毕开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36204
  • 页数:12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方法篇,主要介绍与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下篇是应用篇,主要介绍药品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和分析技术在现代药物分析各领域中的应用。本书在章节和内容的组织方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实用性。《实用药物分析》适合药学科研部门、管理部门、药检部门、药品生产部门等单位有关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医药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绪论 1

上篇 方法篇 5

第一章 药物分析中取样的原则和方法 5

第一节 样品的来源与取样原则 5

一、样品的来源 5

二、取样原则 6

第二节 常用的取样方法 11

一、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 11

二、中药及其制剂 16

三、生化药物与基因工程药物 17

四、生物制品 17

第二章 药物分析中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20

第一节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与常用预处理方法 20

一、样品预处理的目的与选择原则 20

二、常用预处理方法 23

第二节 含金属和含卤素的化学原料药的预处理 23

一、不经有机破坏的预处理 24

二、经有机破坏的预处理 26

第三节 中药的预处理 31

一、提取 31

二、分离纯化 36

三、浓缩 45

第四节 药物制剂的预处理 45

一、化学药品制剂 46

二、中药制剂 47

第五节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50

一、体液 51

二、组织器官 62

第三章 药物分析方法的验证 63

第一节 概述 63

第二节 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与参数 64

一、准确度 64

二、精密度 64

三、专属性 65

四、检测限 65

五、定量限 65

六、线性 65

七、范围 65

八、耐用性 66

第三节 分析方法验证参数选取的原则 66

一、原料药及制剂分析 66

二、生物样品分析 68

第四节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验证 70

一、《美国药典》分析方法验证 70

二、《中国药典》分析方法验证 71

第五节 药物分析的质量控制 72

一、生化药物 72

二、基因工程药物 73

三、中药 73

第四章 药学统计学 75

第一节 引言 75

一、几个基本统计学概念 76

二、数据的描述 78

三、均值的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 80

第二节 数据的误差叠加和处理 81

一、误差及其种类 81

二、观测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82

三、有效数字与计算规则 85

四、逸出值检验 88

第三节 取样 89

一、随机取样与随机数表 89

二、分层取样 90

三、系统取样 91

第四节 统计估计 91

一、点估计与区间估计 91

二、置信区间 91

第五节 假设检验 93

一、假设检验步骤 93

二、总体标准差已知的Z检验 93

三、总体标准差未知的t检验 94

四、配对t检验 94

五、两样本均值比较的t检验 95

六、样本比率与总体比率比较的Z检验 96

七、两样本比率比较的Z检验 97

八、两个方差的F检验 97

九、x2检验 98

十、用x2检验σ2的齐性 99

十一、2×2列联表的x2检验 100

十二、m×k列联表x2检验 102

十三、配对四格表x2检验 103

十四、假设检验的几个相关问题 103

第六节 方差分析 106

一、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向方差分析) 107

二、显著性差异所在均值的推断 111

三、多因素方差分析 112

第七节 相关与回归分析 118

一、相关 118

二、回归分析 120

三、加权回归 125

第八节 试验设计 128

一、试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128

二、完全随机化设计 129

三、配对设计与交叉设计 131

四、配伍组设计 132

五、正交试验 132

第九节 生物等效性试验中统计分析 140

一、概述 140

二、交叉试验的方差分析 143

三、双单侧t检验 146

四、Tmax非参数检验 147

第五章 信息技术 151

第一节 药学信息学的概念与特征 151

一、定义 151

二、特征 152

第二节 药学信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53

一、化学统计学的发展 153

二、计算化学的发展 153

三、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154

四、药学信息学的发展 156

第三节 药学信息处理领域问题分析 158

第四节 药学信息学的关键技术 160

一、多元统计分析技术 160

二、模式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 162

三、知识工程技术 165

四、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167

五、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 169

第六章 滴定分析法 170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概论 170

一、滴定分析法和方法的分类 170

二、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73

三、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175

四、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176

第二节 酸碱滴定法 177

一、酸碱平衡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177

二、酸碱指示剂 189

三、基本原理 194

四、滴定终点误差 201

五、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203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209

