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植物、水分和矿物质 1
Chapter 1植物的水分代谢 3
1.1 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4
1.2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5
1.2.1 水分跨膜运输的途径 5
1.2.2 水分运输的主要过程 5
1.3 水势 7
1.3.1 水势的概念 7
1.3.2 水势的主要组成成分 7
1.3.3 水分在细胞和组织间的运输 8
1.4 植物整体和水分的关系 10
1.4.1 根系吸水 11
1.4.2 水分在木质部的运输 13
1.4.3 水分向上运输的机制 15
1.5 蒸腾作用 19
1.5.1 蒸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19
1.5.2 蒸腾作用的类型 20
1.5.3 气孔的结构和作用 20
1.5.4 气孔运动的机制(钾离子运输机制) 21
1.5.5 蒸腾作用的生理指标 21
1.5.6 影响蒸腾速率的环境因素 22
小结 23
本章复习题 23
Chapter 2植物的矿质营养 25
2.1 必需矿质元素 27
2.1.1 必需元素 27
2.1.2 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相关的缺素症状 28
2.2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33
2.2.1 简单扩散 33
2.2.2 协助扩散 34
2.2.3 主动运输 35
2.3 矿质元素在根中的运输 35
2.3.1 根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36
2.3.2 木质部装载 37
2.4 矿质元素的同化作用 38
2.4.1 氮循环 38
2.4.2 硫的同化 42
2.4.3 磷的同化 44
小结 44
本章复习题 46
Part 2植物、能量和碳 47
Chapter 3光合作用 49
3.1 光的性质 50
3.2 光的吸收 51
3.2.1 光能的去向 52
3.2.2 吸收光谱和作用光谱 52
3.2.3 叶绿体 54
3.3 光合电子传递 55
3.3.1 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组成成分 55
3.3.2 光系统Ⅱ和水的氧化 59
3.3.3 通过细胞色素b6f复合体的电子传递和质子跨膜转移 60
3.3.4 光系统Ⅰ 61
3.3.5 环式电子流 62
3.3.6 电子传递的整体效应 63
3.3.7 光合磷酸化 63
3.4 碳反应 64
3.4.1 C3循环 64
3.4.2 卡尔文循环的净效应 66
3.4.3 卡尔文循环的调控 66
3.5 光呼吸 69
3.5.1 Rub i sco的双功能特性 69
3.5.2 光呼吸概述 69
3.5.3 光呼吸途径 69
3.5.4 光呼吸的生物学意义 71
3.6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CO2浓缩机制 72
3.6.1 C4植物 72
3.6.2 景天酸代谢(CAM) 75
3.6.3 CAM和C4途径的比较 76
3.7 光合产物的输出和贮藏 77
3.7.1 卡尔文循环产物的输出 77
3.7.2 细胞质中蔗糖的合成 77
3.7.3 叶绿体中淀粉的合成 79
小结 79
本章复习题 81
Chapter 4 植物体内同化产物的运输及分布 83
4.1 光合同化物运输的途径和方向 84
4.1.1 光合同化物在韧皮部中运输的证据 84
4.1.2 韧皮部的基本结构 84
4.1.3 韧皮部汁液的组成 86
4.2 韧皮部运输的机制:压力流学说 88
4.2.1 韧皮部中压力梯度的形成 88
4.2.2 压力流学说的支持证据 90
4.3 韧皮部装载 90
4.3.1 质外体装载 91
4.3.2 共质体装载 93
4.4 韧皮部卸出 94
4.4.1 共质体卸出 94
4.4.2 质外体卸出 95
4.4.3 质外体卸出需要能量 95
4.5 同化产物的配置 96
4.6 同化产物的分配 97
小结 99
本章复习题 100
Chapter 5植物的呼吸作用 101
5.1 呼吸作用概述 102
5.1.1 呼吸作用的底物 102
5.1.2 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103
5.2 呼吸作用的生化途径 103
5.2.1 糖酵解和底物水平磷酸化 103
5.2.2 柠檬酸循环 105
5.2.3 戊糖磷酸途径 108
5.3 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 109
5.3.1 电子传递链概述 109
