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 研究缘起 1
二 相关研究情况 4
(一)国内研究状况 4
(二)国外研究分析 9
三 研究意义 14
(一)理论意义 14
(二)实践意义 15
四 研究方法、范围和内容 16
(一)研究方法 16
(二)研究对象范围 18
(三)研究基本内容 19
五 研究难点、创新与不足之处 20
(一)难点 20
(二)创新 21
(三)不足 22
六 小结 22
第二章 新闻文本间距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23
一 关于“解释学”译名 23
二 解释学的简单发展历程 24
(一)古典解释学 25
(二)一般解释学 26
(三)哲学解释学的出现 27
三 文本解释理论 29
(一)伽达默尔的文本解释理论 29
(二)赫施的文本解释理论 32
(三)艾柯的文本解释理论 33
(四)利科的文本解释理论 35
四 新闻文本间距理论与解释学的关系 37
(一)误解与新闻文本间距的外在标志 38
(二)文本与新闻文本间距的生成机制 39
(三)语境与新闻文本间距存在条件 40
(四)理解与新闻文本间距的功能 41
五 小结 43
第三章 新闻文本间距的外在标志——新闻误解 44
一 新闻误解的几种情况 45
(一)背景化解读 46
(二)放大负面的解读 49
(三)逆向解读 51
(四)娱乐化解读 52
(五)“贴标签”解读 54
二 新闻误解的归因分析 56
(一)归因于传播者 57
(二)归因于受众 59
(三)新闻误解归因的不足 61
三 新闻文本间距的提出 62
四 小结 64
第四章 新闻文本间距形成的基础——文本独立 66
一 新闻文本在新闻传播流程中的地位与价值 66
(一)新闻的超距传播 67
(二)新闻文本 70
(三)作为传播因素的新闻文本特征 76
二 新闻文本间距的生成 82
(一)新闻文本间距生成于新闻文本独立 82
(二)新闻文本间距的含义 85
(三)新闻文本间距的文化建构属性 88
三 小结 91
第五章 新闻文本间距存在的条件——语境关系 92
一 新闻传播语境与意义的关系 93
(一)新闻传播语境 93
(二)新闻传播语境构成及其对意义的影响 95
二 新闻传播要素语境构成 99
(一)新闻传播者的组织化语境 100
(二)新闻文本专业化语境 107
(三)新闻受众私人化收受语境 116
三 语境与新闻文本间距的关系 126
(一)语境差异形成不同新闻文本间距类型 126
(二)语境共通使意义在新闻文本间距间流动 131
(三)语境变化使新闻文本间距变化 133
四 小结 135
第六章 新闻文本间距的功能——理解条件 136
一 新闻理解 137
(一)新闻理解的含义 137
(二)新闻理解的特点 140
二 新闻文本间距是新闻理解的条件 145
(一)间距极端化与顺从式解读 145
(二)适度间距与协商式解读 148
(三)间距绝对化与对抗式解读 150
三 中国大陆传受关系的演变 151
(一)从建国到“文革”结束(1949~1976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 152
(二)“文革”结束至市场经济之前(1976~1992年):启蒙与被启蒙 158
(三)市场经济以来(1992年至今):平等对话 164
(四)当下中国大陆新闻理解的特点 170
四 小结 176
第七章 结语:作为文化的新闻误解 178
一 新闻误解是一种特殊理解状态 179
二 新闻误解的文化功能 180
(一)新闻误解的文化创生功能 181
(二)新闻误解的文化祛魅功能 182
(三)新闻误解的文化预警功能 184
三 新闻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差异 186
四 本论文可能的后续研究 187
五 余语:误解和平常心 189
参考文献 191
附录一 部分访谈节选 211
一 2009年11月4日访谈节选 211
二 2009年11月17日访谈节选 231
三 2009年11月30日访谈节选 240
附录二 个案调查与分析 251
一 张元元报道新闻理解情况调查 251
二 九寨沟气象新闻理解调查 258
三 《神雕之死》的新闻理解调查 262
致谢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