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一、脉诊之临床意义 1
二、整体观 2
三、常见脉象推演法 3
四、脉证从舍及四诊合参 4
五、有关脉学的常用术语 5
六、五脏主要生理功能及主病主脉 9
七、六腑主要生理功能及主病主脉 13
八、六淫及主病主脉 15
九、七情及主病主脉 18
十、不内外因及主病主脉 18
十一、阴阳五行在脉学中的应用 18
十二、辨证中常见脉象 20
十三、脉象部位、诊法 22
各论 24
第一章 浮脉(阳) 24
概述 24
第一节 浮脉主病 26
(一)风寒感冒 26
(二)风寒咳嗽 26
(三)风寒失音 26
(四)行痹 27
(五)外邪犯胃呕吐 27
(六)寒湿泄泻 27
(七)外感头痛 28
第二节 浮数脉主病 28
(一)风热感冒 28
(二)风热咳嗽 28
(三)风水肿病 29
(四)风热头痛 29
(五)风热喉痹 29
(六)风热眼痛 30
(七)风热咳血 30
(八)风热牙疳 30
(九)风热耳聋 31
(十)风热眩晕 31
(十一)风热惊悸 31
(十二)风热腰痛 31
(十三)风热瘰疬 31
(十四)风热疮痒 32
第三节 浮紧脉主病 32
(一)风寒喘证 32
(二)寒痰哮证 32
(三)表寒里热 33
(四)风寒痉病 33
(五)阳明初实 33
(六)风寒耳聋 34
(七)风寒眩晕 34
第四节 浮滑脉主病 34
(一)风痰中风 34
(二)风寒子癎 35
(三)痰热喘咳 35
(四)痰热结胸 35
(五)风痰头痛 35
(六)风痰眩晕 36
第五节 浮迟脉主病 36
(一)风虚隐疹 36
(二)风寒表虚 37
(三)风寒郁闭 37
第六节 浮虚脉主病 37
(一)伤暑后期 37
(二)气虚阴吹 37
第七节 浮洪脉主病 38
(一)虚火热证 38
(二)阳明温病 38
(三)心小肠火 38
(四)温毒发斑 39
第八节 浮弦脉主病 39
(一)痰饮 39
(二)凉燥 39
第九节 浮芤脉主病 40
(一)大失血后 40
(二)伤津竭液 40
第十节 浮微脉主病 40
(一)劳极 40
(二)虚损 42
第十一节 浮濡脉主病 43
(一)阴虚盗汗 43
(二)妇人崩漏 43
第十二节 浮散脉主病 43
虚剧 43
第十三节 浮长脉主病 44
风癎 44
第十四节 浮结脉主病 44
寒滞经脉 44
第十五节 浮促脉主病 45
阳明温病 45
第十六节 浮洪数脉主病 45
(一)风热 45
(二)暑热 45
(三)实热 46
第十七节 左寸浮脉主病 46
头痛目眩 46
第十八节 左关浮脉主病 46
(一)脘满胁胀 46
(二)恶心呕吐 46
(三)烦闷厌食 46
第十九节 左尺浮脉主病 47
(一)膀胱风热 47
(二)便赤淋痛 47
(三)下肢肿痛 47
第二十节 右关浮脉主病 47
腹胀脘满 47
第二章 沉脉(阴) 48
概述 48
第一节 沉脉主病 49
(一)肿疡毒闭 49
(二)下虚尿浊 50
(三)寒湿腰痛 50
第二节 沉细脉主病 50
(一)肾虚喘证 50
(二)阳虚饮证 51
(三)火衰阳痿 51
(四)阳虚眩晕 51
(五)脚气冲心 52
(六)虚性消渴 52
(七)肾虚遗尿 52
(八)火衰癃闭 53
(九)肾虚头痛 53
(十)虚寒腹痛 53
(十一)肾虚带下 54
(十二)阳虚呃逆 54
(十三)阳虚阴水 54
(十四)阳虚腰痛 55
(十五)髓虚肢痿 55
(十六)阳虚自汗 55
(十七)阳虚头痛 55
第三节 沉弦脉主病 56
(一)饮留胃肠 56
(二)气厥实证 56
(三)血厥实证 56
(四)气滞胃痛 57
(五)食伤泄泻 57
(六)气淋 57
(七)寒疝 58
(八)肾虚月经先后无定期 58
(九)血瘀月经先后无定期 58
(十)气滞痛经 59
(十一)气郁妊娠转胞 59
(十二)气滞子肿 59
(十三)血瘀恶露不绝 59
(十四)气滞癥瘕 60
(十五)悬饮饮证 60
(十六)厥阴头痛 60
(十七)厥阴热利 61
第四节 沉紧脉主病 61
(一)邪实正虚饮证 61
(二)寒邪内积腹痛 61
(三)血寒月经后期 62
(四)实寒痛经 62
(五)寒凝经闭 63
(六)少阳胁下胀满 63
(七)痰水互结大结胸 63
第五节 沉迟脉主病 64
(一)肾阳虚虚劳 64
(二)虚人冷秘 64
(三)阴黄 64
