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一项民俗艺术的被表述 1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界定及相关研究状况介绍 1
一、研究对象界定及基本情况介绍 1
二、民俗学和文艺学领域对民俗艺术的相关研究 8
第二节 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与方法探讨 11
一、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趋向以及历史解读 11
二、汉人社区研究模式的转移 14
三、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17
四、仪式研究与权力展演 21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 24
一、表述危机与文本分析 24
二、本研究中的文本分析 26
二、本书的基本结构 28
第一章 乡土艺术的自我表述——迎春祭祀的民俗 31
第一节 村落里的时间和空间 31
一、村落里的时空 31
二、周边村落里的民俗艺术氛围 35
第二节 展演与乡村秩序——以兴隆镇村为例 37
一、我的田野点——兴隆镇村 37
二、温暖的回忆——村里的“闹玩” 44
三、角色分配、权力展演与文化教化 48
四、敬神祭祖仪式及社会秩序的整合 51
第三节 明清县志中民俗的书面表述 56
一、神话传说和有关神的世界 56
二、地方风俗和时令 60
第二章 乡村经验遭遇外来知识 63
第一节 文化认同危机与“陋俗” 63
一、民俗的新表述——地方“陋俗”及话语背景 63
二、日本鬼子来了和有关“闹玩”的另类记忆 69
第二节 群众动员与秧歌高潮 75
一、胜利的春天 75
二、小镇上的第一个文化站 78
三、区政府组织的群众文艺汇演 80
第三节 难以抹去的历史记忆 82
一、难忘挨饿那几年 82
二、“闹玩”活动的短暂恢复——自然灾害后的调整 83
三、向传统决裂——“破四旧” 85
四、把祖坟掘了——“整坟造田” 87
五、村落关系的彻底恶化——批斗会 89
六、村里的文艺表演——为政治服务 93
第三章 传统的复兴及回应性的表述 96
第一节 又可以“闹玩”了 96
一、传统文化的多元表述 96
二、“闹玩”角色的服装变化 99
三、热闹依旧 100
四、依然串村 103
五、离乡人眼里的“闹玩” 104
第二节 另一种娱乐悄然进村 109
一、老人权威的失落 109
二、村里第一台电视 110
三、电视的普及和影响 111
第四章 民间艺术与传统的再造 115
第一节 “民间艺术”的建构 115
一、秧歌汇演 115
二、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 117
三、县志中的新表述:“民间文艺——商河鼓子秧歌” 121
四、历史记忆建构:“许商与商河”专题研讨会 123
五、商河县——“山东省民间艺术之乡” 125
第二节 象征资源争夺与地方文化认同 127
一、比赛性秧歌汇演 127
二、秧歌广场的建立及节日演出 135
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成就与遗憾 137
四、鼓子秧歌进课堂 141
第三节 来自西方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 144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申报及专家论证 144
二、对申报书保护目的及保护措施的解读 145
三、被雨冲散的汇演 148
四、新一轮的“采风”热 154
第五章 虚空的家园与本土新经验 157
第一节 虚空的家园 157
一、兴隆镇村不再“闹玩” 157
二、商家村的秧歌——县鼓子秧歌代表队 162
三、三帽村的秧歌——县鼓子秧歌的另一个代表 164
第二节 村落民俗文化萧条后的新现象——“能人”主事 168
一、张公亮村的秧歌队 168
二、到乡镇机关、企业表演的秧歌队 171
三、村里“能人”出资的秧歌队 176
结论:被表述之后 181
一、被表述的民俗艺术 181
二、表述·知识建构·书写使命 188
参考文献 195
后记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