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史论编 3
第一章 引论 3
第一节 音训与声训 3
第二节 音训与语义学 6
第三节 音训与音韵学 9
第四节 研究架构与研究的意义 11
第二章 音训之滥觞:先秦典籍中的正文声训 13
第一节 先秦典籍正文声训语料概况 13
第二节 先秦典籍正文声训的特点 17
第三节 先秦典籍正文声训对汉代训诂学的影响 19
第四节 先秦典籍正文声训的语音分析 21
第三章 音训之渊薮:汉代的经注与训诂专书 24
第一节 汉代的正文声训 26
第二节 毛亨与《毛诗诂训传》 48
第三节 司马迁与《史记》引书异文 61
第四节 《尔雅》 67
第五节 扬雄与《方言》 70
第六节 许慎与《说文解字》 75
第七节 郑玄与《毛诗笺》和“三礼”注 89
第八节 刘熙与《释名》 95
第九节 应劭与《风俗通义》和《汉书注》 128
第十节 高诱注与《吕氏春秋注》和《淮南子注》 134
第十一节 张揖与《广雅》 142
第十二节 郭璞与《尔雅注》和《方言注 147
第十三节 刘勰与《文心雕龙》文体声训释名 157
第十四节 郦道元与《水经注》 165
第四章 音训之变革:唐宋元明时期的音训发展 170
第一节 陆德明与《经典释文》 170
第二节 《史记》三家注 171
第三节 李善与《文选注》 199
第四节 颜师古与《汉书注》 219
第五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243
第六节 徐锴与《说文解字系传》 280
第七节 邢昺与“三疏” 295
第八节 二王与“右文说” 307
第九节 陆佃与《埤雅》 316
第十节 罗愿与《尔雅翼》 321
第十一节 朱熹与《朱雅》 325
第十二节 戴侗与《六书故》 334
第十三节 刘基与《菜窝说》 365
第十四节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69
第十五节 方以智与《通雅》 374
第十六节 黄生与《字诂》《义府》 400
第五章 音训的奥秘:史论编小结 408
第一节 清以前音训成就及其特色 408
第二节 清以前音训成就对清代训诂学之影响 412
第三节 音训的机制与认知语言学解读 417
下编 材料编 435
一、《周易》音训材料 435
二、《论语》音训材料 436
三、《孟子》音训材料 437
四、《管子》音训材料 437
五、《庄子》音训材料 438
六、《尸子》音训材料 438
七、《左传》音训材料 438
八、《公羊传》音训材料 439
九、《谷梁传》音训材料 439
十、《荀子》音训材料 440
十一、《韩非子》音训材料 441
十二、《逸周书》音训材料 441
十三、《国语》音训材料 442
十四、《礼记》音训材料 442
十五、《大戴礼记》音训材料 443
十六、《韩诗外传》音训材料 444
十七、《春秋繁露》音训材料 444
十八、《毛诗诂训传》音训材料 446
十九、《史记》引书异文音训材料 458
二十、《方言》音训材料 474
二十一、《白虎通义》音训材料 477
二十二、《说文解字》音训材料 484
二十三、《毛诗笺》和“三礼”注音训材料 505
二十四、《释名》音训材料 519
二十五、《风俗通义》音训材料 561
二十六、《淮南子注》音训材料 563
二十七、《吕氏春秋注》音训材料 568
二十八、《淮南子》音训材料 576
二十九、《小尔雅》音训材料 577
三十、《广雅》音训材料 581
三十一、《尔雅注》音训材料 589
三十二、《方言注》音训材料 593
三十三、《文心雕龙》音训材料 596
三十四、《水经注》音训材料 598
三十五、《史记》三家注音训材料 601
三十六、《文选注》音训材料 621
三十七、颜师古《汉书注》音训材料 667
三十八、《五经正义》音训材料 689
三十九、《说文解字系传》音训材料 726
四十、邢昺“三疏”音训材料 734
四十一、《字说》音训材料 759
四十二、《埤雅》音训材料 763
四十三、《尔雅翼》音训材料 773
四十四、《朱雅》音训材料 780
四十五、《六书故》音训材料 803
四十六、《菜窝说》音训材料 821
四十七、《本草纲目》音训材料 822
四十八、《通雅》音训材料 830
四十九、《字诂》音训材料 863
五十、《义府》音训材料 866
参考文献 867
后记 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