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 2
第一节 脑梗死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 2
一、脑梗死的发病率 2
二、脑梗死的死亡率 3
三、脑梗死的患病率 4
第二节 脑梗死患者的分布特征 4
一、发病与年龄的关系 4
二、发病与性别的关系 4
三、发病与职业的关系 4
四、发病与种族的关系 4
五、脑梗死的地理分布 5
六、脑梗死的时间分布 5
第三节 脑梗死患者的存活时间和复发 5
第二章 脑梗死的病理改变 8
第一节 脑梗死后的形态学改变 8
一、脑血栓形成 8
二、腔隙性梗死 8
三、脑栓塞 9
第二节 神经元损伤的级联反应 9
一、能量代谢障碍 9
二、兴奋性氨基酸 10
三、钙离子超载损伤 11
四、炎症反应的损害 12
五、自由基过度增加 12
六、一氧化氮的作用 14
七、细胞凋亡的参与 14
八、梗死周围去极化 16
第三节 可检测的血液成分的改变 16
一、血液有形成分变化 17
二、血清中的组分变化 20
三、血浆部分成分变化 33
第四节 脑梗死后细胞凋亡的相关因子 43
第三章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49
第一节 不可干预因素 49
一、年龄 49
二、性别 49
三、种族 50
四、环境 50
五、职业 50
六、遗传 51
七、动脉粥样硬化 52
第二节 可干预因素 53
一、生活方式因素 53
二、血管壁的改变 57
三、血液成分改变 62
四、其他危险因素 70
第四章 脑梗死的临床评估 75
第一节 病史采集 75
一、病史采集的意义 75
二、病史采集的要点 75
第二节 体格检查 76
一、一般检查 76
二、神经系统检查 78
三、运动功能检查 84
四、感觉系统检查 87
五、常用反射检查 89
六、脑膜刺激征 90
七、自主神经系统检查 90
第三节 辅助检查 91
一、影像学检查 91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 97
三、脑电图检查 98
四、脑电地形图 99
五、其他辅助检查 99
第四节 临床评估 102
一、急诊评估 102
二、恢复期评估 102
三、预后的估计及手功能恢复程度预测 102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再发卒中的风险评估 104
第五章 脑梗死的类型分型 109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0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09
二、病理 109
三、分型 109
四、治疗 112
五、预防 112
第二节 腔隙性脑梗死 112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12
二、临床表现 113
三、辅助检查 113
四、诊断 114
五、治疗 114
六、预后 114
第三节 心源性脑梗死 11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14
二、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114
三、诊断标准 115
四、治疗 115
五、预后 115
第四节 分水岭梗死 11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5
二、临床分型 116
三、临床表现 117
四、辅助检查 117
五、诊断 117
六、治疗 118
七、预后 118
第五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1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19
二、分型及临床表现 120
三、辅助检查 120
四、临床诊断 121
五、鉴别诊断 121
六、治疗原则 122
七、危险因素 122
八、关于预后 122
九、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122
十、预后与预防 125
第六节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12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25
二、临床表现 125
三、辅助检查 125
四、与脑梗死的关系 126
第七节 其他类型脑梗死 126
一、先天异常引起的脑梗死 126
二、不明原因的脑梗死 126
第六章 脑梗死的治疗思路 128
第一节 五大治疗原则 128
一、争分夺秒原则 128
二、神经保护原则 129
三、整体考虑原则 130
四、个体化的原则 130
五、综合治疗原则 130
第二节 人与自然统一 131
一、适宜的温度环境 131
二、适宜的湿度环境 131
三、适宜的声波刺激 131
四、整洁的休息环境 131
五、适宜的光线环境 132
六、舒适的修养床位 132
七、贴心的心理安慰 132
第三节 机体内部统一 132
一、呼吸为先 132
二、补足水分 132
三、头部降温 133
四、溶栓时机 134
五、外科治疗 139
六、迅速脱水 141
七、通畅二便 143
八、平衡血糖 144
九、调位调压 150
十、及时降纤 151
十一、准确抗凝 153
十二、降低血脂 154
十三、神经保护 154
十四、预防感染 156
十五、镇静镇痛 157
十六、酸碱平衡 159
十七、充足睡眠 159
十八、心脏因素 160
十九、应激溃疡 160
二十、重视呃逆 162
二十一、防治癫痫 162
二十二、减缓硬化 162
二十三、营养均衡 162
二十四、输液原则 163
二十五、康复治疗 164
第四节 预防复发要点 164
一、心情舒畅 164
二、勿受寒凉 164
三、注意饮食 165
四、起居有节 165
五、戒除烟酒 165
六、稳定血压 165
七、注意二便 165
八、控制血糖 165
九、规范用药 166
十、定期检查 166
第五节 其他治疗手段 166
一、高压氧治疗 166
二、电刺激小脑顶核疗法 167
三、经颅磁刺激疗法 167
四、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 167
五、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168
六、超声波治疗 168
第七章 脑梗死的治疗药物 170
第一节 抗栓药物 170
一、溶栓药物 170
二、降纤制剂 172
三、抗凝药物 176
四、抗血小板药物 181
第二节 神经保护剂 185
第三节 中药制剂 192
第八章 脑梗死的中医认识 206
第一节 概述 206
一、病因病机 206
二、辨证要点 208
三、治疗原则 208
第二节 辨证论治 208
一、急性期 209
二、恢复期 212
第三节 其他疗法 214
一、部分中成药参考 214
二、头针疗法 215
三、电针疗法 215
四、推拿疗法 216
五、灸法、温针灸 217
第四节 中医防护 217
一、移情易性,调养情志 217
二、起居有常,顺应四时 217
三、饮食有节,味贵清淡 217
