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比例尺1:250000 仓来拉幅 I46C004003》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根厚,张维杰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562528876
  • 页数:19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工作任务 1

第二节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

第三节 地质矿产调查历史 3

第四节 工作概况及工作量完成情况 5

一、工作概况 5

二、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7

第五节 地形图和卫片质量评价 8

一、地形图 8

二、卫星影像 8

第六节 项目质量管理与监控 8

第二章 地层 9

第一节 构造-地层区划与岩石地层系列的建立 9

第二节 前石炭纪地层——吉塘岩群 11

一、恩达岩组(AnCe) 11

二、酉西岩组(AnCy) 12

三、恩达岩组与酉西岩组接触关系及吉塘岩群的时代讨论 13

四、区域对比 14

第三节 上古生界 14

一、下石炭统杂多群 14

二、中二叠统开心岭群 17

第四节 中生界 22

一、上三叠统 22

二、侏罗系 30

三、白垩系 44

第五节 新生界 47

一、古近系 47

二、新近系 53

三、第四系 56

第三章 岩浆岩 60

第一节 侵入岩 60

一、地质特征 60

二、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61

第二节 火山岩 68

一、诺日巴尕日保组火山岩 68

二、那底岗日组火山岩 72

三、旦荣组火山岩 76

四、查保马组火山岩 85

第四章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91

第一节 恩达岩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91

一、岩石组合 91

二、岩石学特征 92

三、岩石化学特征及原岩恢复 94

第二节 酉西岩组动力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96

一、岩石组合 96

二、岩石学特征 96

三、岩石化学特征及原岩恢复 97

四、地球化学特征 99

五、变质作用特征 99

第三节 石炭-二叠纪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106

一、主要变质岩类型 106

二、变质矿物组合 106

第四节 三叠-侏罗纪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107

一、岩石类型及特征 107

二、矿物组合及变质作用 107

第五节 接触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107

一、变质岩石类型及特征 107

二、主要变质矿物及特征 108

三、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108

第六节 动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08

一、脆性动力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108

二、韧性动力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109

第七节 变质作用期次 110

一、海西期变质作用 110

二、印支期变质作用 110

三、燕山期变质作用 110

第五章 地质构造 112

第一节 测区大地构造位置 112

第二节 构造单元划分及边界特征 112

一、构造单元划分 112

二、构造单元及边界断裂基本特点 113

第三节 构造变形特征 116

一、构造层划分 116

二、褶皱构造 118

三、断裂构造 131

第四节 构造变形序列 151

第六章 经济地质 153

第一节 矿产资源 153

一、金属矿产 153

二、非金属矿产 155

三、温泉 155

四、成矿地质背景分析 155

第二节 旅游资源 157

一、旅游资源 157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建议 158

第三节 其他自然资源概况 160

一、水资源 160

二、土地与湿地资源 163

三、生物资源 164

第七章 新构造运动 168

第一节 新构造期的构造格架 168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168

一、唐古拉山脊以南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 168

二、唐古拉山脊以北新构造运动遗迹 172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特点 174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及冰期划分 174

一、高原“大湖期”(N2 2—Qp1 1) 174

二、唐古拉冰期(Qp1 2-2) 174

三、中更新世间冰期(Qp2 2-3) 174

四、中更新世晚期冰期(Qp3 2) 174

五、晚更新世(Qp1 3-2)间冰期 174

六、末次冰期(Qp2 3-3) 175

七、全新世间冰期(冰后期Qh) 175

第八章 地质发展简史 176

第一节 前石炭纪基底形成阶段 176

第二节 石炭纪-晚白垩世盖层发展阶段 176

一、早石炭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 176

二、中二叠世伸展裂陷阶段 176

三、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构造发展阶段 177

四、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盆地演化阶段 177

五、晚白垩世山前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177

六、新生代陆内汇聚-高原隆升阶段 177

第九章 结束语 178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及进展 178

二、遗存的一些问题 178

参考文献 179

图版说明及图版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