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中医药名家何志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创鹏,张横柳主编;张毅之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35964830
  • 页数:3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岭南中医药文库医家系列》中的分册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介绍医家生平、总结其丰富的学术经验、记载其临床诊疗心得、积累其代表性的医话医案,以为岭南中医药精粹的传承、发扬和光大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引言 1

医家小传 5

一、励志求学,始叩医扉 7

二、悬壶济世,名闻遐迩 13

三、结盟抗日,保卫华侨 17

四、热心公益献青春,重视教育毕一生 21

五、传承中医经典教育,奠定学科建设基础 25

(一)悉心岭南伤寒教学和人才培养,加强学术交流和理论提高 26

(二)学术研究成果斐然,临床诊疗经验丰富 30

(三)“文革”期间不畏政治冲击,潜心治学,埋头著书立说 31

(四)改革开放学验俱丰,荣誉声望栉比等身 32

六、学术建树颇丰,临证精益求精 34

(一)阐发六经,颇有见地 34

(二)临证辨治,尤重胃气 35

七、为人大公无私,临终嘱言遗志 37

术业精粹 43

一、学本“内难”,融汇百家 44

(一)治学、临证均以“内难”为指导 44

(二)“内难”为源,伤寒为流 51

(三)虚怀若谷,善取百家之长 59

二、深谙经典,尤重伤寒 62

(一)《伤寒论》六经实质和六经辨证 64

(二)《伤寒论》中水饮病的辨证论治 104

(三)《伤寒论》中胃气学说的研究 120

(四)《伤寒论》中营卫学说的研究 138

(五)《伤寒论》中体质学说研究 149

临证一得 163

一、六经辨治温病经验 164

(一)何志雄教授对伤寒和温病其异同之处的观点 165

(二)温病的“六经辨证论治” 166

(三)何志雄教授六经辨温病的学术价值 173

二、脏腑辨证辨治内伤杂病 176

(一)辨脏腑以整体观念为指导 176

(二)注重审察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 179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81

三、何志雄教授调理脾胃经验简述 182

(一)风寒外感用桂枝汤健脾散邪 183

(二)温邪外袭,强调健脾益胃生津 186

(三)擅用四君子汤平调脾胃以治诸病证 188

(四)中阳不运,治法遵仲景 195

(五)脏腑相关,肝脾同治 196

四、临证经方运用经验 198

(一)麻黄汤及其类方的运用 198

(二)调胃承气汤与小承气汤的运用经验 208

(三)小柴胡汤及其类方的临床运用 211

(四)苓桂术甘汤治疗支饮的经验 221

医案采菁 225

一、桂枝汤证案(两则) 227

二、麻黄汤证案(两则) 233

三、小青龙汤证案 237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案(两则) 239

五、五苓散证案 242

六、苓桂术甘汤证案(三则) 244

七、炙甘草汤证案 249

八、栀子豉汤证案 250

九、小陷胸汤证案 252

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案 253

十一、附子泻心汤证案 254

十二、半夏泻心汤证案 255

十三、生姜泻心汤证案 257

十四、桂枝人参汤证案 258

十五、葛根芩连汤证案 260

十六、葛根加半夏汤证案 261

十七、小建中汤证案 264

十八、白虎加人参汤证案 266

十九、猪苓汤证案 267

二十、调胃承气汤证案 268

二十一、小承气汤证案 269

二十二、栀子柏皮汤证案 270

二十三、小柴胡汤证案(三则) 272

二十四、大柴胡汤证案(两则) 275

二十五、黄芩汤证案 280

二十六、柴胡桂枝汤证案 281

二十七、真武汤证案 282

二十八、四逆汤证案(两则) 284

二十九、乌梅丸证案 287

三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案 289

三十一、吴茱萸汤证案 291

三十二、白头翁汤证案 292

验方撷英 295

一、痤疮脱发方 296

二、肝硬化腹水方 297

三、时感方 299

四、喉炎咳嗽效方 300

五、四君子汤化裁的经验方 301

六、药膳两则 302

(一)鱼肚膳 302

(二)消渴茶 303

诊余医话 305

一、仁爱济世,言传身教 307

二、《伤寒论》答问 310

(一)“伤寒钤百病”是否符合事实 310

(二)伤寒六经病的提纲证对临床有无指导意义 311

(三)如何理解“营卫不和”与“调和营卫” 314

(四)太阳病误治后脾胃阳虚的变证及其辨证施治 316

(五)寒厥兼水饮,为何要先治水,后治厥 318

(六)对《伤寒论》原文第34条的理解 319

(七)为什么称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答邓尚与同志质疑 321

(八)阳明腑实证应分为几个类型?——答邓尚与同志质疑 323

(九)仅据自利不渴,是否便可诊断为太阴病 325

(十)为什么少阴病以“但欲寐”作为辨证提纲,而不言“肢厥下利” 326

(十一)厥阴病“厥热往来”与少阳病“寒热往来”的病理是否相同 327

(十二)“真寒假热”与“亡阳”,“真热假寒”与“亡阴”应如何鉴别?——答颜燕艮等问 328

三、对日本汉方古方派若干学术观点的看法 329

(一)《伤寒论》与《黄帝内经》在理论方面是相得益彰的 329

(二)中医应当重视对腹诊的研究 331

(三)关于《伤寒论》方的应用 332

四、“凉燥”和“温燥”的辨证论治——答广州市塑料四厂卫红同志问 333

五、漫谈泄泻 335

六、漫谈肝炎 336

七、辨脾胃病 337

八、三消论治 338

九、诗词二首——祝贺仲景学说研究会首次讨论会召开 339

薪火相传 341

一、师承授受 342

(一)岭南中医熏陶开启中医之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342

(二)海派中医陶铸进入中医之殿(上海中国医学院) 343

(三)岭南中医再造与岭南伤寒学升华(广州中医学院) 346

二、传人选介 348

(一)林安钟 348

(二)郑元让 351

(三)魏甫贤 353

(四)张横柳 354

(五)王伯章 357

(六)廖云龙 359

(七)郭伟琪 360

年谱大事 363

参考文献 370

附录 373

附件一:何志雄教授毕业证书 373

附件二:《伤寒论选释和题答》技术鉴定书 374

附件三:刘渡舟教授对《伤寒论选释和题答》科研成果评审意见书 376

附件四:愈长荣教授对《伤寒论选释和题答》科研成果评审意见书 377

附件五:李克绍教授对《伤寒论选释和题答》科研成果评审意见书 378

附件六:李聪甫教授对《伤寒论选释和题答》科研成果评审意见书 380

附件七:周石卿教授对《伤寒论选释和题答》科研成果评审意见书 383

附件八:广东科技出版社对《伤寒论选释和题答》出版的评价 388

附件九:《伤寒论选释和题答》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广东省卫生厅颁发的科研成绩奖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