(四)寒邪壅盛胸痛 65
(五)产后肾虚小便频 65
(六)产后肾虚小便闭 65
(七)妇人虚寒不孕 66
(八)中寒痹湿 66
(九)寒实结胸 66
第六节 沉滑脉主病 67
(一)邪入脏腑阴闭 67
(二)痰厥厥证 67
(三)妊娠肾虚转胞 67
第七节 沉弱脉主病 68
(一)肾气不固滑精 68
(二)气厥虚证 68
(三)肾阳不振 68
(四)脾肾虚极痿证 68
第八节 沉涩脉主病 69
(一)瘀血胁痛 69
(二)瘀血月经先期 69
(三)瘀血月经后期 70
(四)瘀血月经量少 70
(五)瘀血痛经 70
(六)瘀血经闭 70
(七)瘀血癥瘕 71
(八)瘀血恶露不下 71
(九)瘀血崩漏 71
(十)瘀血腰痛 72
(十一)瘀血咳嗽 72
(十二)寒凝胎衣不下 72
(十三)瘀血产后腹痛 72
第九节 沉弦细脉主病 73
(一)肾阴虚虚劳 73
(二)脾肾阳虚鼓胀 73
(三)肾阳虚虚劳 73
第十节 沉数脉主病 74
(一)湿热壅盛水肿 74
(二)下消消渴 74
(三)温病热伏下焦 74
(四)温病热伏中焦 75
第十一节 沉实脉主病 75
产后实热大便闭 75
第十二节 沉伏脉主病 75
(一)干霍乱 75
(二)阴毒 76
(三)伤食腹痛 76
(四)水饮停着 76
(五)老痰积聚 77
第十三节 沉缓脉主病 77
(一)水湿水肿 77
(二)虚寒痛经 78
(三)阴水水肿 78
(四)太阴头痛 78
第十四节 沉细数脉主病 79
(一)少阴虚热 79
(二)女人胃燥阴吹 79
第十五节 沉微脉主病 79
(一)少阴虚寒 79
(二)血结胸 79
(三)太阳蓄血 80
(四)虚寒下利 80
第十六节 沉短脉主病 80
(一)胸腹痞满 80
(二)宿食不消 81
第十七节 左关沉脉主病 81
(一)心烦 81
(二)喜怒 81
第十八节 右寸沉脉主病 82
不足以息 82
第三章 迟脉(阴) 83
概述 83
第一节 迟脉主病 85
(一)肾虚子肿 85
(二)寒湿困阳 85
第二节 迟缓脉主病 85
(一)胃寒呃逆 85
(二)湿滞蹒跚 86
(三)阳虚泄泻 86
第三节 弦迟脉主病 86
(一)肝寒犯胃 86
(二)寒湿血凝 86
(三)痰湿阴吹 87
(四)疟疾牝疟 87
第四节 细迟脉主病 87
产后血虚腹痛 87
第五节 弦细迟脉主病 88
胆虚寒 88
第六节 迟涩脉主病 88
血少营寒 88
第七节 迟滑脉主病 89
伤寒下利 89
第四章 数脉(阳) 90
概述 90
第一节 数脉主病 92
(一)肺热鼻衄 92
(二)心火尿血 92
(三)胃热嘈杂 93
(四)肺热癃闭 93
(五)石淋 93
(六)血热月经过多 93
第二节 濡数脉主病 94
(一)风热兼湿咳嗽 94
(二)风热夹暑咳嗽 94
(三)痰湿犯肺咳嗽 94
(四)痰浊化热咳嗽 95
(五)顽痰胶固咳嗽 95
(六)湿热蕴蒸便血 95
(七)湿热蕴蒸遗精 96
(八)湿热浸淫痿证 96
(九)湿热内蕴泄泻 96
(十)噤口痢 97
(十一)湿热下注尿浊 97
(十二)湿热腰痛 97
(十三)湿热带下 98
(十四)湿热黄带 98
(十五)热霍乱 98
(十六)湿热头痛 98
第三节 弦数脉主病 99
(一)肝火犯肺咳嗽 99
(二)肝火犯胃吐血 99
(三)肝胆火盛耳鸣 100
(四)肝阳上亢眩晕 100
(五)肝火吐酸 100
(六)火郁胃痛 100
(七)肝郁月经先期 101
(八)肝热乳泣 101
(九)肝火犯肺咳血 101
(十)肝火鼻衄 102
(十一)肝热子癎 102
(十二)血热痛经 102
(十三)热瘴疟疾 103
(十四)湿热蕴结鼓胀 103
(十五)肝肾气逆奔豚 103
(十六)干脚气病 104
(十七)热重于湿黄疸 104
第四节 滑数脉主病 104
(一)热痰哮证 104
(二)热结肺痈 105
(三)胃热吐血 105
(四)痰热怔忡惊悸 105
(五)痰热不寐 106
(六)痰热失音 106
(七)痰湿化热喘证 106
(八)热痹 106
(九)胃火呃逆 107
(十)湿热痢疾 107
(十一)血热崩漏 107
(十二)湿热妊娠转胞 108
(十三)血热子烦 108
(十四)湿热下注阴痒 108
(十五)阳明暑温 109
(十六)肺痈唾脓血 109
(十七)湿热阴挺 109
(十八)湿热妊娠恶阻 110
(十九)湿热腹痛 110
第五节 细数脉主病 110
