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篇 地理 33
第一章 建置 区划 33
第一节 宋至清代建置 33
第二节 中华民国建置 3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置 37
第四节 行政区划 40
第二章 地质 矿产 45
第一节 地质 45
第二节 矿产 47
第三章 地貌 水文 50
第一节 地貌分区 50
第二节 山脉 51
第三节 水文 54
第四章 气候 56
第一节 气候分区 56
第二节 气候要素 57
第三节 农业灾害性天气 62
第五章 土地 土壤 64
第一节 土地 64
第二节 土壤 65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69
第一节 植物 植被 69
第二节 动物 71
第七章 自然灾害 73
第一节 气象灾害 73
第二节 其他灾害 76
第二篇 人口 77
第一章 人口变动 77
第一节 总量变动 77
第二节 社会变动 79
第三节 自然变动 80
第四节 人口普查 83
第二章 人口分布 84
第一节 区域分布 84
第二节 城乡人口分布 85
第三节 人口密度 87
第三章 人口构成 89
第一节 年龄构成 89
第二节 性别构成 90
第三节 民族构成 92
第四节 文化构成 94
第五节 职业构成 97
第四章 人口控制 98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8
第二节 宣传教育 99
第三节 政策与措施 100
第四节 节育工作 102
第三篇 民族 105
第一章 侗族 105
第一节 族称 迁徙 分布 105
第二节 社会组织 106
第三节 语言文字 109
第四节 民间文艺 111
第五节 民间工艺 115
第六节 风情习俗 118
第二章 苗族 124
第一节 族称 迁徙 分布 124
第二节 社会组织 126
第三节 语言文字 129
第四节 民间文艺 工艺 130
第五节 风情习俗 132
第三章 汉族 壮族 瑶族 水族 138
第一节 汉族 138
第二节 壮族 142
第三节 瑶族 147
第四节 水族 151
第四章 民族工作及民族关系 155
第一节 民族政策落实 155
第二节 民族干部培养 156
第三节 民族经费管理使用 159
第四节 民族文字推行 160
第五节 民族关系 162
第四篇 农业 164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164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164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65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167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68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69
第二章 种植业 171
第一节 耕地与耕作制度 171
第二节 粮食作物 172
第三节 经济作物 178
第四节 水果 180
第五节 农业技术推广 182
第六节 作物保护 185
第三章 养殖业 188
第一节 畜牧生产 188
第二节 畜禽品种及改良 191
第三节 饲养管理 193
第四节 疫病防治 194
第五节 草山草场 饲料 195
第六节 渔业 196
第四章 农业机具 199
第一节 农机具演变 199
第二节 农具 200
第三节 农业机械 201
第四节 农机修造与人员培训 203
第五章 水利 204
第一节 农田灌溉 204
第二节 人畜饮水 208
第三节 农村小水电 209
第四节 抗旱 防汛 210
第五节 设施管理养护 211
第六章 农业区划及土地管理 212
第一节 农业区划 212
第二节 土地管理 215
第七章 乡镇企业 216
第一节 行业 217
第二节 企业简介 218
第五篇 林业 222
第一章 森林资源 222
第一节 面积 蓄积 222
第二节 森林分布 224
第三节 营林树种 225
第四节 珍稀树种 227
第二章 森林培育 228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28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30
第三节 抚育 237
第三章 林区建设 239
第一节 林区公路 239
第二节 河道疏浚 240
第三节 林场 241
第四章 森林保护 247
第一节 封山育林 247
第二节 护林防火 248
第三节 木材市场管理 250
第四节 山权及权属争议调处 252
第五节 病虫害及防治 256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 256
第五章 森林利用 257
第一节 采伐 运输 储存 257
第二节 木材检量计量 260
第三节 木材购销 260
第四节 林副产品 268
第五节 森林年耗损 269
第六节 林业投资及回收 270
第七节 林业经营利税收入 271
第六篇 工业 交通 邮电 建设 274
第一章 工业 274
第一节 轻工业 275
第二节 重工业 279
第二章 交通 283
第一节 古驿道 人行桥 渡口 284
第二节 航运 285
第三节 公路建设 287
第四节 公路运输 291
第五节 交通管理 293
第三章 邮电 295
第一节 机构 295
第二节 邮政 296
第三节 电信 299
第四章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305
第一节 县城建设 305
第二节 乡村建设 306
第三节 建筑业 307
第四节 环境保护 309
第七篇 商贸 311
第一章 商业体制 311
第一节 私营和个体商业 311
第二节 集体商业 312
第三节 国营商业 314
第二章 商品经营 315
第一节 日用品购销 315
第二节 计划物资和石油供应 319
第三节 副食品及农副产品购销 321
第四节 农资供应及扶持农业生产 322
第五节 饮食服务 325
第三章 粮油经营 327
第一节 粮油征购 327
第二节 粮油销售 330
第三节 粮油储管与调运 334
第四章 集市 337
第一节 县城集市 337
第二节 乡镇集市 337
第八篇 财税 金融 340
第一章 财政 审计 340
第一节 财政体制 340
第二节 财政收入 342
第三节 财政支出 347
第四节 预算及财务管理 352
第五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 356
第六节 审计 357
第二章 税务 357
第一节 机构 357
第二节 解放前赋税 358
第三节 解放后税制税收 361
第三章 金融 368
第一节 机构 368
第二节 货币 369
第三节 存款 372
第四节 信贷 377
第五节 基本建设资金管理 383
第六节 农村信用社 385
第七节 债券 387
第八节 保险 388
第九篇 国民经济管理与人民生活 390
第一章 经济综述 390
第一节 经济发展 390
第二节 经济结构 394
第二章 计划 统计 396
第一节 计划 396
第二节 统计 397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398
