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我爱你们更爱我的国家 2
黎元洪:尽心训练湖北新军为革命埋伏笔 2
张难先:携白卷出考场的革命家 4
黄兴:竭尽全力保阳夏的伟大司令 6
万泽生:谎称生病机智应对日本人 8
陈友仁:不会说中文的中国外交官 10
张竹君:中国的第一位“南丁格尔” 12
陈独秀:双柏庙后街的抗战演讲 14
陈光甫:用脚和眼为银行“诊疾” 16
刘公:让“首义之旗”高高飘扬 18
冯玉祥:拥护抗日统一战线的国民党将领 20
施洋: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 22
蔡寄鸥:“这钱我不要,这枪我也不怕” 24
李汉俊:一封一万五千字的回信 26
白求恩:在汉一月不忘“死神”手下抢生命 28
唐义精:不向日本人折腰的艺术家 30
史沫特莱:投身中国抗战的美国女记者 32
郭沫若:回国抗战的故事 34
卢作孚:国家有难,理当冲上前线 36
邹韬奋:真正为抗战服务就要到前线 38
恽代英:一语点醒,说梦痴人终入党 40
向警予:用法文质疑主审法官 42
萨师俊:与中山舰共存亡 44
陈潭秋:澄清世道 为百姓说话做事 46
周恩来:给昔日学生当“副手” 48
项英:离家7年后返乡组建新四军 50
刘少奇:带着工人去战斗 52
郝梦龄:我爱你们,但更爱我们的国家 54
老舍:拎着皮箱来抗战 56
吴国桢:誓与张公堤共存亡 58
邓小平:“小平”这名字改自武汉 60
唐一禾:街头宣传的抗战画家 62
李先念:他造就了“抗战第一村” 64
光未然:在硝烟中“绽放”《五月的鲜花》 66
陈怀民:舍身撞机惊天动地 68
吴德施:“红色主教”力救革命九君子 70
第二辑 让中国人用上“中国造” 74
张之洞:借西学师夷自强 74
徐荣廷:乐善好施的纺织大王 76
刘鹄城:有骨气的刘家人 78
蔡辅卿:赈济大洪灾积劳成疾的慈善会长 80
宋炜臣:喝下汉口第一杯“自来水” 82
余庆鳌:“汉阳造”步枪之父 84
李紫云:工厂开工收到总统祝贺匾额 86
刘庆恩:中国造半自动步枪第一人 88
张松樵:“神奇”预言救纺织厂 90
简氏兄弟:让中国人都吸上中国烟 92
周仲宣:开启湖北机器制造业大时代 94
孙耀卿:一生甘做纺织人 96
刘子敬:用诚实换来大订单 98
薛坤明:偷师学艺办太平洋皂厂 100
涂坤山:“吃回扣”的良心买办 102
李维诺夫:俄国茶商汉口创造传奇 104
徐源泉:“我办的学校,只要穿草鞋的学生” 106
苏汰馀:赤诚爱国的纺织实业家 108
高欣荣:鬼门关下救活大出血产妇 110
裘法祖:肝移植事业的开拓者 112
吴运铎:从武汉走出的兵工专家 114
第三辑 将三镇连成名副其实的大武汉 118
杨格非:1800串铜钱“换”来袁隆平母校 118
刘歆生:划船圈地的“地皮大王” 120
詹天佑:他绘出长江大桥的蓝图 122
孙中山:武汉三镇“首席规划师” 124
沈祝三:赔钱也要建好武大 126
石瑛:微服巡访武汉轮渡 128
董必武:典当皮袍创办武汉中学 130
李文骥:为设计长江大桥勘测详尽资料 132
李四光:骑着毛驴选定武大校址 134
万耀煌: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先行探索者 136
刘文岛:铜人像的来由 138
叶雅各:把武大建成园林式校园 140
吴国柄:毛遂自荐建设中山公园 142
卢镛标:建筑史上的“先锋派” 144
杜百里:汉口地标的创建者 146
第四辑 极目楚天舒 武汉更加美 150
李修善:献身中国慈善事业的英国人 150
谭鑫培:一字之师 152
梁鼎芬:为湖北师范教育奠基 154
韦隶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创始人 156
王葆心:记录汉口历史的国学大师 158
余洪元:“红圆子”一唱成名 160
蒋兰圃:毁家办学 162
钱基博:毕生收藏捐给国家 164
周苍柏:建一所公园送给国家 166
王星拱:两袖清风的武大校长 168
傅心一:巧将“丑”剧化“楚”剧 170
宋如海:首个“看”奥运的武汉人 172
陶行知:为武汉“小先生”题词点赞 174
杨铎:《沙湖三唱》永留史册 176
毛泽东: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178
宋庆龄:东湖凭吊九女墩 180
茅盾:笔名“茅盾”源自旅汉经历 182
闻一多:罗家山因他改为珞珈山 184
高百岁:大度“让戏”成美谈 186
吴天保:《哭祖庙》成就的“汉剧大王” 188
沈云陔:“如果不创新,楚剧会跟荣国府一样走向衰落” 190
钱俊瑞:“华中经济中心”的总设计师 192
姚雪垠:一生的写作从武汉起飞 194
唐长孺:两次拒评“一级教授” 196
杨朔:毛泽东为《自由中国》题词 198
徐迟:长江二桥——跨世纪的桥 200
陈伯华:新编《宇宙锋》再次引爆汉剧 202
曾卓:中国的小雪莱 204
张肇铭:藏画于民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