(一)肺肾阴虚失音 110
(二)肺阴虚虚劳 111
(三)火旺阴虚肺痨 111
(四)气阴亏耗肺痨 111
(五)心阴虚虚劳 111
(六)脾阴虚虚劳 112
(七)阴虚火炎齿衄 112
(八)阴虚火旺尿血 112
(九)阴虚火旺怔忡惊悸 112
(十)阴虚火旺不寐 113
(十一)肾精亏耗健忘 113
(十二)火盛伤阴发狂 113
(十三)肺热蒸灼痿证 114
(十四)干脚气冲心 114
(十五)胃阴不足呃逆 114
(十六)胃阴不足呕吐 115
(十七)膀胱积热癃闭 115
(十八)淋证膏淋 115
(十九)血不养肝胁痛 115
(二十)肾阴虚腰痛 116
(二十一)阴虚经行吐衄 116
(二十二)血虚子癎 116
(二十三)血热恶露不绝 117
(二十四)产后血虚发热 117
(二十五)血虚痉病 117
(二十六)产后血虚大便难 118
第六节 洪数脉主病 118
(一)胃热鼻衄 118
(二)阳明炽热齿衄 118
(三)肠痈脓已成 119
(四)血热经行吐衄 119
(五)消渴上消 119
(六)热饮喘咳 120
(七)肠痈初起 120
第七节 小数脉主病 120
(一)肺燥津伤失音 120
(二)心神不宁怔悸 121
(三)肝肾阴虚痿证 121
第八节 虚数脉主病 121
(一)虚热肺痿 121
(二)阴虚火旺尿血 122
(三)心肾不交不寐 122
(四)气阴两伤肺痈溃脓 122
第九节 弦细数脉主病 123
(一)相火盛遗精 123
(二)肝阴虚虚劳 123
(三)阴虚火旺郁证 123
(四)肝肾阴虚鼓胀 123
(五)热灼经闭 124
(六)血虚肝热不寐 124
第十节 细弱而数脉主病 124
(一)心阳不振怔悸 124
(二)火亢水亏不寐 125
第十一节 弦大滑数脉主病 125
(一)痰火上扰发狂 125
(二)温疟 126
第十二节 弦滑数脉主病 126
(一)阴虚火亢中风 126
(二)邪入脏腑阳闭 126
(三)急黄 127
第十三节 洪大数脉主病 127
(一)痈疽毒易溃 127
(二)虫积腹痛 127
(三)阳明经证 128
第十四节 濡滑数脉主病 128
湿热泄泻 128
第十五节 大数脉主病 129
疫毒痢 129
第十六节 数有力脉主病 129
(一)淋病血淋 129
(二)血热月经先期 129
第十七节 细数无力脉主病 130
虚损经闭 130
第十八节 细滑数脉主病 130
血热子淋 130
第五章 滑脉(阳) 132
概述 132
第一节 滑脉主病 133
(一)胃中不和不寐 133
(二)风痰上逆癎证 134
(三)痰饮内阻呕吐 134
(四)饮食停滞腹痛 135
(五)痰滞月经后期 135
(六)痰湿月经过多 135
(七)痰湿月经过少 135
(八)痰滞经闭 136
(九)痰滞带下 136
(十)产后食滞腹痛 136
(十一)产后食滞发热 137
(十二)痰湿不孕 137
(十三)痰滞子烦 137
(十四)痰湿癥瘕 138
(十五)痰浊喘证 138
(十六)胃弱妊娠呕吐 138
(十七)痰饮恶阻 139
(十八)痰湿头痛 139
(十九)痰证自汗 139
(二十)痰迷心窍 139
(二十一)痰壅遗精 140
(二十二)痰凝痞证 140
第二节 弦滑脉主病 140
(一)痰郁 140
(二)痰火耳鸣 140
(三)痰火耳聋 141
(四)肝胃不和恶阻 141
(五)气郁子烦 141
(六)产后痰湿痉 141
(七)气滞血瘀积聚 142
(八)脾肾阳虚饮证 142
(九)痰湿泄泻 142
(十)痰厥头痛 143
第三节 细滑数脉主病 143
脏躁病 143
第四节 滑实脉主病 143
(一)食厥 143
(二)中消 144
(三)食停呕吐 144
(四)热性便秘 145
第五节 濡滑脉主病 145
(一)痰浊中阻眩晕 145
(二)痰湿犯肺咳嗽 145
(三)痰浊化热咳嗽 146
(四)风寒兼湿咳嗽 146
第六节 细滑脉主病 146
癎后精虚夹痰 146
第七节 滑无力脉主病 147
(一)气虚妊娠转胞 147
(二)脾虚子肿 147
第八节 左寸滑脉主病 147
(一)心经痰火 147
(二)心烦热 148
(三)头眩 148
(四)心悸气短 148
(五)失眠多梦 148
第九节 左关滑脉主病 148
(一)头痛目眩 148
(二)胁肋胀痛 148
(三)心烦喜怒 149
(四)食少脘闷 149
第六章 涩脉(阴) 150
