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审计理论与方法 3
第一章 总论 3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3
第二节 审计的涵义 17
第三节 审计对象和要素 21
第四节 审计的职能、地位和作用 23
第二章 审计分类 30
第一节 审计的基本分类 30
第二节 审计的其他分类 34
第三章 审计组织 39
第一节 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 39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关 40
第三节 社会审计组织 46
第四节 内部审计机构 49
第五节 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关系 51
第四章 审计法律责任 53
第一节 我国经济与法律环境的变化 53
第二节 国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56
第三节 社会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58
第四节 防范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风险的对策 64
第五章 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质量控制标准 67
第一节 审计准则 67
第二节 质量控制标准 110
第三节 审计职业道德 116
第六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122
第一节 审计目标 122
第二节 审计程序 127
第七章 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 150
第一节 审计依据 150
第二节 审计证据 153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 163
第八章 审计取证方法 170
第一节 审计取证模式 170
第二节 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 176
第三节 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 179
第九章 内部控制及其评审 185
第一节 内部控制概述 185
第二节 内部控制要素 189
第三节 内部控制评审 194
第十章 审计抽样 206
第一节 审计抽样的基本概念 206
第二节 审计抽样样本的选取方法 213
第三节 统计抽样方法 221
第四节 判断抽样方法 231
第十一章 审计报告 234
第一节 审计报告概述 234
第二节 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 236
第三节 社会审计的审计报告 242
第十二章 审计管理 250
第一节 审计管理概述 250
第二节 审计计划管理 252
第三节 审计质量管理 257
第四节 审计风险管理 261
第五节 审计档案管理 265
第六节 审计管理的基础工作 268
第二部分 企业财务审计 273
第一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273
第一节 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274
第二节 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与审计目标 281
第三节 营业收入审计 285
第四节 应收款项审计 292
第五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299
第二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 309
第一节 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309
第二节 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与审计目标 315
第三节 应付账款审计 318
第四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323
第三章 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327
第一节 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327
第二节 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与审计目标 332
第三节 产品成本审计 336
第四节 存货审计 349
第四章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 361
第一节 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361
第二节 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与审计目标 365
第三节 库存现金审计 369
第四节 银行存款审计 372
第五节 外币业务审计 375
第六节 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377
第五章 工薪业务循环审计 380
第一节 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380
第二节 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与审计目标 385
第三节 应付工资与福利费审计 387
第六章 固定资产循环审计 394
第一节 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394
第二节 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与审计目标 399
第三节 固定资产审计 402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折旧审计 407
第五节 在建工程审计 409
第六节 固定资产租赁审计 411
第七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413
第七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415
第一节 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415
第二节 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与审计目标 421
第三节 资本投入审计 429
第四节 盈余公积审计 436
第五节 举债筹资审计 440
第六节 投资审计 452
第八章 财务报告审计 458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审计 458
第二节 损益表审计 465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审计 476
第四节 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书审计 482
第五节 合并会计报表审计 484
附录一: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494
附录二: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规定 574
附录三: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