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山小记(十二) 3
秦以前之寡妇 3
商、亳在西方 4
驺虞为官名,驺吾为兽名 5
《诗古微》之宋学渊源 8
《佚礼扶微》之宋学渊源 8
禹堙洪水 9
前人推测《山海经》作者 10
西王母传说由条枝传来 10
兵、刑之官皆曰尉 11
《易林》改四岳为五岳 11
《易林》中之太乙 11
“作壹” 12
“大郡曰守,小郡曰尉”之非 12
“杨越”不可解为扬州之越 13
秦、汉间之分州观念 13
自号武王、武帝 14
秦移民 14
南越与长沙接境 14
赵佗开拓疆域 15
赵佗子亦为王,《史记》文阙 15
“苍梧秦王” 16
南越与中原同俗 16
虏卖为僮仆 16
“庄”与“严” 16
“驺”与“骆” 17
欧阳氏谱系 17
越人名摇之多;越民徙江西及江苏南、北 18
巴、蜀商人略卖僰人为奴 18
司空主刑徒 18
赵姓改周阳 19
外戚可称“宗家” 19
“申屠”、“胜屠”、“信都”俱为“司徒”之? 19
“无害” 20
张汤始以《春秋》断狱 20
《大宛传》言“金城”疑窜入 21
齐或有七十二县 21
《龟策传》正文,褚少孙未见 21
《龟策传》之趁笔 21
夏、殷卜己弃龟之误 22
右与左 22
庐江郡贡龟 22
“取龟置室西北隅,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 23
昆仑“玉椟只雉”故事 23
“纣杀周太子历” 23
射天者有武乙、纣、宋王偃三人 23
“圣”但就智言 24
《补龟策传》所录卦体本有图 24
以《货殖传》校《禹贡》、可定《禹贡》时代 24
《史记》确定句践为五霸之一 25
陶朱公冢 25
夏代中心在颍川、南阳 25
汉代已有棉布 26
边郡疆界不能定 26
卫宏言司马氏为史佚之后,谬 26
大梁与少梁 27
传剑论 27
谈、迁父子为太史令,卫宏、虞喜语谬 27
卫宏、虞喜之所以误 28
史迁时恐已有《纬书》 28
《律书》必是兵书 29
属国 29
翰海;霍去病封禅 30
卫宏说阬儒事不可信 30
汉武时人民起义之多 30
月氏以夫人为王 31
“滇越”是缅甸或暹罗 31
狼乳昆莫 32
河西地空十八年乃置郡 32
张骞及其副使所至国 33
盐泽为河源说不知始于张骞抑《山海经》 33
汉以下说河源均同张骞,惟黄宗羲为异 34
徐松否定重源出积石 35
农、虞、工、商为四民;《逸周书》多注意生产语 36
西夏即大夏,为汤灭夏后所建之国 36
计然、白圭之农业经验及其迷信 37
史迁缺作列传人物 37
鬼方与九州 38
中山尧迹 38
平阳、鄄城尧迹 39
齐州闾之会社交公开 40
褚少孙见到《日者传》 40
从岁三田与四田上见今、古文家之阶级性 40
汉文帝“三宥然后制刑” 41
汉武帝亦行三宥制 42
汉人以妾为继妻 42
《史记正义》阙文 42
吴干之剑 42
古代城周与人数 43
发恶少年从军 43
《韩诗外传》明言三年丧为儒者所制 43
藏宝之台 44
《韩诗外传》非完书;毛晋刻《韩诗外传》改韩从毛之非 44
拔河 45
眩人与觳抵 45
仑头与轮台 46
男子傅脂粉 46
西河大鼓 46
高碑店 47
老调与丝弦戏 47
琴调 47
安国药王庙 47
广东珍珠 48
汤山小记(十三) 49
《世本》以垂为黄帝时人 49
姚鼐《郡县考》 49
朱大韶《实事求是之斋经义》 51
朱大韶《左氏短丧说》 53
龙、凤图案 58
男子饰妇人 59
《古诗十九首》之时代 59
《古诗十九首》中之枚乘诗 60
《文选》与《玉台新咏》中之《古诗》首数与类别 61
高山族歌首句有音无义 62
汉《铙歌》时代及其写定本 63
骑吹曲与鼓吹曲 67
《苦寒行》由徒歌转乐歌 68
《白头吟》非卓文君作 68
《五噫歌》与《董逃歌》之和声 69
