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1.选题的意义和缘由 4
1.1 拉希莉在美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4
1.2 离散意识的普遍存在及影响 5
1.3 处于发轫期的印度裔英语小说研究 6
2.跨国语境中的美国印度裔英语文学 7
2.1 印度裔美国文学书写概况 7
2.2 裘帕·拉希莉与“影响的焦虑” 13
3.国内外研究状况 19
3.1 国外裘帕·拉希莉研究现状 19
3.2 国内裘帕·拉希莉研究 30
4.理论框架 33
4.1 离散 33
4.2 南亚离散 39
5.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主要观点及方法 42
5.1 研究对象 42
5.2 研究思路 43
5.3 主要观点 44
第一章 无奈的越界 45
1.1 地理越界与心理越界 46
1.2 两种文化之间的挣扎 55
1.3 边缘人的处境 65
1.4 两种身份之间的困惑 73
1.5 缺失的男性气质 75
第二章 思乡之痛楚 79
2.1 乡愁与食物思乡 79
2.2 文化思乡 83
2.3 保持与家园的跨国联系 85
2.4 失去母亲与失根之痛 87
2.5 风景烘托的无根感、暴力与死亡 90
2.6 寻根之旅 93
第三章 想象的家园 96
3.1 想象的家园 97
3.2 离散女性作为家园的守望者 99
3.3 印度裔离散社区作为想象的家园 106
3.4 用持家(Homemaking)表演想象的家园 110
3.5 用命名、照片与纪念物构建想象的家园 113
第四章 身份的追寻 121
4.1 重写历史——民族身份的追寻 122
4.2 东、西方文化的翻译者——个体身份的追寻 130
4.3 拥抱多元文化的世界公民——文化身份的追寻 133
第五章 离散美学的建构 144
5.1 非线性的叙述技巧与“含混”的美学 145
5.2 多重叙述结构与“混杂”的美学 153
5.3 时空叙述与“属下”的美学 167
结论 179
参考文献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