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目标与任务 1
第二节 位置、交通和自然地理概况 1
第三节 地质调查及研究程度 2
一、基础地质研究 4
二、矿产地质研究 4
三、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5
第四节 队伍组织、总体工作部署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5
一、队伍组织 5
二、工作部署 5
三、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6
第二章 地层 8
第一节 测区地层系统划分 8
第二节 前寒武纪变质岩系 8
一、白沙河岩群(Pt1B) 8
二、小庙岩群(Pt2X) 13
三、苦海杂岩(Pt1-2K) 15
第三节 构造混杂岩地层 19
一、奥陶纪—志留纪纳赤台群[(O—S)N( 19
二、早中二叠世马尔争组(Pm) 24
第四节 有序地层 27
一、中元古代狼牙山组(Pt2l) 27
二、泥盆纪牦牛山组(Dm) 28
三、早石炭世哈拉郭勒组(C1h) 29
四、石炭纪二叠纪浩特洛哇组[(C—P)h] 35
五、早中二叠世树维门科组(P1-2sh) 37
六、晚二叠世格曲组(P3g) 40
七、早中三叠世洪水川组(T1-2h) 43
八、中三叠世闹仓坚沟组(T2n) 45
九、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TB) 48
十、晚三叠世八宝山组(T3b) 52
十一、晚三叠世鄂拉山组(T3e) 57
十二、早侏罗世羊曲组(J1y) 60
十三、古近纪沱沱河组(Et) 63
十四、新近纪五道梁组(Nw) 65
十五、新近纪曲果组(Nq) 66
十六、第四纪地层 67
第三章 岩浆岩 76
第一节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76
一、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76
二、诺木洪早古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78
三、马尔争晚古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80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82
一、加里东期侵入岩 83
二、华力西期侵入岩 92
三、印支期侵入岩 104
四、燕山期侵入岩 113
五、花岗岩类侵入岩体的就位机制探讨 117
六、花岗岩类成因讨论 122
第三节 火山岩 125
一、早古生代纳赤台群火山岩 125
二、晚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 133
三、晚古生代二叠纪马尔争组火山岩 136
四、三叠纪火山岩 143
第四节 脉岩 153
第四章 变质岩 155
第一节 变质岩系基本特征 155
一、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变质岩系基本特征 155
二、东昆南古中元古代苦海杂岩变质岩系基本特征 158
三、东昆中和东昆南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变质岩系基本特征 161
四、马尔争-布青山二叠纪马尔争组(Pm)变质岩特征 162
五、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浅变质地层的变质特征 163
第二节 变质作用特征、变质相及变质相系划分 163
一、东昆北基底单元高角闪岩相变质岩系——白沙河岩群 163
二、东昆北基底单元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系——小庙岩群 166
三、东昆南混杂岩带中高角闪岩相变质岩系——苦海杂岩 168
四、绿片岩相变质岩系——中元古代—中生代中浅变质岩系 169
第三节 变质变形关系 170
一、东昆北古老结晶基底变形与变质作用关系 170
二、东昆南苦海杂岩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关系 171
三、纳赤台群与加里东期动力变质作用的关系 171
四、巴颜喀拉山群变质、变形的关系 171
第四节 变质作用温压环境及变质作用动力背景探讨 171
一、白沙河岩群(Pt1B)变质条件 171
二、小庙岩群(Pt2X)变质条件 172
三、苦海杂岩(Pt1-2K)变质条件 172
四、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系对比及构造背景 172
第五节 接触变质作用 174
第五章 地质构造与构造演化史 176
第一节 区域构造格架及构造单元划分 176
一、构造单元划分 176
二、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177
第二节 构造变形 181
一、构造层次及变形变质相的划分 181
二、深层次韧性剪切流动构造 183
三、构造混杂变形 187
四、中部构造层次—浅表层次的褶皱-断裂构造 191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 215
一、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215
二、主要活动断裂 218
第四节 构造变形序列 219
第五节 构造演化 221
一、基底演化过程及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 222
二、罗迪尼亚(Rodinia)大陆的解体和古生代的洋陆转化 223
三、陆内构造过程 225
第六章 专项地质调查——中新生代隆升及沉积、地貌与环境响应 227
第一节 中生代隆升剥露 227
一、巴颜喀拉山群的构造-热历史 227
二、中生代古隆升剥露 230
第二节 第三纪高原隆升与夷平面的形成 235
一、渐新世地面抬升阶段 235
二、中新世夷平阶段 235
三、上新世强烈隆升阶段 236
第三节 第四纪高原隆升及其沉积、环境与地貌响应 236
一、第四纪高原隆升与盆山耦合 236
二、第四纪高原隆升与水系变迁 240
结束语 243
主要参考文献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