第一节 市场管理 399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402
第三节 合同商标管理 402
第四节 个体经济管理 403
第四章 物价 计量 404
第一节 价格演变 404
第二节 物价管理 408
第三节 度量衡演变 411
第四节 计量管理 412
第五章 人民生活 413
第一节 农民生活 413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420
第十篇 党政群团 423
第一章 宋至民国 423
第一节 宋至清代政权 423
第二节 民国政权 428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及社团 430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43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从江县委员会 433
第二节 基层组织及党员 437
第三节 历次党代会 438
第四节 县委主要活动 439
第五节 纪律检查 441
第六节 组织工作 442
第七节 宣传工作 443
第八节 统一战线工作 445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447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47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447
第三节 选举 449
第四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450
第四章 人民政府 452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452
第二节 县政府工作机构 456
第三节 基层行政机构 459
第四节 重要政务纪略 460
第五章 人民政协 462
第一节 县政协历届委员会 462
第二节 政协主要活动 464
第六章 群众团体 465
第一节 县总工会 465
第二节 共青团从江县委员会 467
第三节 从江县妇女联合会 470
第四节 农民协会 贫农下中农协会 472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472
第十一篇 军事 473
第一章 军事机构 驻军 473
第一节 军事机构 473
第二节 驻军 477
第二章 兵役 479
第一节 募兵 征兵 479
第二节 志愿兵 义务兵 预备役 480
第三章 练团 民兵 战备 482
第一节 练团 497
第二节 民兵 498
第三节 战备 499
第四章 战事综述 499
第一节 明至清代战事 499
第二节 民国时期战事 492
第三节 解放从江与剿匪战斗 494
第十二篇 司法 497
第一章 民国时期司法 497
第一节 机构 497
第二节 治安管理 498
第三节 监狱 499
第二章 公安 499
第一节 户籍管理 499
第二节 治安管理 500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502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503
第五节 禁毒 禁赌 504
第六节 消防监督 506
第七节 看守所 劳改工作 508
第三章 检察 509
第一节 机构 509
第二节 刑事检察 510
第三节 法纪检察 512
第四节 经济检察 513
第五节 监所检察 515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516
第四章 审判 517
第一节 机构 517
第二节 审判工作 518
第三节 刑事审判 519
第四节 民事审判 520
第五节 经济审判 521
第六节 行政审判 521
第七节 案件复查 522
第五章 司法行政 523
第一节 法制宣传 普法教育 523
第二节 法律顾问 524
第三节 公证 525
第四节 调解 525
第十三篇 民政 劳动 人事 526
第一章 民政 526
第一节 拥军优属 526
第二节 复退伤残军人安置 530
第三节 救济 532
第四节 社会福利 537
第五节 婚姻登记 539
第二章 劳动 540
第一节 劳动就业 540
第二节 劳动保护 541
第三节 劳动管理 542
第三章 人事 542
第一节 编制 543
第二节 干部队伍 545
第三节 干部管理 546
第四节 干部离退休 548
第四章 工资 549
第一节 工资管理 549
第二节 奖金福利 552
第十四篇 教育 553
第一章 学宫 义学 私塾 553
第一节 学宫 书院 义学 553
第二节 私塾 554
附:科举 555
第二章 初等教育 557
第一节 学前教育 557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58
第三章 中等教育 571
第一节 普通中学 571
第二节 师范 578
第三节 职业技术教育 579
第四章 成人教育 581
第一节 扫除文盲 581
第二节 职工文化补习 583
第三节 专业培训 583
第五章 教师 584
第一节 教师队伍 584
第二节 教师培训考核 588
第三节 教师待遇 589
第六章 教育行政 59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92
第二节 教育经费 593
第三节 教学设施 596
第四节 勤工俭学 597
第五节 民族教育特殊措施 598
第十五篇 科技 文化 600
第一章 科学技术 600
第一节 科研机构 团体 600
第二节 科技队伍 601
第三节 科普活动 603
第四节 科技成果 603
第五节 科技推广应用 608
第二章 社会科学 611
第一节 机构 团体 611
第二节 学术活动 612
第三节 学术成果 614
第三章 文化事业 615
第一节 群众文化 615
第二节 图书阅览 发行 616
第三节 电影发行放映 618
第四节 文物工作 621
第五节 文艺演出 622
第六节 档案工作 624
第四章 文学艺术 626
第一节 民间文艺搜集整理 626
第二节 文艺创作 627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629
第一节 广播 629
第二节 电视 631
第六章 文物 名胜 633
第一节 文物 633
第二名 名胜 641
第十六篇 卫生 体育 646
第一章 卫生事业 646
第一节 医防机构网点 646
第二节 技术队伍 649
第三节 经费 设施 649
第二章 防疫保健 654
第一节 疫病防治 654
第二节 妇幼保健 665
第三节 公共卫生 666
第三章 医疗医药 674
第一节 西医 674
第二节 中医 679
第三节 民族民间医疗 680
第四节 医药 682
第四章 体育 684
第一节 民间体育 684
第二节 学校体育 685
第三节 群众体育 686
第四节 参加县外体育竞赛 688
第五节 体育场地及设施 691
第十七篇 人物 692
人物传 692
革命烈士英名录 708
省级以上表彰人物 711
从江籍部分在外地工作人员名录 713
杂录 716
一、文件选录 716
二、1992年从江县建镇并乡撤区区划变更情况 723
三、民族古籍选录 724
四、诗文选录 731
五、部门志(资料)编写人员 745
补记 748
编纂始末 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