概述 150
第一节 涩脉主病 151
(一)血瘀实证胃痛 151
(二)膀胱阻塞癃闭 152
(三)血瘀头痛 152
(四)血瘀气滞腹痛 152
(五)溃疡伤血不足 153
(六)燥痰 153
(七)寒湿入血痹证 153
(八)真心痛 154
(九)瘀血腰痛 154
(十)肿疡气血毒滞 154
第二节 细涩脉主病 155
(一)肝血虚虚劳 155
(二)血瘀噎膈 155
(三)血虚便秘 156
(四)血瘀肝脾鼓胀 156
(五)血虚经闭 156
(六)产后血虚便闭 157
第三节 弦涩脉主病 157
(一)产后血瘀发热 157
(二)血瘀血晕 157
(三)温燥 158
第四节 虚涩脉主病 158
血虚头痛 158
第五节 缓涩脉主病 159
营血虚少 159
第六节 乱而涩脉主病 159
心痹血阻 159
第七章 虚脉(阴) 160
概述 160
第一节 虚脉主病 161
(一)胃虚嘈杂 161
(二)气虚便秘 162
(三)虫鼓胀 162
第二节 虚弱脉主病 163
(一)虚寒肺痿 163
(二)劳淋 163
(三)血虚月经过多 163
(四)气虚胎衣不下 164
(五)脾阳虚 164
(六)肾不纳气 164
(七)脾肾两虚 164
第三节 虚软脉主病 165
(一)脾胃虚寒胃痛 165
(二)虚性黄疸 165
(三)脾肺气虚遗尿 166
(四)脾虚下陷尿浊 166
第四节 虚大脉主病 166
(一)气虚月经先期 166
(二)气虚崩漏 167
(三)劳伤崩漏 167
(四)休息痢疾 167
第五节 虚缓脉主病 168
(一)气虚黄带 168
(二)产后气虚尿频 168
(三)气虚血弱乏乳 168
第六节 虚弦脉主病 169
心神不宁怔忡惊悸 169
第七节 左寸虚脉主病 169
(一)耳鸣耳聋 169
(二)舌尖红痛 169
第八节 左关虚脉主病 170
(一)胁痛不适 170
(二)心烦喜怒 170
(三)食欲不振 170
(四)头眩耳鸣 170
第九节 左尺虚脉主病 170
(一)腰腿酸痛 170
(二)下肢痿痹 170
(三)下肢麻木 170
(四)遗精早泄 170
(五)月事不调 170
第十节 右寸虚脉主病 171
(一)咳喘自汗 171
(二)短气懒言 171
(三)肺虚咳嗽 171
(四)面色苍白 171
第十一节 右关虚脉主病 171
(一)脾虚食少 171
(二)脘满腹胀 171
(三)消化迟钝 171
(四)浮肿便溏 171
(五)气虚息短 171
第十二节 右尺虚脉主病 172
(一)食少便溏 172
(二)小便清长 172
(三)少腹胀痛 172
(四)阳痿遗精 172
(五)月事不调 172
第八章 实脉(阳) 173
概述 173
第一节 实大脉主病 174
阳明热甚发狂 174
第二节 弦实脉主病 175
热甚痉病 175
第三节 实有力脉主病 175
气滞血瘀积聚 175
第四节 六脉俱实脉主病 175
阳毒 175
第五节 左寸实脉主病 176
(一)口舌生疮 176
(二)咽喉肿痛 176
(三)心热狂烦 176
(四)舌红生疮 176
(五)头痛目眩 176
(六)心悸不宁 176
(七)气壅胸膈 176
第六节 左关实脉主病 176
(一)胸胁胀痛 176
(二)脘满腹胀 177
(三)心烦厌食 177
(四)目赤喜怒 177
(五)头眩脑胀 177
第七节 左尺实脉主病 177
(一)大便秘结 177
(二)腹胀腹痛 177
(三)下肢肿痛 177
(四)小便赤涩 177
(五)淋痛 177
第八节 右寸实脉主病 178
(一)胸满气短 178
(二)咽喉干痛 178
(三)咳逆喘促 178
(四)痰多胸闷 178
第九节 右关实脉主病 178
(一)脘腹胀痛 178
(二)食少灼心 178
(三)舌中苔黄 178
(四)唇破舌裂 178
第十节 右尺实脉主病 179
(一)少腹胀痛 179
(二)小便短赤 179
(三)经闭带多 179
第九章 长脉(阳) 180
概述 180
第一节 长脉主病 181
(一)阳明里热 181
(二)奔豚疝气 181
第二节 长弦脉主病 182
(一)肝经实火 182
(二)肝风内动 182
(三)土郁胀满 182
第三节 浮长脉主病 183
(一)阳明经证 183
(二)肝胆火盛 183
(三)太阳中风欲愈 183
第四节 左寸长脉主病 184
(一)心火燔灼 184
(二)心悸气短 184
