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灸法总论 1
第一节 灸法源流 1
第二节 灸法的定义及适应证 7
一、灸法的定义 7
二、灸法的适应证 7
第三节 施灸的材料 8
一、艾 8
(一)概说 8
(二)艾的性能 9
(三)艾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9
(四)艾绒的制作和选择 9
(五)艾绒的贮藏 9
二、其他材料 9
(一)容易点燃生热的灸料 10
(二)具有芳香或刺激性的灸料 10
(三)药锭、药捻 10
第四节 施灸的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1
一、施灸的体位选择 11
二、施灸顺序 12
第五节 灸法的补泻 12
一、艾炷灸的补泻 12
二、艾卷灸的补泻 12
三、根据辨证选取部位、经络、穴位、时间,补虚泻实 13
四、根据病种、病型、辨证,选用灸治方法以补泻 13
第六节 灸疮及灸后调养 13
一、灸疮 13
(一)灸疮的引发 13
(二)灸疮的处理 14
二、灸后调养 15
第七节 灸的壮数和艾炷的大小 15
一、灸的壮数 16
二、艾炷的大小 16
第八节 施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16
一、施灸的禁忌 16
二、施灸的注意事项 17
第二章 灸法的种类 19
第一节 火热灸法 19
一、艾灸法 19
(一)艾条灸 20
(二)艾炷灸 24
(三)艾饼灸 37
(四)艾熏灸 38
二、其他灸法 40
第二节 非火热灸法 45
一、天灸 45
二、冷淋 50
三、化学灸 50
第三节 熨法 52
一、熨法定义及适应证 52
二、熨法种类 52
(一)以取热方法分类 52
(二)以熨用材料分类 52
三、熨药处方 54
(一)寒痹熨方 54
(二)痛风熨方 54
(三)痞气熨方 54
(四)结胸熨方 55
(五)脐腹冷痛及泄泻熨方 55
(六)霍乱熨方 55
(七)熨癥方 55
(八)风肿瘾疹熨方 55
(九)胁痛熨方 56
(十)小便不通熨方 56
(十一)脱肛熨方 56
(十二)阴肿熨方 56
(十三)脱阳熨方 56
(十四)救冻死熨方 57
(十五)痛痢熨方 57
(十六)正偏头风熨方 57
(十七)猝然腰痛熨方 57
(十八)大肠虚秘熨方 57
(十九)中风口熨方 58
(二十)半身不遂熨方 58
(二十一)手足风痹熨方 58
(二十二)历节痛风熨方 58
(二十三)胀满熨方 58
第四节 现代创新灸法及灸具 58
一、艾火针衬垫灸 58
二、蟾蜍皮灸 59
三、复方白芥子敷灸 59
四、火柴灸 59
五、铝灸 60
六、电热灸 60
七、电子温针灸 60
八、气针灸 60
九、系列多功能灸疗器简介 61
十、强效温灸治疗仪 61
十一、RPY-B型热流喷灸仪 61
第三章 经络 63
第一节 经络概论 63
一、经络的概念 63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63
三、经络的主要内容 64
(一)十二经脉 64
(二)奇经八脉 67
(三)十二经别 67
(四)十二经筋 68
(五)十二皮部 68
(六)十五络脉 69
(七)耳经络 70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71
(一)生理功能 71
(二)病理反应 72
五、经络的临床应用 72
(一)诊断方面 72
(二)治疗方面 73
第二节 十四经脉的循行 73
一、手太阴肺经 73
二、手阳明大肠经 74
三、足阳明胃经 74
四、足太阴脾经 75
五、手少阴心经 75
六、手太阳小肠经 77
七、足太阳膀胱经 77
八、足少阴肾经 78
九、手厥阴心包经 79
十、手少阳三焦经 79
十一、足少阳胆经 80
十二、足厥阴肝经 82
十三、督脉 82
十四、任脉 83
第三节 经脉体系在灸针疗法中的地位 83
一、古代经脉学说的内容与组合 84
(一)经脉是人身各种沟通传导体系之总称 84
(二)经脉与络脉是各种经脉分布状况的一般关系 84
(三)经脉体系互相混淆的原因 85
二、经脉系统与血管体系的关系 86
(一)血管体系是经脉系统的最早说明 86
(二)周围血管在灸针疗法中的地位 86
三、经脉系统与经筋体系的关系 87
(一)十二经筋与周围神经的关系基本一致 87
(二)神经体系在灸针疗法中的地位 88
四、经脉系统与经络体系的关系 89
(一)《灵枢·经脉》实际上就是“经络篇” 89
(二)经络与孔穴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89
(三)古代经络学说的欠缺之处 90
(四)对经络实质的理解 94
(五)经络体系在灸针疗法中的地位 98
五、经脉系统与淋巴体系的关系 99
(一)足太阴脾经与淋巴体系的关系密切 99
(二)淋巴体系在灸针疗法中的地位 100
六、经脉系统与皮肤肌肉的关系 100
(一)皮肤是经脉分布的原野 100
(二)皮肤是外治法的必由之路 100
(三)皮肤肌肉在灸针疗法中的地位 101
七、经脉系统与体液的关系 102
(一)十二经水是经脉和体液分布的比譬 102
(二)体液在灸针疗法中的地位 102
八、经脉体系的联系和依存 103
(一)经脉体系与灸针的关系必须综合论证 103
(二)灸针的不同作用可以通过经脉体系分别显示 103
九、经穴体系的选择与应用 104
(一)不同经脉就有不同的灸针方法 104
(二)不同经脉就有不同的选穴原则 104
第四节 经络研究概况 106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及其特点 106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与调查 106
(二)循经感传现象的特点 107
二、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112
(一)影响循经感传出现的因素 112