《双白鹄》由乐歌转为五言古诗 69
和声与送声 70
《折杨柳歌》之和声 70
《胡笳十八拍》非蔡文姬作 71
《驱车上东门行》即《古诗十九首》之一 71
《西门行》由乐府转入《古诗十九首》,改长短句为五言诗 71
《步出夏门行》为《陇西行》之艳辞 72
《妇病行》之乱辞有八十字 73
《陌上桑》之艳、趋辞皆不传,可证“《关雎》之乱” 73
平调曲“未歌之前有八部弦,四器俱作”,可证“师挚之始”;《长安有狭斜行》为《平调曲》之艳 74
杜甫《兵车行》取《企喻歌辞》 74
《钜鹿公主歌辞》为葬音 74
《紫骝马歌辞》一问一答 75
《折杨柳枝歌》为《木兰辞》所本 75
“东光乎,仓梧何不乎”为起乐发声之辞,无意义 75
艳、趋、乱 76
《鸡鸣》与《相逢行》为一歌之分化 76
《相逢行》之作蓋合《鸡鸣》与《长安有狭斜行》为一篇 77
《白头吟》乐歌繁于徒歌 77
《子夜歌》肇于晋而盛于宋 79
《上声歌》为《子夜曲》之改调 79
南北朝时缠足有《双行缠》为证 79
艳与趋有歌无舞,与正曲异 79
《西曲歌》与《吴歌》 80
五、七言诗定型甚迟 80
汤山小记(十四) 82
“我的孩子”与“孺子”、“小子” 82
秦地木材 83
“郡”字义 83
引漳溉邺,西门豹乎?史起乎? 84
君臣共命 85
吐蕃事?羝为大神即羌人以羊为图腾之遗 85
新疆之赤水、黑水 85
“番”与“蒲” 86
太姒为文王继妃 86
“狄之广莫,于晋为都” 86
“神蛇近暴” 86
西施未必为越女,“令随鸱夷以终”为随伍员 87
“察迩来远”与“天下、国、家” 87
吴、越相攻为晋、楚势力之盈缩 88
李笠《史记订补》 88
吴房 89
“黄支、大夏、东鞮、北女” 89
东女国 89
诸侯祀先王 90
唐穆宗自号大唐文武孝德皇帝 90
西藏《法典》 91
《西藏图考》记藏中刑法 95
方与泭为一物 96
姚墟在城阳 96
西汉以昆仑故事为宗教 96
三年之丧无贵贱 97
《周书·月令》与《礼记·月令》异 97
《新唐书》中之吐火罗国 98
艁舟谓之浮梁 99
包拯性峭直而又忠恕 99
? 99
洛水经两熊耳 100
司州,郦道元误说 100
洛水流域之华山庙 100
益与百虫将军 101
陆浑县中之昆仑西王母 101
三涂有山名与道名两说 102
虢略池 102
禅渚之鲧迹 102
魏人水文记录,晋人斩岸开石 103
人鱼 103
渑池亦称彭池 104
“谷、洛斗” 104
郏鄏与鼎门、鼎中 104
曹爽窟室 105
飞廉神禽与鸟夷 105
《折杨歌》 106
弱水、弱落水、饶乐水、如洛环水为一水;蒙古三音诺颜部亦有弱水 106
东明神话与《大雅·生民》 107
夫馀、三韩以腊日为春节 108
夫馀、豆莫娄杀妒妇 108
燕国在朝鲜之拓地 108
特异之人种 109
序曲与艳 110
少数民族之风俗与汉族古代 110
夫妻离合故事之类型 111
梅花大鼓 112
徽州人经商 113
弋阳腔、青阳腔、宜黄戏、徽戏 113
淮剧《女审》,秦香莲亲杀陈世美 116
汤山小记(十五) 117
地名以小名加于大名之上,如费滑、殷商 117
东山皋落氏 118
《水经注》中保存汉代《左传》文字——沙鹿崩 118
狐为近晋大国 119
《水经注》坐实灭项为楚事 119
《水经注》引文十二年《左传》与今本不同 119
命大夫为郡守初型 120
齐有妇人封邑之制 120
齐地之华 120
宋有吕邑、吕梁 121
郦道元、全祖望驳鼎沦泗水之说 122
湨梁为春秋时最大之隄 123
齐引济水为防门 123
晋之固宫与鲁之大庭氏之库 124
棠公为齐县公 124
晋隘道孟门似即白陉 124
东阳、南阳为晋郡先声 125
“邑六十”与“鄙六十” 126
郑之华城 126
“冀之北土”语出战国 126
晋县大夫与周邑大夫 127
潍水至今称淮河 127
下阴与南顿 128
戎地化为周邑 128