(三)咽干喉痛 184
第五节 左尺长脉主病 184
(一)少腹胀痛 184
(二)大便秘涩 185
第六节 右尺长脉主病 185
(一)相火上炎 185
(二)心烦头眩 185
第十章 短脉(阴) 186
概述 186
第一节 短脉主病 187
(一)痈疽阴凝 187
(二)气血虚损 187
第二节 浮短脉主病 188
血弱 188
第三节 沉短脉主病 188
(一)胸腹胀满 188
(二)宿食不消 189
(三)肺气虚损 189
(四)肾阳不足 189
(五)痰滞气道 190
(六)心疼气结 190
(七)亡阳气虚 190
第四节 短而滑数脉主病 190
酒毒伤神 191
第五节 左寸短脉主病 191
阳虚头痛 191
第六节 双寸短脉主病 191
心肺气伤 191
第七节 双尺短脉主病 192
阴阳两虚 192
第十一章 洪脉(阳) 193
概述 193
第一节 洪大脉主病 195
火热头痛 195
第二节 洪滑脉主病 196
(一)痰滞中风 196
(二)暑温结胸 196
第三节 洪无力脉主病 196
(一)泄泻阴津大伤 196
(二)阴液亏损下痢 197
(三)虚劳泄泻 197
第四节 大有力脉主病 197
邪甚 197
第五节 大无力脉主病 198
正虚 198
第六节 左寸洪脉主病 198
(一)心热口苦 198
(二)目赤 198
第七节 左关洪脉主病 199
(一)腹胀 199
(二)失眠 199
第八节 右寸洪脉主病 199
肺热胸痛 199
第九节 右关洪脉主病 200
恶心呕吐 200
第十节 右尺洪脉主病 200
龙火燔灼 200
第十一节 双寸洪脉主病 200
(一)上焦实火 200
(二)火克肺金 201
第十二节 双关洪脉主病 201
(一)中焦实热 201
(二)胁痛气胀 201
第十三节 双尺洪脉主病 201
老人寿高 201
第十二章 微脉(阴) 202
概述 202
第一节 微细欲绝脉主病 203
(一)气虚崩漏 203
(二)产后血虚眩晕 204
第二节 微涩脉主病 204
血痹 204
第三节 微弱脉主病 204
(一)太阳荣卫俱病 204
(二)汗下后阳虚 205
第四节 左寸微脉主病 205
心阳不敛悸病 205
第五节 左关微脉主病 205
(一)胁满 205
(二)肢寒 206
(三)寒挛气乏 206
第六节 右寸微脉主病 206
(一)气虚喘证 206
(二)胸寒痞痛 206
(三)冷痰凝结 207
第七节 右关微脉主病 207
(一)胃寒腹胀 207
(二)食少身倦 207
第八节 右尺微脉主病 207
阳衰寒极 207
第九节 沉微脉主病 208
(一)少阴头痛 208
(二)太阳蓄血 208
(三)精血虚竭消渴 208
第十三章 紧脉(阴中阳) 209
概述 209
第一节 紧脉主病 210
(一)邪在肌腠金疮痉 210
(二)肝寒风癎 211
(三)正伤寒 211
第二节 弦紧脉主病 211
(一)溢饮 211
(二)支饮 212
(三)痛痹 212
(四)水寒上逆奔豚 212
第三节 紧滑脉主病 213
(一)伤食吐逆 213
(二)寒湿腹痛 213
(三)下寒阴冷 213
(四)下寒疝痛 214
第四节 紧数脉主病 214
表寒里热 214
第五节 左寸紧脉主病 214
(一)头痛目眩 214
(二)胸闷气胀 214
第六节 左关紧脉主病 215
(一)胁痛腹胀 215
(二)筋挛拘急 215
第七节 左尺紧脉主病 215
腰腿作痛 215
第八节 右寸紧脉主病 215
胸满气短 215
第九节 右关紧脉主病 215
胃脘胀痛 215
第十节 右尺紧脉主病 216
小便不利 216
第十四章 缓脉(阴) 217
概述 217
第一节 缓脉主病 218
(一)脾虚多寐 218
(二)寒湿鼓胀 218
(三)湿热两伤 219
(四)湿热内陷 219
第二节 濡缓脉主病 219
(一)湿盛多寐 219
(二)着痹 220
(三)湿脚气 220
(四)寒湿泄泻 220
(五)湿重于热黄疸 220
(六)痰浊胸痛 221
第三节 缓弱脉主病 221
(一)脾虚胃弱泄泻 221
(二)脾虚带下 222
(三)气虚恶露不绝 222
(四)产后气虚尿闭 222
(五)气虚乳泣 222
第四节 缓无力脉主病 223
(一)脾虚月经先后无定期 223
(二)脾虚经闭 223
(三)气虚子淋 224
第五节 浮缓脉主病 224