(二)循经感传现象的诱发(激发) 113
(三)感传的客观指标 114
三、头部感传现象的研究 116
四、其他经络现象的研究 117
(一)皮肤上出现的循经异常现象 117
(二)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感觉异常 119
五、有关经络的一些客观指标的研究 119
(一)电发光效应 119
(二)液晶热像图摄影法 120
(三)超声波摄影法 120
(四)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121
六、近代对经络学说的研究 121
(一)经络与血管、淋巴管 121
(二)经络与神经 122
(三)经络与肌肉、结缔组织 123
(四)经络与生物电 124
(五)经络与神经-体液因素 124
(六)第三平衡论 125
第四章 腧穴 127
第一节 腧穴总论 127
一、腧穴的概念 127
二、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127
三、腧穴的分类 128
(一)十四经腧穴 128
(二)经外奇穴 128
(三)阿是穴 129
(四)特殊新穴 129
四、腧穴的命名 130
(一)以天文学的概念和自然现象命名 130
(二)以地理概念命名 130
(三)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130
(四)以建筑物名称命名 130
(五)以器物名称命名 130
(六)以人体解剖部位命名 131
(七)以人体的生理功能命名 131
(八)以治疗作用命名 131
(九)以人体部位和经脉的阴阳属性命名 131
五、腧穴的作用和主治特点 131
(一)腧穴的作用 131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 132
六、特定类穴 133
(一)背俞穴 133
(二)原穴 134
(三)募穴 134
(四)下合穴 135
(五)五输穴 136
(六)郄穴 138
(七)络穴 138
(八)交会穴 139
(九)八脉交会八穴 139
(十)八会穴 146
七、腧穴定位法 147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147
(二)同身寸法 148
八、腧穴的主治规律 151
(一)分经主治规律 151
(二)分部主治规律 152
第二节 腧穴各论 154
一、十四经腧穴 155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 155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157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 160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 167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 171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173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176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 186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190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192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 195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 202
(十三)任脉腧穴 204
(十四)督脉腧穴 209
二、经外奇穴 214
(一)头颈部奇穴 214
(二)项背腰部奇穴 218
(三)胸腹部奇穴 221
(四)上肢部奇穴 224
(五)下肢部奇穴 227
第五章 临床各科疾病的灸法 235
第一节 内科疾病 235
感冒 235
中暑 237
痢疾 238
霍乱 241
附:钩吻中毒 244
疟疾 245
痄腮 248
中风 249
面瘫 255
厥证 258
头痛 262
眩晕 264
不寐 269
癫痫 274
惊悸、怔忡 277
久咳 282
哮喘 285
肺痨 288
呕吐 290
反胃 293
胃脘痛 295
腹痛 297
呃逆 299
泄泻 302
便秘 305
胃缓(胃下垂) 307
黄疸 308
鼓胀 311
胁痛 314
痰饮 317
水肿 320
淋证 322
癃闭 326
腰痛 329
遗精、早泄 331
阳痿 335
男性不育症 337
内伤发热 339
紫癜 341
痿证 343
皮痹 346
痹证 349
第二节 妇科疾病 351
月经不调 351
痛经 358
崩漏 362
经闭 365
带下病 368
黄带 371
妊娠恶阻 372
胎位不正 374
子痫 375
滞产 377
产后血晕 379
乳少 381
不孕症 383
阴挺 384
脏躁 386
第三节 儿科疾病 388
惊风 388
疳积 390
痿证 393
小儿腹泻 394
小儿夜尿 397
百日咳 398
小儿夜啼 401
鹅口疮 403
小儿舞蹈病 405
第四节 外科疾病 406
疔疮 406
肠痈 408
乳痈 410
漏肩风 414
落枕 416
痔疮 418
伤筋 420
瘰疬 421
脱肛 426
疝气 428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432
天行赤眼 432
针眼 434
青光眼 435
脓耳 437
内耳性眩晕 438
牙痛 440
鼻衄 444
第六节 皮肤科疾病 446
浸淫疮 446
蛇丹 448
白疕风 450
顽癣 452