无终国先在云中、代郡之境,后迁右北平 128
尧传说中之都城(平阳、晋阳、济阴、中山) 129
雒阳有殷王冢 130
阴戎居地 130
周公在雒阳开阳渠 131
胥靡、丹徒、由卷诸地名皆由奴隶来 131
吴泽 131
县与郡 132
古代多隙地、闲田,国与国不必相接 132
卫封三土 133
并国所在 133
居巢之“居”为前置音 134
殷契居渭南 134
水中有膏 134
“蒲阪”二释 135
坞为突然隆起之原 135
“黄”、“皇”字相乱 135
巡守年数有八年、十二年、五年三说 136
黄河上游之桥 136
西域之铁、石炭与兵器 137
“县”义三说 138
临洮与大夏县之禹传说 138
《水经注》说西王母遗迹即在湟水上游 138
大宛马传说之夸大 139
“金城”二释 139
《十三州记》释“郡”义;《水经注》分析郡名 140
晋、齐、楚、越之舜迹 141
龙门、砥柱之禹迹;船司空之巨灵迹 141
黄帝鼎湖与周天子祠 142
桃林之曲沃 143
軨桥 143
古冶子杀鼋砥柱之传说 143
藏冰 144
钩陈宿兼主兵、刑 144
邬泽又名九泽 145
晋国大桥 145
汾水流域之华 145
宗教宣传中之改造历史 146
靡莫为缅族前身 148
酸枣韩王台有望气、听讼两用 148
子路修水利 149
韦城之驰道、长垣 149
鲁国之微(郿) 149
谷城、谷阳两地之项羽冢 150
九州与九丘 150
吴国引水灭徐 150
徐偃王故事;徐国迁徙之迹 150
濮阳之大冢 151
姚姓 152
河北省南部之濊邑、濊水 152
曹操引漳攻邺 152
石墨、石炭 153
殷代大桥 153
《禹贡》“降水”之争论 154
郦道元误以邬县为卫鞅封地 155
罗汉中之华王尊者 156
“于夺”即“且于之隧” 156
“夫人”与“夫子” 156
《周易·卦爻辞》之编成年代 157
《水浒》为元末明初人作 157
齐太公故事 158
雀鼠谷之鲁般桥 158
由《水经注》校出《史记·秦本纪》之误文与误注 158
“孽子”当为“蘖子” 159
贡禹言古·代宫女、秣马之制 160
九州说由虚数成具体 160
汉吕母故事 160
废城称为山,废堤称为冈 161
秦墓与周墓 161
“”字由来 162
有声无词之乐调 162
汤山小记(十六) 163
全祖望《水经序目》 163
以远方之物歆动君主,为领土扩张野心之主因;祥瑞说为抑止野心之方术 165
段玉裁论《山海经》之“錞” 167
《说苑》记左史倚相之时代错误 168
“北发”之误 168
北发即真番与满潘汗 169
山、水纠纷与水土保持;周人治水、治山兼而行之 170
肃慎国境;幽州之地在燕开五郡以前己存在 172
“肃慎、燕、亳”之亳疑即蒲姑,为奄君所迁,非齐地 173
西汉《太誓》中有《大武》之舞 174
西汉《太誓》之“乌”与“鵰” 174
战国魏称晋或魏晋 174
壍 175
丹、犂与蜀有无关系? 175
秦王得地,迁出其人,而以秦人迁入 176
朱熹论“开阡陌”为“决裂阡陌” 176
秦伐赵之道 180
“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之读法 180
《秦本纪》中之《秦记》 181
决桥取河雍 181
东周君朝秦 181
带剑之风,前五世纪末始普及 182
徐绍棨《广雅丛书序》 182
《诗三百篇》中之趁韵与三节儛,后世不瞭此义之曲解 184
山东琴书 186
越族即仡佬 187
安阳文峰塔与文庙无关 187
智化寺京音乐 187
武威出土《仪礼》竹简 188
书社 188
《文昭关》与《武昭关》 189
方舟,今陕、豫间尚有 189
曹操于渭筑浮桥 190
六律与五声之关系 190
听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之演奏 191
汤山小记(十七) 193
秦史好用“初”字 193