一、基本原理 209

二、氧化还原滴定 215

三、指示剂 219

四、几种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221

第四节 沉淀滴定法 226

一、滴定曲线 226

二、指示终点的方法 228

三、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231

第七章 光谱分析 232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32

一、概述 232

二、基本原理 233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41

四、应用 244

第二节 荧光分析法 253

一、概述 253

二、基本原理 254

三、荧光分析仪 259

四、应用 260

第三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 262

一、概述 262

二、基本原理 262

三、红外光谱仪 270

四、应用 272

第四节 原子光谱 275

一、概述 275

二、原子发射光谱 276

三、原子吸收光谱 286

四、原子荧光分析 296

五、应用 298

第五节 X射线-衍射 299

一、概述 299

二、基本原理 300

三、X射线衍射方法 302

四、应用 303

第六节 质谱法 305

一、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 305

二、质谱中的各种离子类型 313

三、应用 315

第七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 316

一、基本原理 316

二、核磁共振波谱仪 322

三、核磁共振氢谱 323

四、核磁共振碳谱 328

五、二维核磁共振波谱 331

第八章 色谱法 333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 333

一、分类和原理 333

二、技术参数 334

三、薄层色谱法 337

四、定性与定量分析 345

五、应用 348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 349

一、概述 349

二、基本理论与条件优化 351

三、气相色谱仪 356

四、定性和定量分析 371

五、应用 376

第三节 液相色谱法 377

一、概述 377

二、基本理论和有关参数 379

三、分类 389

四、液相色谱仪 404

五、定性和定量分析 415

第九章 电化学分析法 419

第一节 概述 419

第二节 基本原理 419

一、化学电池 419

二、电极电位 422

三、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423

四、生物传感器 427

第三节 电位分析法 429

一、直接电位分析法 430

二、电位滴定法 439

三、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 441

第四节 极谱分析法的应用 441

一、常规直流极谱分析 442

二、脉冲极谱法 445

三、极谱催化波法 446

第十章 电泳法 448

第一节 概述 448

第二节 基本原理 449

一、迁移率 449

二、影响迁移率的因素 450

第三节 纸电泳法 452

一、仪器 452

二、材料 452

三、一般操作 453

第四节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454

一、仪器 454

二、材料 454

三、一般操作 455

第五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55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性质和制备 456