(一)风湿在上项强 224
(二)太阳中风 224
(三)风湿头痛 224
(四)劳倦 225
(五)风湿在表 225
(六)风湿外感 225
第六节 右脉缓主病 226
(一)秽浊阻气分 226
(二)风动头眩 226
第七节 弦缓脉主病 226
脾虚肝旺 226
第八节 缓涩脉主病 227
(一)血虚津枯风秘 227
(二)噎膈反胃 227
(三)气虚湿滞蹒跚 227
(四)脾肾阳虚濡泻 228
第九节 细缓脉主病 228
脾胃虚寒反胃 228
第十节 左寸缓脉主病 228
胸满健忘 228
第十一节 左关缓脉主病 229
(一)风虚眩晕 229
(二)左胁胀闷 229
第十二节 左尺缓脉主病 229
(一)腰痛足痿 229
(二)小便频数 229
(三)滑精遗精 230
第十三节 右寸缓脉主病 230
脾不生肺 230
第十四节 右关缓脉主病 230
脾虚脘满 230
第十五节 右尺缓脉主病 231
腹冷泄泻 231
第十五章 芤脉(阳中阴) 232
概述 232
第一节 芤脉主病 234
(一)暑温 234
(二)太阳中暍 234
第二节 大而芤脉主病 235
产后血虚发热 235
第三节 涩而芤脉主病 235
血郁郁证 235
第四节 芤迟脉主病 235
寒性呕血 235
第五节 芤数脉主病 236
热性呕血 236
第六节 芤而虚数脉主病 236
阴血两虚 236
第七节 左寸芤脉主病 237
(一)产后失血怔忡惊悸 237
(二)胸中积血 237
第八节 左关芤脉主病 237
肝血不藏 237
第九节 左尺芤脉主病 238
(一)小便下血 238
(二)痔漏出血 238
(三)男子精漏 238
第十节 右寸芤脉主病 239
(一)咳嗽吐血 239
(二)衄血失血 239
第十一节 右关芤脉主病 239
(一)胃痈伤血 239
(二)肠痈下血 239
第十二节 右尺芤脉主病 240
(一)大便下血 240
(二)小便尿血 240
(三)女人经病 240
(四)阴血大虚 240
(五)灼津铄液 241
第十六章 弦脉(阳中阴) 242
概述 242
第一节 弦脉主病 243
(一)少阳头痛 243
(二)聚证 244
(三)气滞血瘀膨胀 244
(四)肝郁胁痛 244
(五)水疝 245
(六)气疝 245
(七)肝气犯胃呕吐 245
(八)肝气犯脾泄泻 245
(九)气秘 246
(十)肝郁郁证 246
(十一)正疟 247
(十二)冷瘴 247
(十三)气滞月经后期 247
(十四)气滞月经先后无定期 247
(十五)肝热经行吐衄 248
(十六)气郁经闭 248
(十七)妊娠子脏受寒腹痛 248
(十八)气郁崩漏 249
(十九)气郁妊娠腹痛 249
(二十)气郁恶露不下 249
(二十一)产后气滞尿闭 249
(二十二)肝郁乏乳 250
(二十三)肝郁不孕 250
第二节 弦细脉主病 250
(一)痰郁发癫 250
(二)肾阴虚眩晕 251
(三)气血虚发痉 251
(四)心胆气虚失眠 251
(五)胁下癥瘕积块 252
(六)正虚瘀结积聚 252
(七)脾虚肝郁胃痛 252
(八)肝寒吐酸 252
(九)痰气交阻噎膈 253
(十)久郁伤神 253
第三节 弦有力脉主病 253
肝阳头痛 253
第四节 左寸弦脉主病 254
(一)头痛 254
(二)盗汗 254
第五节 左尺弦脉主病 254
(一)少腹疼痛 254
(二)腰膝冷痛 255
第六节 右寸弦脉主病 255
(一)胸满膈胀 255
(二)咳嗽气短 255
第七节 右尺弦脉主病 255
脚挛急 255
第十七章 革脉(阳中阴) 257
概述 257
第一节 革脉主病 258
(一)营虚 258
(二)梦遗 258
(三)女人半产 259
(四)女人崩漏 259
(五)血不荣筋拘急 259
第二节 革而坚急脉主病 260
(一)疝气 260
(二)癥瘕 260
(三)内虚外寒 260
第三节 左寸革脉主病 261
(一)胸闷气短 261
(二)心烦心悸 261
(三)心痛似绞 261
第四节 左关革脉主病 261
(一)右胁胀痛 261
(二)心烦喜怒 262
(三)脘闷纳呆 262
第五节 左尺革脉主病 262
(一)腰酸痛 262
(二)遗精早泄 262
(三)小便频数 263
第六节 右寸革脉主病 263
喘促痰涌 263
第七节 右关革脉主病 263
(一)腹胀脘满 263