5.3.2 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链的组成 109
5.3.3 线粒体中电子传递的路径 110
5.3.4 质子梯度和氧化磷酸化 111
5.4 发酵作用 113
5.5 完整植株和组织的呼吸作用 114
小结 116
本章复习题 117
Chapter 6次生代谢产物 118
6.1 次生代谢产物 119
6.2 萜类 120
6.2.1 萜类的生物合成 120
6.2.2 萜类的功能 121
6.3 酚类 123
6.3.1 酚类的生物合成 123
6.3.2 简单酚类 124
6.3.3 复杂酚类 125
6.4 含氮次生代谢产物 129
6.4.1 生物碱 129
6.4.2 含氰苷 130
小结 131
本章复习题 131
Part 3植物生长和发育 133
Chapter 7信号转导途径 135
7.1 信号转导途径概述 136
7.1.1 信号转导途径的概念和过程 136
7.1.2 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系统 137
7.1.3 植物对信号刺激的反应 138
7.2 受体识别信号 138
7.2.1 受体 138
7.2.2 信号的类别 139
7.3 跨膜信号转导 140
7.3.1 G蛋白 141
7.3.2 G蛋白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 141
7.4 信使系统 141
7.4.1 钙信号系统 142
7.4.2 肌醇磷脂信号系统 144
7.4.3 环单磷酸腺苷(CAMP)信号系统 145
7.5 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 146
7.5.1 蛋白激酶 147
7.5.2 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DPK) 147
小结 148
本章复习题 149
Chapter 8植物生长物质 150
8.1 生长素类 151
8.1.1 生长素的发现 151
8.1.2 生长素的分布 153
8.1.3 生长素的运输 154
8.1.4 生长素的代谢 156
8.1.5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59
8.1.6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 161
8.1.7 生长素的商业应用 161
8.2 赤霉素类 162
8.2.1 赤霉素的发现 162
8.2.2 赤霉素的结构 162
8.2.3 赤霉素的分布和运输 163
8.2.4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163
8.2.5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 165
8.2.6 赤霉素作用的机制 165
8.3 细胞分裂素类 167
8.3.1 细胞分裂素的发现 167
8.3.2 细胞分裂素的结构 168
8.3.3 细胞分裂素的分布和运输 169
8.3.4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与代谢 169
8.3.5 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 171
8.4 乙烯 172
8.4.1 乙烯的发现 172
8.4.2 乙烯的结构和运输 172
8.4.3 乙烯的生物合成和代谢 173
8.4.4 乙烯生物合成的调控 173
8.4.5 乙烯的生理作用 173
8.5 脱落酸 174
8.5.1 脱落酸的发现 174
8.5.2 脱落酸的结构 175
8.5.3 脱落酸的分布和运输 176
8.5.4 脱落酸的生物合成 176
8.5.5 脱落酸的生理功能 176
8.6 其他植物激素 178
8.6.1 油菜素内酯 178
8.6.2 水杨酸 179
8.6.3 茉莉酸 180
8.6.4 多胺 180
8.7 植物生长调节剂 181
8.7.1 植物生长促进剂 181
8.7.2 植物生长抑制剂 182
8.7.3 植物生长延缓剂 182
小结 182
本章复习题 184
Chapter 9光形态建成 185
9.1 光敏色素的发现、性质和分布 187
9.1.1 光敏色素的发现 187
9.1.2 光敏色素的性质 188
9.1.3 光敏色素的分布 190
9.2 光敏色素介导的三种反应类型 191
9.3 光敏色素的作用机制 192
9.3.1 细胞和分子机制 192
9.3.2 光敏色素调控膜电位和离子流 193
9.3.3 光敏色素调节基因表达 194
9.4 蓝光和紫外光反应 194
9.4.1 蓝光反应 194
9.4.2 紫外光反应 195
小结 196
本章复习题 197
Chapter 10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98