二、方法分类 458

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关条件的选择 458

四、仪器 460

五、一般操作 461

第六节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66

一、原理 466

二、影响SDS-PAGE的因素 466

三、缓冲系统的选择 467

四、凝胶浓度的选择 467

五、一般操作 468

第七节 琼脂糖凝胶电泳 470

一、原理 470

二、仪器 471

三、一般操作 471

第八节 高效毛细管电泳 471

一、概述 471

二、基本原理 472

三、毛细管电泳模式 474

四、高效毛细管电泳仪 482

第十一章 免疫分析法 486

第一节 概述 486

第二节 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486

一、抗原 486

二、抗体 489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 493

一、原理 494

二、试剂 494

三、分析方法 495

四、分离技术 496

五、数据处理 497

六、方法的考核 497

第四节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498

一、原理 498

二、试剂 498

三、方法分类与一般操作 500

第五节 免疫印迹法 502

一、原理 502

二、一般操作 502

第六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503

一、原理 503

二、分类 503

第七节 荧光免疫分析 504

一、标记物 504

二、分析的类型 505

第十二章 药物分析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应用 508

第一节 方法学研究 508

一、色谱技术 508

二、光谱技术 518

三、联用技术 520

四、其他 525

第二节 应用研究 527

一、中药质量控制 527

二、手性药物拆分 530

三、生物技术药物质量评价 532

四、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 533

五、药物代谢研究 535

下篇 应用篇 541

第十三章 药品质量与药品检验 541

第一节 概述 541

一、药品质量特性 541

二、药品的商品特性 542

三、药品检验工作的要求 543

第二节 药品检验的类型 545

一、注册检验 545

二、监督检验 547

三、委托检验 550

四、复验 550

第三节 药品抽样 551

一、重要性 551

二、一般原则和有关规定 552

第四节 收样登记与分检 554

一、检品收样的原则和要求 554

二、检品的登记编号与贴签 557

三、分检与对样品的核查 559

第五节 检品的留样和处理 559

第六节 药品检验 560

一、检验依据 560

二、检验项目 563

三、标准操作规程 564

四、检验原始记录 564

五、检验结果的复检 569

六、协检与分包 569

第七节 检验报告 570

一、对结果的评价 570

二、检验报告的内容与书写要求 570

三、检验报告的起草与签发 572

四、检验报告的格式 572

第十四章 药品质量标准和药品质量控制的科学管理 573

第一节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 573

一、制定药品质量标准的意义 573

二、药品标准及其分类 573

三、药品标准的特性 574

四、制定药品标准的原则 575

五、制定药品标准的基本程序 576

第二节 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579

一、化学药品原料药质量标准 579

二、化学药品制剂质量标准 594

三、中药材质量标准 599

四、中药制剂质量标准 605

五、药物的稳定性研究 610

六、药品标准的起草说明 615

第三节 药品标准的科学管理 616

一、药品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616

二、药品标准的审批与发布 617

三、药品标准的贯彻与实施的管理 617

四、药品标准的废止 617

第四节 药品管理技术规范与药品质量保证 618

一、GLP与药品质量保证 619

二、GCP与药品质量控制 621

三、GMP与药品质量保证 625

第十五章 药品标准物质 633

第一节 概述 633

一、标准物质与基本要求 633

二、标准物质的分类与管理 634

三、标准物质的制备 635

四、药品标准物质的作用 636

第二节 生物标准物质 637

一、特点 637

二、分类和名称 638

三、效价标定和效价表示方法 639

四、分包装 639

五、生物标准物质的使用 640

第三节 化学对照物质 641

一、特点 641

二、分类 642

三、评价和定值 642

四、包装和贮存 643

五、化学对照品的使用 644

第四节 中药化学对照品与对照药材 644

一、特点 644

二、分类 645

三、分包装 646

四、技术审核和发放 646

五、中药对照物质的作用 646

第十六章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648

第一节 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意义 648

一、药品生产 648

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650

第二节 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652

一、原料药的分析 652

二、原料药的生产过程检测 653

三、原料药的生产验证 654

第三节 药物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657

一、物料的准备 658

二、药物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 659

三、附加剂对测定的干扰与排除 660

四、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 661

五、应用 662

第四节 中药及其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663

一、存在的问题 663

二、中药及其制剂在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方法 664

三、常用的分析方法 665

第五节 生化药物与基因工程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666

一、一般评价项目 666

二、质量控制要点 673

第十七章 化学药品分析 679

第一节 化学原料药的分析 679

一、鉴别试验 679

二、纯度分析 683

三、含量测定 687

第二节 化学药品的制剂分析 690

一、制剂分析的特点 690

二、制剂中常用辅料的干扰和排除 691

第三节 片剂分析 696

一、特点与分类 696

二、质量评价 697

第四节 注射剂分析 700

一、特点与分类 700

二、质量评价 701

第五节 栓剂分析 703

一、特点与分类 703

二、质量评价 703

第六节 胶囊剂分析 704

一、特点与分类 704

二、质量评价 705

第七节 颗粒剂分析 705

一、特点与分类 705

二、质量评价 706

第八节 软膏剂、乳膏剂与糊剂分析 707

一、特点与分类 707

二、质量评价 707

第九节 气雾剂、粉雾剂与喷雾剂分析 707

一、特点与分类 707

二、质量评价 708

第十节 植入剂分析 711

一、特点与分类 711

二、质量评价 712

第十一节 丸剂分析 713

一、特点与分类 713

二、质量评价 713

第十二节 眼用制剂分析 714

一、特点与分类 714

二、质量评价 714

第十三节 耳用制剂分析 716

一、特点与分类 716

二、质量评价 717

第十四节 鼻用制剂分析 717

一、特点与分类 717

二、质量评价 718

第十五节 贴剂分析 719

一、特点与分类 719

二、质量评价 719

第十六节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与口服乳剂的分析 720

一、特点 720

二、质量评价 720

第十七节 新剂型 721

一、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721

二、口服定时给药系统 724

三、靶向给药系统 726

四、微球 729

五、脂质体 731

六、乳剂 732

第十八节 复方制剂分析 734

第十八章 中药分析 735

第一节 中药分析的意义与发展 735

一、前景和意义 735

二、性质和特点 736

三、进展 738

第二节 中药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738

一、取样 738

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40

三、鉴别 744

四、检查 745

五、含量测定 745

第三节 中药的定性鉴别 746

一、性状鉴别 746

二、显微鉴别 747

三、理化鉴别 748

第四节 中药的检查 751

一、杂质来源与检查方法 752

二、一般杂质检查 753

三、特殊杂质检查 762

四、农药残留量的检查 763

五、黄曲霉毒素的检查 765

六、水分检查法 769

七、炽灼残渣检查法 770

八、乙醇量测定法 770

九、中药制剂辅料检查 772

第五节 生物碱类成分分析 772

一、概述 772

二、理化性质 774