(二)饮食减退 263
第八节 右尺革脉主病 264
(一)腹胀神疲 264
(二)女人崩漏 264
(三)女人半产 264
(四)腰背酸痛 264
第十八章 牢脉(阴中阳) 266
概述 266
第一节 牢脉主病 267
(一)心腹寒痛 267
(二)肝气犯脾 267
(三)癥瘕 268
(四)?疝 268
(五)肿疡邪毒牢固 268
(六)溃疡邪毒留恋 269
(七)五积六聚 269
(八)血瘀脉络 269
(九)肾着 270
(十)风痉拘急 270
第十九章 濡脉(阴) 271
概述 271
第一节 濡脉主病 272
(一)湿盛多寐 272
(二)肠痈脓溃 273
(三)风湿头痛 273
第二节 濡无力脉主病 273
肺气虚虚劳 273
第三节 濡弱脉主病 274
(一)脾胃虚弱呕吐 274
(二)寒霍乱 274
(三)气虚肿疡 274
第四节 濡细脉主病 275
寸白虫 275
第五节 弦细而濡脉主病 275
湿温 275
第六节 左寸濡脉主病 275
(一)胸满气短 275
(二)盗汗失眠 276
第七节 左关濡脉主病 276
(一)右胁胀满 276
(二)心烦喜怒 276
(三)筋挛疼痛 276
第八节 左尺濡脉主病 277
腰腿酸痛 277
第九节 右寸濡脉主病 277
(一)咳逆憎寒 277
(二)阳虚自汗 277
第十节 右关濡脉主病 277
(一)脾胃虚弱 277
(二)胃脘胀闷 278
第十一节 右尺濡脉主病 278
(一)下元虚冷 278
(二)肠虚泄泻 278
第二十章 弱脉(阴中阴) 279
概述 279
第一节 弱脉主病 280
年高阳虚多寐 280
第二节 细弱脉主病 281
(一)心血不足怔忡惊悸 281
(二)心脾血亏不寐 281
(三)肾精下亏耳鸣 281
(四)中风脱证 282
(五)气血亏虚眩晕 282
(六)气虚阳微噎膈 282
(七)血虚月经后期 282
(八)血虚恶露不下 283
(九)血虚不孕 283
(十)血不养肝胁痛 283
第三节 软弱脉主病 284
(一)肺虚虚喘 284
(二)脾虚虚劳 284
(三)金疮痉后 284
第四节 左寸弱脉主病 285
头眩失眠 285
第五节 左关弱脉主病 285
(一)血虚挛急 285
(二)心烦喜怒 285
(三)气郁不舒 285
第六节 左尺脉弱主病 286
(一)头眩耳鸣 286
(二)腰酸遗精 286
(三)小便频数 286
(四)下元虚惫 286
第七节 右寸弱脉主病 287
(一)自汗短气 287
(二)气虚身冷 287
第八节 右关脉弱主病 287
脾虚脘满 287
第九节 右尺弱脉主病 287
(一)阳虚阴水 287
(二)阳虚遗尿 288
(三)食欲不振 288
第十节 细弱而数脉主病 288
阴虚血涩 288
第二十一章 散脉(阳) 290
概述 290
第一节 散脉主病 292
(一)痈疽阳脱气散 292
(二)肿疡毒盛气散 292
(三)脱证危证 292
(四)太阴温病 292
(五)暑温 293
(六)临产先兆 293
(七)胎堕 293
(八)气虚腹痛 293
第二节 左寸散脉主病 294
怔忡不卧 294
第三节 左关散脉主病 294
血鼓虫胀 294
第四节 左尺散脉主病 294
北方水竭 294
第五节 右寸散脉主病 295
自汗淋漓 295
第六节 右关散脉主病 295
饮证溢饮 295
第七节 右尺散脉主病 295
阳消命绝 295
第二十二章 细脉(阴) 297
概述 297
第一节 细脉主病 298
(一)心血虚虚劳 298
(二)劳倦内伤便血 299
(三)血虚胃痛 299
(四)血虚嘈杂 299
(五)心脾两虚癫证 299
(六)血厥虚证 300
(七)肾阳亏损尿浊 300
第二节 细促脉主病 300
脱阴 300
第三节 细无力脉主病 301
(一)气虚乏力 301
(二)疟后气血两虚 301
(三)气虚头痛 301
第四节 虚细脉主病 301
血虚月经过少 301
第五节 左寸细脉主病 302
怔忡惊悸 302
第六节 左尺细脉主病 302
阴虚泻痢 302
第七节 右寸细脉主病 302
(一)咳逆气短 302
(二)胸满 303
第八节 右关细脉主病 303
(一)胃虚胀满 303
(二)呕吐气怯 303
第九节 右尺细脉主病 303
下元冷惫 303
第二十三章 伏脉(阴) 305
概述 305
第一节 伏脉主病 306