10.1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99
10.1.1 细胞分裂 199
10.1.2 细胞生长 202
10.1.3 细胞分化 203
10.2 植物的营养生长 204
10.2.1 胚胎发育 204
10.2.2 种子萌发 206
10.2.3 植物器官的形成 208
10.3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212
10.3.1 根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212
10.3.2 主茎与侧枝的相关性 212
10.3.3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213
10.4 植物的运动 214
10.4.1 向性运动 214
10.4.2 感性运动 219
10.4.3 昼夜节律 221
小结 221
本章复习题 223
Chapter 11植物的生殖生理 224
11.1 幼年期 226
11.2 光周期现象 227
11.2.1 光周期现象的概念 227
11.2.2 光周期反应的三种类型 227
11.2.3 临界日长 228
11.2.4 夜长在光周期现象中的重要性 228
11.2.5 光周期信号的识别 230
11.2.6 光周期诱导 231
11.2.7 光周期现象中光敏色素的作用 231
11.2.8 开花素 232
11.3 春化作用 234
11.3.1 春化作用的概念 234
11.3.2 春化作用的有效温度及所需的持续时间 235
11.3.3 脱春化作用 235
11.3.4 春化作用的感知 235
11.3.5 春化作用的分子机制 235
11.3.6 与开花有关的激素 236
11.4 花器官的形成 237
11.4.1 ABC模型与ABCDE模型 238
11.4.2 配子的形成 239
11.4.3 花粉的萌发 241
11.4.4 双受精作用 242
11.4.5 自交不亲和性 242
小结 244
本章复习题 245
Chapter 12植物的成熟与衰老 246
12.1 种子成熟生理 247
12.1.1 营养物质在贮藏器官内的积累 247
12.1.2 种子发育过程中的植物激素 251
12.1.3 成熟脱水 252
12.1.4 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的影响 252
12.2 果实的发育与成熟 253
12.2.1 果实的发育 253
12.2.2 果实的成熟 253
12.3 种子的休眠 255
12.3.1 休眠的概念 255
12.3.2 休眠的类型 255
12.3.3 休眠的机制 255
12.3.4 休眠的解除 256
12.4 衰老 256
12.4.1 衰老的概念 256
12.4.2 衰老的类型 257
12.4.3 衰老时的细胞及生化变化 257
12.4.4 衰老时大分子降解及营养物质再利用 258
12.4.5 衰老时的上调基因与下调基因 258
12.4.6 环境及内源因素对衰老的影响 258
12.4.7 衰老的机制 259
12.5 程序性细胞死亡 260
12.6 器官的脱落 261
12.6.1 脱落的概念 261
12.6.2 影响脱落的环境因素 262
12.6.3 影响脱落的激素 262
小结 263
本章复习题 264
Chapter 13植物的抗逆生理 265
13.1 逆境生理概述 265
13.1.1 逆境的定义 265
13.1.2 逆境对植物的影响 266
13.1.3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266
13.2 干旱胁迫 267
13.2.1 干旱的类型 267
13.2.2 干旱对植物的主要损伤 268
13.2.3 抗旱性的机制 269
13.3 洪涝胁迫 271
13.3.1 洪涝对植物的损伤 271
13.3.2 抗涝机制 271
13.4 寒冷胁迫 273
13.4.1 冷害症状 273
13.4.2 冷害及抗冷性的机制 273
13.5 冰冻胁迫 274
13.5.1 冰冻胁迫对植物的损伤 274
13.5.2 抗冻机制 275
13.6 热胁迫 277
13.6.1 热胁迫对植物的损伤 277
13.6.2 抗热机制 278
13.7 盐胁迫 279
13.7.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280
13.7.2 抗盐机制 281
13.8 病原微生物胁迫 281
13.8.1 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伤害 281
13.8.2 抗病机制 282
小结 285
本章复习题 286
参考文献 287
索引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