“凡邦之大烖,歌哭而请”,见雩祭中之巫术 194
“入破”即“乱” 195
“些”与“思”同,皆为句尾声 196
以苏轼《卜算子》傅时事 196
瞽、瞍、矇之别 197
北向户 197
现代《史记》工作;泷川资言简史 198
《史记》本子之存于日本者 199
古编年史三种 203
带剑 204
史言不信 204
古书之序 204
传书不实;巫言为诬 205
郡国图 206
疑古思想由于封建势力之下降而产生 206
封建社会中之妇女 207
封建社会中之长子与馀子 208
邺为大名,包清漳、浊漳两流域 208
卫自濮阳迁野王 209
楚都皆有郢名 209
《史记》于楚、汉事不必全录《楚汉春秋》;《史记》在李善、张守节后尚有窜入之文 211
《项羽本纪》之谷水,为睢水抑为睢水支流? 212
朝宿邑与汤沐邑 213
李址麟《古朝鲜研究提纲》 214
《管子》书以燧人为命世首王;战国时以珠、玉为上币 216
《管子》书中之发与朝鲜 217
《管子》书中之四夷名产 218
发国在今吉林境内;辉发国疑即因发得名 218
《山海经》与《史记》中之朝鲜;“列水”疑即今辽水,“辽水”疑即今大凌河 219
后汉辽东属国之县多在今辽水之西 221
倭城在今土默特右翼旗 221
贾谊对于封国之矛盾思想 221
贾谊言取与守不同术 222
秦臣言“古者天子七庙”,为汉儒说所本 222
《过秦论》三篇之次第;《史记》录《过秦论》之复沓 223
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与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之关系 224
夷、蛮、戎、狄与东、南、西、北 225
陈寳神传说由男性化为女性;陕西陈宝神与河南衡山神相结合 226
中霤由复穴来 228
杀马祭神 229
甜水与苦水 230
“合”字可误为“古”,又可误为“今” 230
《史记》文字不检点 231
汉初分封,明认妇女地位 231
京官之奢侈与其举债 232
以杞梁妻之哭为歌 233
汤山小记(十八) 234
殷人以生日名 234
《易纬》中古史年代 235
江陵为蚠冒、熊通所启之濮 235
崤山即华山;湘山所以得预名山 236
汉武帝玉食 237
以大树为社神 237
三节舞与诗篇之三章 238
乱辞 240
“三叠”为三首,非唱三遍 240
合肥将军岭为分水岭,两肥所以合由于古代开运河 241
五色土 242
高句丽为朝鲜王右渠地 243
辽东半岛之营丘城 243
龙鲜水与潮河 244
孤竹与令支 244
“辽”、“黎”、“凌”、“狼”均为同纽通假;辽水为梁水之变文 244
卢龙山开道之难;《禹贡》之“随山刊木”与“导山” 245
晋北各族之移居东北(燕、貊、肥、无终) 245
地以山氏与水氏 246
燕、齐交通之便(沓、新沓、东沓) 246
辽河为古句骊河 247
辽隧与干隧 247
句骊为貊族 247
真番在朝鲜南,非番汗 248
汉人称朝鲜、高丽为“胡” 248
乐浪郡遂成为秦长城所起;遂成亦有碣石 249
带方与镂方;乐浪郡部分在辽东境 249
丰城与北丰 249
前汉与后汉玄菟郡之异 250
“无虑”与“扶黎”、“交黎”与“天辽”之讹变 250
九夷有三说 252
海中人鱼与《山海经》中之人鱼 253
“九夷”与“君子”之三说 255
《四库》本张咏《乖崖集》灭去《小英歌》而归罪于《青箱杂记》 256
《刘申叔遗书》卷帐之富 257
元代衣冠与宋不同 258
白糖始嘉靖;糖霜是冰糖 258
革、六、尢三氏 259
明代科场关节为普通事 259
歙商迁苏、杭 260
季汝梅遗著 261
《论语集注诸儒名字考》 263
秦始皇四至,辽东在北,朝鲜在东 266
彭吴穿濊、朝鲜,置沧海郡,《史记》误字,《后汉书》说不可通 266
号与谥 267
