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讲义 3
内经讲义第一期 3
上古天真论 3
内经讲义第二期 17
四气调神大论 17
生气通天论 26
内经讲义第三期 39
金匮真言论 48
内经讲义第四期 56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62
内经讲义第五期 79
内经讲义第六期 93
阴阳离合论第六 93
阴阳别论第七 98
《内经》讲义第七期 113
灵兰秘典论第八 123
《内经》讲义第八期 128
六节藏象论第九 128
读内经记 151
许序 151
自序 153
读内经记 166
一、上古天真论 166
人将失之邪 166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166
醉以入房 167
以耗散其真 168
二、四气调神大论 168
若有私意 168
故身无奇病 169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逆冬气则少阴不藏 169
肺气焦满 170
肾气独沉 170
三、生气通天论 171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171
因于暑汗 171
阳气者烦劳则张 172
溃溃乎若坏都 172
足生大丁 172
俞气化薄 173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173
春必温病 174
四、金匮真言论 174
俞在腰股 174
五、阴阳应象大论 175
在变动为忧 175
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 176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177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177
地有五里 178
五、阴阳离合论 179
则出地者 179
亦数之可数 179
六、阴阳别论 180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 180
一阴俱搏十日死 180
七、灵兰秘典论 180
消者瞿瞿 181
八、六节藏象论 181
神之变也 181
阳中之少阳 181
九、五藏生成篇 182
凝于脉者为泣 182
十、异法方宜论 182
其民陵居而多风 182
阳之所盛处也 183
十一、移精变气论 183
外无伸官之形 183
十二、汤液醪醴论 183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184
去菀陈莝 184
十三、玉版论要篇 185
命曰合玉机 185
容色见上下左右 185
十四、诊要经终论 186
中心者环死 186
十五、脉要精微论 186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186
易入肌皮肤肠胃之外也 187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推而下之,下而不上 187
十六、玉机真藏论 188
冬脉如营 188
气舍于其所生 188
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 189
其形肉不脱 189
十七、八正神明论 190
故日月生而泻 190
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夏、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 190
慧然在前 191
十八、离合真邪论 191
不可挂以发者 191
十九、通评虚实论 192
脉气上虚尺虚 192
脉虚者不象阴也 193
二十、太阴阳明篇 193
身热不时卧 193
二十一、刺热篇 194
肝热病者脾热病者 194
二十二、逆调论 194
逢风寒如灸如火者 194
二十三、欬论 194
欬而遗失 194
二十四、风论 195
或为风也 195
然致有风气也 195
诊在口上 196
诊在肌上 196
二十五、痿论 196
枢折挈 197
二十六、脉解篇 197
正月太阳寅 197
二十七、调经论 197
而此成形 197
志意通 197
神不足则悲 198
大气乃屈 198
二十八、缪刺论 198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 198
二十九、气交变大论 199
其主苍早 199
湿性燥 200
三十、五常政大论 200
其病摇动注怒 200
火行子槁 200
介虫不成 201
三十一、六元正纪大论 202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202
三十二、至真要大论 202
欬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202
三十三、示从容论 203
皆失八风菀熟 203
三十四、徵四失论 203
妄作杂术 203
读内经记 204
一、上古天真论 204
成而登天 204
不时御神 204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 205
恬惔虚无 206
其民故曰朴 206
太冲脉盛 207
发始堕 207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 208
真人 209
至人 209
举不欲观于俗 210
二、四气调神大论 210
使气亟夺 210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210
名木 212
肺气焦满 212
愚者佩之 213
三、生气通天论篇 214
传精神 214
因于湿首如裹 215
因于气为肿 215
四维相代 216
汗出偏沮 216
乃生大偻 217
因而强力 217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218
筋脉沮?,精神乃央 219
四、阴阳应象大论 221
病之形能也 221
五、阴阳离合论 222
阴之绝阴 222
六、阴阳别论 222
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222
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224
七、五藏生成论 225
其荣色也 225
色青如草兹者死 226
徇蒙招尤 226
八、五藏别论 227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 227
九、异法方宜论 228
一病而治各不同 228
其民嗜酸而食胕 229
十、移精变气论 229
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229
十一、汤液醪醴论 230
必齐毒药攻其中 230
形施形外 230
十二、诊要经终论 231
必以布憿著之 231
十三、脉要精微论 231
夫精明五色者 231
有余为精 232
虚静为保 233
十四、平人气象论 233
前曲后居 233
十五、宝命全形论 233
木敷者其叶发 233
十六、评热病论 235
谷生于精 235
十七、逆调论 236
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 236
十八、刺疟论 237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 237
十九、痹论 238
经络时疏故不通 238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 238
二十、脉解篇 239
阳未得自次也 239
则为音俳 239
二十一、病能论 240
其真安在 240
二十二、调经论 240
泾溲不利 240
二十三、气交变大论 240
反胁痛 240
二十四、至真要大论 241
奇偶之制 241
二十五、著至数论 242
疑于二皇 242
二十六、方盛衰论 242
亡言妄期 243
二十七、解精微论 243
忧知于色 243
读内经记 244
一、生气通天论 244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244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244
二、阴阳应象大论 245
而知病所生以治,则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