(一)气厥实证 306
(二)痈疽毒闭 307
第二节 左寸伏脉主病 307
(一)头眩疼痛 307
(二)血郁胸闷 307
(三)心悸气短 308
(四)气短胸痛 308
第三节 左关伏脉主病 308
(一)肝气上冲 308
(二)胸胁胀痛 308
(三)肝血在腹 309
第四节 左尺伏脉主病 309
下寒癥瘕 309
第五节 右寸伏脉主病 309
气郁胀满 309
第六节 右关伏脉主病 310
中寒腹痛 310
第七节 右尺伏脉主病 310
(一)寒气挛急 310
(二)少火消亡 310
第八节 六脉俱伏主病 311
(一)虚脱心衰 311
(二)卒中昏迷 311
(三)火邪内郁 311
(四)血行郁闭 312
第二十四章 动脉(阳) 313
概述 313
动脉主病 315
(一)阴阳不和痛证 315
(二)气乱惊悸 316
(三)阳不胜阴自汗 316
(四)阴不胜阳发热 316
(五)肝胆不宁拘挛 317
(六)心脾疼痛 317
(七)寒热杂处泄泻 317
(八)阴寒伤筋拘挛 317
(九)气血相干痢疾 318
(十)阴虚阳盛遗精 318
(十一)阴虚阳盛血崩 318
(十二)龙火奋迅 319
第二十五章 促脉(阳) 320
概述 320
第一节 促而洪实脉主病 321
(一)火郁脏腑发狂 321
(二)热毒入营发斑 322
(三)血热郁腐毒疽 322
(四)阳毒 322
第二节 促而滑脉主病 323
(一)痰郁 323
(二)食郁 323
第三节 浮而促脉主病 323
(一)肺痈 323
(二)协热利 324
第四节 促而沉脉主病 324
(一)气郁 324
(二)血郁 324
(三)饮郁 324
(四)风湿内侵 325
第五节 小而促脉主病 325
(一)肾衰心脱脱证 325
(二)热毒炽盛阴津大伤 325
第六节 左寸促脉主病 326
(一)心热壅迫 326
(二)血瘀阴虚真心痛 326
第七节 左关促脉主病 326
血滞胁胀 326
第八节 左尺促脉主病 327
(一)肾热石阻 327
(二)头眩而晕 327
(三)便血 327
第九节 右寸促脉主病 328
咳喘痰涌 328
第十节 右关促脉主病 328
(一)胃脘胀痛 328
(二)呕恶食积 328
第十一节 右尺促脉主病 328
(一)相火旺盛 328
(二)下焦温病 329
第二十六章 结脉(阴) 330
概述 330
第一节 结脉主病 331
(一)血虚虚劳 331
(二)阴邪结里 332
(三)阳衰正减 335
第二节 沉结脉主病 336
(一)阴凝气阻 336
(二)老痰结滞 336
(三)肿疡气结 337
(四)溃疡气不调 337
(五)虚寒疝气 337
(六)虚寒癥瘕 337
(七)积聚 338
(八)血瘀腹痛 339
(九)血瘀黄疸 339
第三节 结有力脉主病 340
食积 340
第四节 结无力脉主病 340
(一)虚寒泄泻 340
(二)虚寒肠鸣 340
(三)气虚血涩 341
第五节 左关结脉主病 341
少食呕恶 341
第六节 左尺结脉主病 341
下肢拘挛 341
第七节 右寸结脉主病 342
胸满气短 342
第二十七章 代脉(阴) 343
概述 343
第一节 迟代脉主病 345
(一)中寒吐利 345
(二)胸阳不振真心痛 345
(三)心肾阳虚水湿泛滥 346
(四)心脾两虚气滞血瘀 346
(五)心阳气虚瘀血内阻脱证 346
(六)气滞血瘀真心痛 347
(七)食滞脾湿悸证 347
第二节 数代脉主病 347
(一)阴虚心神不宁 347
(二)血虚气少心脉不足 348
第三节 代有力脉主病 348
(一)风家 348
(二)痛家 349
(三)跌打损伤 349
(四)女胎三月 349
第四节 代无力脉主病 349
(一)下元亏损泄利 349
(二)下元亏损腹痛 349
(三)胎元不足 350
(四)心肾不交心神不宁 350
(五)阴阳两虚真心痛 350
第五节 左尺代脉主病 350
大便秘结 350
第六节 右寸代脉主病 351
胸痹 351
第七节 右关代脉主病 351
(一)胃脘痞痛 351
(二)饥不思食 352
(三)腹胀 352
第八节 右尺代脉主病 352
二便不畅 352
附篇 353
附录A 针灸穴 353
附录B 汤方 377
参考书目 486
跋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