汉代人以居官为姓号 267
汉武帝以天下财富供征伐与封禅 268
《史记》不为西羌立传 268
《史记》不为李克立传 269
越至齐海上交通之便 269
留存《事始》中所载《世本·作篇》 269
前奏曲与序曲之别 270
汤山小记(十九) 272
楚亡于秦六郡 272
宦为赁佣,以三年为期 273
赵宣子“董逋逃” 274
天子建诸侯之观念,在秦、汉间绝难打破 274
秦、汉间所谓“王天下”还是封诸侯 276
赁佣与奴隶 277
《史记》中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乱用 277
馀子中能出才士 278
《墨子》中无《尧典》、《皋陶谟》、《禹贡》 278
亡国后男女苦役 279
东胡强弱异说 280
《蹵鞠书》 280
听、圣同为“?”字 281
春秋笔法 282
镇江《禹迹图》石刻 282
卿大夫亦可称“国人” 282
《国语》记事后之批评 283
《前、后汉书》记王昭君事之不同 283
碣石为渤海中所常见 284
朝鲜为东胡中之一国 284
朝鲜侯自称为王,欲尊周室 285
为鸟兽孕乳别四节 285
九夷 285
东明故事与后稷、穆王、宋高宗相类 286
夫馀、马韩人用珠 287
夫馀、高句骊、濊、马韩人祭天之期 287
东北之弱水与黑水 287
夫馀以六畜名官足证少皞以鸟名官 288
夫馀与高句骊之婚俗 288
挹娄人为海盗 289
女国、朱儒国、裸国、黑齿国之传说足证《山海经》 289
夷洲、澶洲与东鳀人 289
秦民四散逃难 290
乌桓与鲜卑之髡头 291
司马迁创造史学优良传统 291
吕思勉论整理笔记及史学论文 292
黄永年论《国语》版本及目录学 294
瀚海与北海 296
欧洲人之寻求东方,中国之冷藏法 296
洪水之事实与传说 297
怪石似玉 303
独立遯世 303
元王国端作《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304
朝鲜湿水即湿馀水,洌水即武列水,汕水即龙鲜水 304
丁若镛《朝鲜考》 306
秦开所破之东胡即朝鲜 307
“不”与“发” 307
燕与朝鲜洌水 308
日月有新故 308
山海关姜女庙 308
“天下第一关”额 309
酿酒与烧酒 310
满族 310
赶尸 310
美洲梅姓华侨 311
汤山小记(二○) 313
会正与听政 313
刑与德 313
晋自绛迁新田 314
司马迁在庐山所见之九江 315
庐山禹王崖 315
《镜花缘》将禹迹推至海外 316
晋悼公亲与诸侯大夫定贡赋之数 317
晋、楚对中原小国之要求 317
师旷听南、北风以定胜负 318
鄙六十与邑六十 318
杀其人,潴其宫 319
弹词前有开篇,后有小调 319
人名录音不同 320
十时与十位 320
以事纪年月 321
商与贾一义 321
白居易想像之禹 321
乾唱、乐器伴唱、帮腔 322
孩儿们 322
以金属为赋 322
以人贡 323
“国人” 323
春秋时人分三级 323
以铁名地 324
《御书》与《礼书》 324
春秋为用人葬与用俑葬之交替期 324
满洲妻殉夫葬之俗 325
白居易论兴诗与描写诗 325
唐代苏州之盛 326
乐、舞皆先缓、中舒、后急 326
“洪都新府” 327
馀干、馀杭、馀姚 327
武陵与武林,南昌于汉代为与闽越交通孔道 327
采茶剧《赵氏孤儿》 328
《小五义》中之君山 329
卬、姎即俺 329
伊阙与双阙 330
鲁阙里 331
以兽决狱 331
柬埔寨吴哥窟赖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而发得 332
郭璞七字繇辞 333
奴隶称“民人” 334
统一之要求、口号与实现 334
“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 334