三、定性分析 775

四、定量分析 777

第六节 黄酮类成分分析 783

一、概述 783

二、理化性质 785

三、定性分析 786

四、定量分析 788

第七节 皂苷类成分分析 790

一、概述 790

二、理化性质 792

三、定性分析 793

四、定量分析 794

第八节 醌类成分分析 797

一、概述 797

二、理化性质 798

三、定性分析 799

四、定量分析 800

第九节 有机酸类成分分析 803

一、概述 803

二、理化性质 805

三、定性分析 805

四、定量分析 806

第十节 萜类成分分析 808

一、概述 808

二、理化性质 808

三、定性分析 809

四、定量分析 810

第十一节 矿物药分析 812

一、概述 812

二、理化性质 813

三、定性分析 814

四、定量分析 815

第十二节 动物药分析 817

一、概述 817

二、牛黄 818

三、麝香 821

四、蛇胆 824

五、蟾酥 825

第十三节 其他类成分分析 826

一、多糖 826

二、鞣质类 829

三、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 830

四、无机成分 831

第十四节 中药指纹图谱 833

一、概念与意义 833

二、一般方法 834

三、方法 836

四、中药指纹图谱的评价 836

五、应用 838

第十九章 血液制品和生化药物分析 852

第一节 血液制品分析 852

一、概述 852

二、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方法 855

三、血液制品病毒去除方法 864

四、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 868

五、对几种新的病毒灭活方法的评价 870

六、病毒灭活/去除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考虑 875

七、分析方法 879

第二节 生化药物分析 889

一、概述 889

二、氨基酸类药物分析 891

三、肽类药物分析 896

四、蛋白质及其激素类药物分析 902

五、酶类药物分析 904

六、核酸类药物分析 907

七、糖类药物分析 909

八、脂类生化药物分析 912

九、多组分生化药物分析 913

第二十章 生物技术药物分析 916

第一节 概述 916

一、生物技术药物关键技术的发展 916

二、特点与分类 917

三、我国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922

第二节 质量标准 924

一、重组DNA药物质量控制 925

二、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 928

三、DNA疫苗质量要求 934

第三节 分析方法 937

一、生物学活性测定 937

二、免疫学测定 937

三、蛋白质含量测定 942

四、DNA含量测定 947

五、病毒颗粒数、滴度测定以及病毒活性测定 950

六、理化测定 954

七、纯度测定 961

八、蛋白质结构分析 962

九、核酸类药物的结构确证 976

十、宿主细胞(菌)残留物质测定 979

十一、外源因子检查 989

十二、安全性评价 995

第四节 标准物质 996

一、生物学活性测定用标准品 996

二、蛋白质含量测定用标准品 1006

三、理化测定用对照品 1007

第二十一章 体内药物分析 1008

第一节 概述 1008

一、性质和任务 1008

二、特点 1009

第二节 生物样品的种类、采集与贮存 1009

一、血液 1009

二、尿液 1010

三、唾液 1011

四、组织 1011

五、头发 1012

第三节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1012

一、常用的分析方法 1012

二、方法的设计依据 1013

三、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1014

四、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验证 1015

五、应用 1021

第四节 常用分析方法的应用 1032

一、光谱法 1032

二、色谱法 1039

三、色谱联用技术 1064

四、其他联用技术 1083

五、免疫分析法 1096

第二十二章 药代动力学 1102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转运 1102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102

二、药物的吸收 1104

三、药物的分布 1106

四、药物的排泄 1107

第二节 药物代谢的基本理论 1108

一、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和酶系 1108

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114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1116

一、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 1116

二、房室模型理论 1119

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1130

四、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分析 1133

第四节 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与评价中的应用 1136

一、新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1136

二、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1152

三、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 1158

第二十三章 手性药物分析 1163

第一节 概述 1163

一、手性和手性药物 1163

二、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差异 1163

三、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方法 1165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手性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165

一、手性固定相法 1165

二、手性流动相添加法 1182

三、手性试剂衍生化法 1187

第三节 气相色谱法在手性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192

一、手性衍生化试剂法 1192

二、手性固定相法 1194

第四节 毛细管电泳法在手性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196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1197

二、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 1205

三、毛细管电色谱 1208

四、毛细管凝胶色谱 1209

五、毛细管等速电泳 1210

六、非水毛细管电泳 1210

第五节 超临界流体色谱在手性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211

第二十四章 生物学活性测定 1214

第一节 概述 1214

一、分类 1214

二、方法的选择 1216

三、测定范围 1219

四、标准品 1220

第二节 体外细胞培养活性测定法 1222

一、干扰素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1222

二、白细胞介素-2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1231

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1235

四、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1237

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1240

六、表皮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1243

第三节 酶反应活性测定法 1246

一、链激酶活性测定法 1246

二、葡激酶活性测定法 1250

三、水蛭素活性测定法 1251

四、尿激酶原活性测定法 1252

第四节 离体动物器官活性测定法 1254

一、鸡胚背根神经节神经生长因子活性测定法 1254

二、脑利钠肽、心钠素离体动脉条活性测定法 1256

第五节 动物体内活性测定法 1258

一、胰岛素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1259

二、生长激素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1263

三、卵泡刺激素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1265

四、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1267

主要参考文献 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