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并致谢 1
第一章 引言 1
不易确定的对象 3
世界范围与偏僻地区:地缘政治和国家经济 5
文化、结构和实践 9
文化生产工作 16
现代性和作为文化生产的民族主义 21
民族志概况 25
各章节概要 28
第一篇 民族/话语表象 31
第二章 起源与族名:竞争史,生产性的民族学 32
起源与称呼:苗族历史编纂学中的不同声音 33
“苗”一词的来历 34
与其他族群的关系 38
地理起源 42
历史背景下的苗族 45
民族学概要 47
简述苗族概况 49
有关文化譬喻的争论 52
塑造民族本质:何谓重要标记? 59
民族的形成与苗族的确定 62
第三章 民族之建立:国家,识别,分类工作 64
不同民族地域的臣民的形成 68
资源和资本:在国家经济规划中的大西南、贵州和苗族 71
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与民族形象 76
加入民族事业 85
从民族识别到身份认定 89
第四章 内部的东方主义:性别和中国的他者的大众化 94
内部的东方主义 96
民族主义的他者 101
两类民族主义特点,多样化的他者 103
捕捉西江风情 111
解读内部冲突:妇女和外来者 115
体验浪漫 120
传统和现代性中的妇女形象 122
内部话语 124
第五章 重建主流话语 127
有国家名分的自由职业者 129
国家、社会、追求自治 133
让世界消费的国家形象 138
改革时代的国家货币 141
西方的审美观:与国际惯例讨价还价 142
对性话语的挑战 145
商品化和国际旅游规则 146
苗族男性 149
收获季节的现代化话语 151
大众的共识,统一的话语 153
第二篇 身份与文化斗争 157
第六章 商业性表演:走向市场化 158
毛泽东时代的罗秀英 159
宣传和群众艺术 165
表演的真实性:凯里实例 172
现代的原始:金瓯的创作 174
后代的繁荣 175
观光节日:龙船节 179
结论:阿略的没落 183
第七章 文字、服饰艺术和国家:呼唤文化回归 187
搜集经典 188
艺术,怀旧,遗产 190
性别和多样文化的融合 191
恢复礼仪 195
西江的仪式节历 195
国家的支配 197
招龙仪式 200
洋排村的招龙仪式 201
规则,控制,保护 204
第八章 摆脱从属地位:变化的他者 206
吸纳传统的苗学研究 207
摆脱从属地位 208
露天表演和乡下亲戚——多元视角 212
在婚姻策略中建构差异 215
观察吃新节 218
新型对歌 225
动员起来的现代性 226
第九章 民族现代性的表演 228
婚礼的活动 228
表演性的理论及实际表演 232
礼物占据的位置 236
年轻人的表演 239
迎合学术的四月八节日 242
舞蹈中的怀旧情结 242
一首先锋之歌 244
表演未来,令现在复杂化 246
第十章 结论 248
民族/失落/斗争 249
女性的关键位置 252
国家现代化 255
附录:关于本书的重要书评 257
评路易莎的《少数民族准则》 257
参考文献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