汉人误说唐叔虞封地 335
夔、龙 335
起兴之与下文相关者 336
起兴之与下文不相关者 336
献俘操其右袂 337
“效”为献义 337
“相”为舂米时歌 337
卜与筮 337
立乘 338
书赗于方 338
坛与墠 338
六大在五官上 338
卜、祝之由尊而贱 341
夏祝、商祝、周祝 342
战国时已无三世延续之领主 343
鲁昭公在史家与礼家笔下之不同性格 344
“圣”与“知”通用 345
牛运震论《诗》超出家派 346
李光地《诗所》遭清儒排斥 348
牛运震同意程大昌《诗》分《南》、《豳》于十二国外说 349
《吴越春秋》中之吴、齐水战即《管子》中之越、齐水战 349
荆人澭水之败 351
汉人繇役之苦 351
江西“老表” 351
汤山小记(二一) 354
商品流通与地理知识 354
牛运震以历代文学作品比较《诗经》 354
《大招》与《邹子乐》“灏”字排列之异 358
《周官》随事扩大 359
《史记索隐》与《正义》之关系 359
司马贞与张守节 361
唐弘文、崇文两馆之《史记》学 362
古人著述用前人说而没其名 364
《列女传》演《诗》文为实事 365
兄没妻嫂 365
息夫人故事 365
以妇侍客宿 366
《管子》非杨、墨 367
圣、智 367
舜四士 367
司命 368
黄帝、唐、虞为“三帝” 368
皇、帝、王、霸 368
春蒐秋狝 369
游士为间谍 369
以水利工程服邻国 369
受命之符与孔子自叹 370
赞水 370
媒氏 371
铁官计画生产 371
五官技与《诗》、《易》、《春秋》 371
阳山与阴山 372
长城南至海上 373
燕长城与燕鄣塞 373
秦长城东端三说 374
“不”、“发”皆朝鲜语都邑 375
汉置四郡后之“辽水”即列水 376
浿水数说,汉与朝鲜国境线之浿水即白狼水 376
通古斯语系中之“河” 378
沛水与浿水 378
王险城与险渎 379
昌黎与夫黎 380
箕子与朝鲜 381
濊与貊 384
兴国以胜国之祖为己祖 384
各民族之始祖皆无父 384
朝阳西南之倭城 385
桓因与檀君 385
徐渭《井田解》 386
帮腔 386
《诗经》中之独唱与合唱 388
叔于田与共叔段无关 389
神话 389
岛夷与卵生神话 390
檀君神话非濊族居河北时所有 391
竹笛 391
辣非味 392
甘、新文物之外流 392
汤山小记(二二) 393
檀君与朱蒙 393
鸟夷 395
龙、凤图案画 397
以意实定《三百篇》作者之非 397
纪子称侯 398
夷、夏婚俗 399
圣与声 399
壶与瓠 399
《鹖冠子》中之地方组织与其政治 400
边县组织 401
有计画之殖民 402
魏惠王朝周王 403
薛立先王宗庙 403
孟尝君对恋爱事件 404
十二次与十二宫 404
贱老与烝报 405
鸟鼠同穴 406
十里一亭 406
“有齐季女”,“有逢伯陵” 407
徐渭论笺《诗》及起兴 408
烝、报之礼 409
《伪孔传》释“华夏” 410
殷语与周语 410
呼伦贝尔盟之少数民族 411
牛马多畜牝 412
呼伦贝尔盟之历史、地理 412
《辞海》经学史部门之校正 413
冬季狩猎 414
农耕以牧场为基础 414
蒙古包 415
游牧与定居相结合 415
殷人自西徂东 416
海拉尔曲艺 416
乱弹 418
曲中虚声与实字;阳关三叠 419
《水浒传》地理错误 423
《花田错》与《水浒传》 424
全本戏与折子戏 425
戏剧中狄青性质之分歧 426
《宇宙锋》剧本事 428
嫁与木头人 430
暖孝、暖丧与虞殡 430
《柳毅传》地点之眩乱 431
柘 431
白皮松与栝 431
棉织品之始与黄道婆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