四、保精养生,劳逸结合 217
五、加强锻炼,调节阴阳 218
第五节 存在问题 218
第九章 脑梗死的相关疾病 220
第一节 上消化道出血 22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20
二、病理特点 221
三、临床诊断 221
四、实验室检查 221
五、治疗 222
六、预防 223
第二节 假性延髓麻痹 224
一、概念 224
二、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的“三主征” 224
三、临床分型 226
四、辅助检查 227
五、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的并发症 227
六、假性延髓麻痹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 228
七、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的治疗 229
第三节 心脏损害 232
一、概述 232
二、流行病学 232
三、病因、病理 233
四、临床表现 235
五、诊断 236
六、治疗 236
七、中医认识 237
八、针刺干预 238
第四节 脑梗死与医院感染 239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239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要点 240
三、医院感染的病原特征 240
四、医院感染的传播方式 241
五、预防医院感染的一般措施 242
六、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 243
第五节 脑梗死后肩部问题 253
一、肩痛 253
二、肩-手综合征 256
三、肩关节半脱位 258
第六节 脑梗死后精神障碍 260
一、脑梗死后抑郁 260
二、脑梗死后焦虑 267
三、脑梗死后认知障碍 269
四、其他脑梗死后精神障碍 271
第七节 脑梗死后排泄障碍 272
一、排便障碍 272
二、排尿障碍 274
三、排汗障碍 276
第八节 脑梗死相关综合征 277
一、中脑梗死 277
二、脑桥梗死 278
三、延髓梗死 279
四、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280
五、Anton综合征 281
六、间脑以上脑广泛损害综合征 282
七、皮质及皮质下损害综合征 283
八、手-口综合征 284
九、分水岭失语综合征 284
十、腔隙性脑梗死 285
十一、其他与脑梗死相关的综合征 286
第九节 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 288
一、定义的提出与诊断标准 288
二、流行病学特点 290
三、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291
四、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的关系 296
五、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298
第十节 无症状性卒中 304
一、无症状性卒中的历史 304
二、无症状性卒中的诊断 304
三、无症状性卒中的发生率 305
四、无症状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305
五、无症状性卒中的发病机制 307
六、无症状性卒中的治疗 308
七、无症状性卒中的预后 308
第十章 脑梗死的康复治疗 310
第一节 脑梗死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 310
一、运动控制系统 310
二、神经中枢损伤后的异常运动模式 312
三、神经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学说 312
四、突触发芽学说 312
五、突触调整学说 312
第二节 促通技术和技术流派 313
一、促通技术 313
二、技术流派 314
第三节 认知交流障碍的康复干预 317
第四节 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的规律性 318
第五节 脑梗死的功能障碍评定 320
一、按康复治疗阶段评定 320
二、按功能障碍的情况评定 320
第六节 脑梗死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 346
一、护理方面 346
二、物理疗法 348
三、作业疗法 349
四、言语治疗 349
五、心理治疗 349
第七节 脑梗死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349
一、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 350
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 353
三、知觉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 355
四、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356
第八节 中国传统医学与康复治疗 357
一、取穴理论 357
二、体位选择 357
三、软瘫期 357
四、痉挛期 357
五、相对恢复期、后遗症期 358
六、总体效果 358
第九节 社会因素对康复治疗的影响 358
一、过分依赖 358
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358
第十一章 脑梗死与循证医学 360
第一节 循证医学发展简史及重要性 360
一、循证医学发展简史 360
二、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361
第二节 循证医学基本概念 361
一、循证医学基本概念 361
二、循证医学证据来源 363
三、循证医学证据分级 363
四、实施循证医学程序 364
五、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区别 368
第三节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开展脑梗死的预防 371
第四节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进行脑梗死的治疗 373
一、脑梗死的循证选药 373
二、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的脑梗死的神经康复治疗 376
三、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的中医对脑梗死的治疗 377
第五节 如何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实践循证医学 377
第十二章 脑梗死的临床护理 380
第一节 一般护理 380
