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运河建设史 3
第一章 战国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运河 3
第一节 战国时期 3
第二节 秦汉时期 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7
第二章 隋唐宋时期的运河工程与航运 9
第一节 隋朝的运河建设 9
第二节 唐朝的运河与航运 13
第三节 两宋的运河工程与航运 17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的运河工程与航运 21
第一节 元朝的运河建设 21
第二节 明朝的运河工程与航运 24
第三节 清朝的运河工程与航运 27
第四章 近、现代的内河工程与航运 32
第一节 近代内河航运 32
第二节 现代内河航运建设 34
第二篇 中国东部运河建设 43
第五章 胥溪运河 43
第一节 胥溪运河的形成 43
第二节 运河的续建与航运的兴衰 48
第三节 兴建船闸,发展运河航运 52
第六章 江南运河 57
第一节 太湖平原的演变与江南运河的形成 57
第二节 历代对江南运河的维护和续建工程 67
第三节 近百年来的江南运河建设工程 76
第七章 江南运河通江运口与运道 80
第一节 运河通钱塘江运口与运道 80
第二节 运河通长江运口与运道 88
第八章 里运河 94
第一节 邗沟的开凿与里运河路线的形成 94
第二节 筑堤防浪,河湖分置 97
第三节 黄河内灌,运河深受其害 101
第四节 通航建筑物的建设与发展 103
第五节 近、现代船闸的建设 105
第九章 里运河通江入淮运口与运道 108
第一节 运河通江运口与运道 108
第二节 运河入淮穿黄运口与运道 114
第十章 肥水源地与江淮运河 121
第一节 古今研究沟通江淮的线路 121
第二节 肥水源地的考证 123
第三节 江淮运河通航史迹 126
第四节 关于“肥源变迁”与“出同归异”说 131
第五节 关于江淮运河的工程史迹 136
第六节 现代学者对重开江淮运河的研究 143
第十一章 北宋汴河运道的建设 148
第一节 汴口和汴道的疏浚与建设 149
第二节 汴河上的船坞与跨河桥梁 153
第三节 引洛济汴工程 156
第四节 以狭河木岸为主体的航道整治工程 161
第五节 开挖旁侧运河与现今的新汴河运道 164
第十二章 南四湖区域的运河 168
第一节 古代运河路线的变迁 168
第二节 近、现代对运河建设的规划研究 171
第三节 湖西堤内运河的建设工程 172
第四节 对下级湖运河路线进行过渡性调整 174
第五节 运河的续建扩建工程 177
第六节 港口的规划建设 181
第七节 通航建筑物的建设与发展 182
第八节 运河的单向通过能力 184
第十三章 胭脂运河 187
第一节 运河的开凿 187
第二节 运河上的天生桥 189
第三节 运河的续建与发展 190
第十四章 运河入黄运口与中运河的建设 193
第一节 茶城运口 194
第二节 徐、吕二洪险滩的治理 195
第三节 泇河入黄运口 197
第四节 中运河的开挖建设 199
第五节 中运河通航建筑物的建设与发展 202
第十五章 会通河 205
第一节 元朝初期的南北运输 205
第二节 济州河与会通河的开辟 207
第三节 明朝重开会通河 209
第四节 通航建筑物的建设 211
第五节 调水济运工程 214
第六节 黄河北徙后,会通河的复航工程 217
第七节 运河穿黄方案 219
第十六章 浙东运河 222
第一节 鉴湖的形成与运河的开凿 222
第二节 从宋到清运河均依埭堰通航 223
第三节 现代浙东运河的建设 225
第十七章 卫运河 227
第一节 元朝对卫运河的维护与管理 227
第二节 明朝开挖减河,引漳入卫 228
第三节 清朝航运与灌溉用水日益矛盾 229
第四节 现代的卫运河与航运 231
第十八章 通惠河 234
第一节 开金口河与坝河 234
第二节 通惠河的开凿建设 236
第三节 明朝时期的通惠河 240
第四节 清朝时期的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汇运口 242
第十九章 通航建筑物的创建与发展 244
第一节 埭堰壅水通航 244
第二节 古代船闸的建设 245
第三节 现代通航建筑物的建设 249
第三篇 运河与航道浅(险)滩整治规划设计第二十章 运河规划设计 257
第一节 运河在航道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57
第二节 运河选线与平面布置 259
第三节 运河的断面规划 263
第四节 运河的护坡与供水 270
第二十一章 山区河流碍航滩险整治水力计算 274
第一节 基本情况 274
第二节 急流滩滩口段水面落差计算式的建立 275
第三节 具体计算步骤 281
第四节 计算值与模型试验结果 284
第二十二章 平原冲积性河流航道浅滩整治线宽度 286
第一节 河流与整治工程 286
第二节 各家研究方法及成果 287
第三节 研究成果中有关问题的讨论 294
第四节 关于系数α与指数m的处理 297
第五节 关于系数η2、床沙粒径d和整治流量Q2 301
第六节 结束语 303
附录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