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新编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德良,姚惠龙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0535886
  • 页数:37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

三、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7

第二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8

一、哲学派别的产生、根源及在斗争中发展 9

二、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1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2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发展的学说 22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方法和现实意义 25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25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2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32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33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及其由来 33

二、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36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运动 39

一、运动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 39

二、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1

第三节 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 43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3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 45

第四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 48

一、何谓规律 48

二、认识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48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53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54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4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5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7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7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8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60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60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62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 66

第一节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7

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基本点 67

二、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 69

三、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无限发展的基本原理 70

四、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71

五、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3

第二节 对立和统一的相互联结 75

一、对立和统一 75

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6

第三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8

一、矛盾的同一性 78

二、矛盾的斗争性 80

三、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81

第四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5

一、矛盾的普遍性 85

二、矛盾的特殊性 87

三、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89

四、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91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95

第一节 事物的质、量、度 96

一、质和量 96

二、度 100

第二节 事物运动中的量变和质变 102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02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03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现实意义 107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1

第一节 事物运动中的肯定和否定 112

一、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112

二、肯定和否定的相互关系 113

三、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 115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18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18

二、事物发展的向上性(前进性)和曲折性 122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同黑格尔的“三段论”的本质区别 123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5

一、正确识别和对待新生事物 126

二、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128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32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133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特点 133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35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 140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客观性 140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43

第三节 本质和现象及其辩证关系 148

一、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148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49

第四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152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52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55

第五节 内容和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158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58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60

第八章 实践和认识 16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64

一、反映论 164

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65

三、反映和信息 166

第二节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169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69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72

三、在实践推动下认识成果的发展 173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175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75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178

三、实践和认识过程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80

第四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 181

一、归纳和演绎 182

二、分析和综合 183

三、从抽象到具体 184

四、历史的和逻辑的 196

第九章 真理 190

第一节 真理的客观性和具体性 191

一、真理的客观性 191

二、真理的具体性 194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195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95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97

三、反对分割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形而上学 200

第三节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202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205

三、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06

第四节 真理在不断克服谬误中发展 208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208

二、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210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14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15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215

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岐 216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1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17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0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25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25

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226

第十一章 社会基本矛盾 230

第一节 社会系统中的三大层次与两对矛盾 230

一、社会系统中的三大层次 230

二、社会系统中的两对矛盾 231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32

一、生产力的含义 232

二、生产关系的含义 238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 240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44

第三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45

一、经济基础的含义 245

二、上层建筑的含义 246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247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49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50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自觉建立 250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251

第十二章 阶级、国家与社会革命 258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59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59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62

三、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和特点 264

第二节 国家 267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67

二、国家的职能、内容和形式 269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72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72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条件和形式 274

第十三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79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79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绝对依赖性 279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 281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284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84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286

三、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 287

第三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288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88

二、道德 289

三、科学 290

四、艺术 291

五、宗教 292

第四节 运用社会意识原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93

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93

二、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94

第十四章 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29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98

一、对待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298

二、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 302

第二节 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7

一、具体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7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310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313

一、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313

二、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 316

第四节 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 317

一、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是人类解放的实现 317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 320

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 32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325

一、社会进步与人生哲学 325

二、社会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 327

三、对几种旧人生哲学的评析 32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论人的本质 331

一、人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 331

二、人生的自由和人生的尊严 335

三、人生的幸福和人生的道德 338

第三节 为社会主义事业奋进不息 341

一、新时期的人生,新型文明的开拓者 341

二、人际关系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342

三、奋斗不息,做生活的强者 344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述 348

第一节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形成的社会条件和基本特征 348

一、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形成的社会条件 348

二、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基本特征 350

第二节 英、美科学哲学思潮 352

一、逻辑实证主义 352

二、批判理性主义 354

三、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 358

第三节 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359

一、唯意志论 359

二、弗洛伊德主义 361

三、存在主义 363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365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古典形态时期 366

二、法兰克福学派时期 367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形态时期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