一、环境要求 380
二、观察病情 380
三、基础护理 382
四、饮食护理 383
五、心理护理 384
第二节 对症护理 384
一、尿潴留护理 384
二、排便护理 385
三、发热护理 385
四、吞咽障碍护理 385
五、药物护理 386
六、并发症护理 386
第三节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 388
一、体位治疗 388
二、被动运动 388
三、主动运动 388
第四节 常见的护理操作要点 389
一、气管切开的护理 389
二、导尿及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390
第十三章 脑部以外的卒中 393
第一节 急性肺栓塞 39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393
二、临床表现 393
三、体征 394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394
五、治疗 394
六、预后 395
第二节 静脉血栓病 395
一、病因 395
二、病理 396
三、临床表现 397
四、辅助检查 397
五、治疗 398
第三节 肾静脉血栓形成 39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399
二、临床表现 400
三、辅助检查 400
四、治疗 400
五、预后 401
第四节 下肢中风 401
一、病因病理 401
二、临床表现 401
三、诊断 402
四、治疗 402
第五节 肠中风 403
一、病因 403
二、病理 404
三、临床表现 404
四、诊断 404
五、辅助诊断 405
六、治疗 405
七、预后 405
第六节 妊娠期并发脑血管病 40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405
二、临床表现 406
三、治疗 406
第七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 407
一、发病机制 407
二、临床表现及分类 408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408
四、治疗 408
第八节 妊娠合并血栓性疾病 409
一、发病机制 409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409
三、治疗 409
第九节 子宫胎盘卒中 409
一、发病机制 409
二、临床表现 410
三、治疗 410
第十节 胎盘梗死 410
第十一节 眼卒中 411
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411
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412
第十四章 脑梗死与卒中单元 414
第一节 脑梗死 414
一、目前的基本治疗模式 414
二、临床实际存在的问题 415
第二节 卒中单元 415
一、卒中单元的概念及发展 415
二、卒中单元的优越性 417
三、卒中单元的组织与运作 418
四、卒中单元中的治疗流程 420
五、卒中单元的实践模式 422
六、卒中单元的经济学分析 423
七、卒中单元发挥作用的机制 423
八、建立卒中单元的意义 424
九、建立卒中单元的必要性和前景 426
十、建立卒中单元需要解决的问题 426
十一、建立中国特色卒中单元 428
十二、组织化卒中医疗在各国的现状 429
第十五章 脑梗死的科研方向 434
第一节 脑梗死的研究现状 434
一、基础研究现状 434
二、预防研究现状 438
三、治疗研究现状 439
第二节 脑梗死防治的不足 439
一、预防工作尚显薄弱 439
二、诊疗标准尚不统一 439
三、争分夺秒重视不够 440
四、重视疾病不重视人 440
五、科研与临床相脱节 441
第三节 脑梗死的研究方向 441
一、注重预防工作、加强普教知识 441
二、规范诊疗标准、公正客观评价 442
三、强化时间观念、提高救治效率 442
四、树立整体观念、结合个体特性 442
五、科研突出重点、尤需结合临床 443
第十六章 进展性脑梗死初探 445
第一节 一般概念与历史回顾 445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46
一、动脉栓子的蔓延 446
二、动脉的反复栓塞 446
三、梗死后的脑水肿 447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炎症损伤级联反应 447
第三节 相关因素 447
一、脑部因素 447
二、全身因素 447
三、影像学因素 447
四、医源性因素 448
五、其他因素 448
第四节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448
一、诊断依据 448
二、鉴别诊断 448
第五节 治疗原则 448
一、规范化整体治疗 449
二、有关溶栓问题 449
三、有关抗凝治疗问题 449
四、有关抗血小板聚集和神经保护治疗问题 449
第十七章 脑梗死防治的若干问题商榷 451
第一节 脑梗死与同型半胱氨酸临床的商榷 451
一、同型半胱氨酸的历史 451
二、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及其影响因素 453
三、同型半胱氨酸致病机制及临床危害 455
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 457
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457
六、H型高血压 458
七、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从金标准到普及 459
八、同型半胱氨酸是“标志”还是病因 460
第二节 脑梗死与降压药物的商榷 462
一、降压首选非药物治疗 462
二、降压药须注意半衰期 462
三、积极提倡复方降压剂 465
四、效果与价格同时兼顾 470
五、脑梗死急性期的降压 470
第三节 脑梗死与降脂药使用商榷 471
一、降脂药应用于脑梗死的理论基础 471
二、降脂药应用于脑梗死的不良反应 472
三、降脂药应用于脑梗死的使用指南 472
第四节 脑梗死与阿司匹林的商榷 473
一、阿司匹林的应用现状 474
二、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474
三、阿司匹林用法的商榷 475
第五节 脑梗死与中成药治疗商榷 476
一、中成药治疗脑梗死的现状 476
二、中成药治疗脑梗死的辨证治疗 477
三、中西医结合更能取得疗效 478
第六节 脑梗死与安放支架的商榷 479
第七节 脑梗死与便秘防治的商榷 480
一、便秘的原因分析 480
二、便秘的治疗原则 481
第八节 脑梗死与血流变检查商榷 481
第九节 脑梗死与预防输液的商榷 483
一、脑梗死的易发因素 483
二、定期输液增加危险因素 484
附录1 脑梗死的相关量表 486
附录2 临床疗效评定依据 496
附录3 脑梗死的相关词汇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