白癜风 454
疣疮 456
鸡眼 459
冻伤 460
第七节 保健灸法 462
一、历代保健灸撷萃 462
二、日本保健灸举隅 463
三、保健灸的具体应用 464
(一)足三里灸 464
(二)关元灸 465
(三)神阙灸 466
(四)风门灸 466
(五)三阴交灸 467
(六)身柱灸 467
(七)气海灸 467
(八)大椎灸 468
(九)膏肓灸 468
(十)涌泉灸 468
(十一)肾俞灸 468
第六章 现代灸论述要 469
一、大力提倡灸法的重大意义 469
二、必须重视传统灸法 470
三、目前灸法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470
四、灸和针的优缺点比较 472
(一)艾灸 472
(二)针刺 473
五、灸效与灸法的关系 473
(一)不同灸法的不同效果 473
(二)灸疗作用的三个主要环节 474
(三)灸疗效果的感传作用 474
六、灸和针单独使用与联合应用的比较 475
(一)直接灸与火针的关系 475
(二)间接灸与温针的关系 476
(三)艾条灸与雷火针的关系 476
七、论灸效与灸感的基本规律 477
(一)灸感感传的一般情况 477
(二)灸感过程的阶段特征 481
八、热证禁灸对灸法的影响及热证可灸论的探讨 484
(一)《黄帝内经》并无热证禁灸之说 484
(二)热证禁灸是对《伤寒论》的误解 484
(三)热证可灸的理论依据 486
(四)热证可灸应从灸法本身进行探讨 487
(五)对热证可灸的理解与应用 488
九、论灸感对中医基本理论的验证 490
(一)对五行五味与五脏关系的验证 490
(二)对心主汗与汗为心液的验证 491
(三)五行与藏象学说终会找出凭证 492
十、禁灸穴质疑 493
(一)古代禁灸穴的范围 493
(二)禁灸穴分布经络及区域 493
(三)禁灸穴的意义 494
(四)今人对古人禁灸穴的验证 494
第七章 灸法文献 496
一、古代论灸文献选录 496
(一)马王堆汉墓帛书 496
(二)《黄帝内经》 502
(三)《伤寒论》 515
(四)《金匮要略》 519
(五)《针灸甲乙经》 520
(六)《肘后备急方》 523
(七)《备急千金要方》 525
(八)《外台秘要》 532
(九)《太平圣惠方》 536
(十)《圣济总录》 541
(十一)《普济本事方》 546
(十二)《针灸资生经》 548
(十三)《针灸集成》 549
(十四)《备急灸法》 550
(十五)《外科精要》 551
(十六)《世医得效方》 554
(十七)《针灸聚英》 557
(十八)《医宗金鉴》 559
二、周楣声《灸赋》 563
(一)灸针探源赋 563
(二)灸不离宗赋 567
(三)经脉求真赋 569
(四)灸针同异赋 572
(五)灸针辨证赋 574
(六)灸感三相赋 576
(七)热证可灸赋 578
(八)灸海乘槎赋 579
(九)灸不忘针赋 582
(十)灸贵变通赋 591
三、现代论灸文献摘要 595
(一)浅谈针灸的防病保健作用 595
(二)有关化脓灸(瘢痕灸)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 596
(三)化脓灸的临床应用体会 597
(四)日光灸的疗效简介 597
(五)药酒火灼疗法 597
(六)温灸疗法的研究 598
(七)艾灸对免疫动物凝集素产生的影响 598
(八)介绍“火灸”疗法 598
(九)介绍严肃容老大夫的化脓灸法 599
(十)略谈“灯火燋” 600
(十一)介绍“阳燧锭”灸法 601
(十二)盐熨疗法临床应用的介绍 601
(十三)硫朱灸法介绍 602
(十四)灸法的作用原理研究 602
(十五)艾灸对小白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机能的影响 602
(十六)热病可灸论 602
(十七)灯火灸法初探 603
(十八)艾灸对小鼠周围白细胞数的影响 603
(十九)艾灸对实验动物体液免疫的影响 604
(二十)以艾灸为主治疗硬皮病的探索 604
(二十一)灯火灸法的临床应用 604
(二十二)艾灸对人类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604
(二十三)灸感对五行学说的临床验证 605
(二十四)“衬垫灸”393例疗效观察 605
(二十五)艾条灸治愈白癜风6例 605
(二十六)艾灸关元对失血性休克家犬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氧运输量的影响 605
(二十七)略谈灸法的研究进展 606
(二十八)艾灸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临床观察 606
(二十九)漫谈艾灸疗法的补和泻 606
(三十)略论急症灸法 607
(三十一)灸“足三里”对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的影响 608
(三十二)火柴灸法 608
(三十三)燎灸法简介 608
(三十四)艾灸疗法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32例观察 608
(三十五)艾熏加针刺治疗手指骨髓炎 609
(三十六)熏灸治疗风湿病50例 609
(三十七)灸法补泻作用的机理 609
(三十八)艾条温和灸治疗外感风寒发热的初步观察 610
(三十九)国外人群中针灸转胎效应初探 610
(四十)艾条灸曲池穴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即时效应的观察 610
(四十一)灸法治疗小儿咳嗽 610
(四十二)艾炷灸治化疗引起白细胞降低114例报告 610
(四十三)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对EHF各期有一定疗效 611
编后语 612
附录一 古今用药剂量衡量比较表 614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