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 2
1.2.1 地壳增厚与高原隆升 3
1.2.2 岩石圈拆沉与板块剥离 5
1.3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动力学模型 5
1.4 地震波各向异性的研究进展 9
1.5 地震波层析成像的发展 12
1.6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4
1.6.1 研究内容 14
1.6.2 研究目标 15
第2章 接收函数及其叠加方法 16
2.1 接收函数的概念 16
2.2 接收函数理论 17
2.3 接收函数提取 19
2.4 地壳内部转换波走时的计算 20
2.5 Moho面深度叠加和H-k叠加方法 21
2.5.1 时差校正 22
2.5.2 深度叠加确定Moho面深度 23
2.5.3 H-k叠加确定Moho面深度和Vp/Vs比值 24
第3章 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 30
3.1 地震波各向异性的成因 30
3.2 地震波各向异性的类型 32
3.3 地震波各向异性的研究方法 33
3.3.1 Rayleigh面波的频散方法 34
3.3.2 横波分裂方法 34
3.3.3 接收函数中Moho面Ps转换波方法 36
3.4 横波分裂与构造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37
3.5 小结 37
第4章 接收函数集计算地壳各向异性 39
4.1 接收函数生成和时差校正 39
4.2 各向异性介质下Moho面Ps转换波的方位角变换特征 40
4.3 单个接收函数的剪切波分裂 43
4.4 接收函数集的剪切波分裂 44
4.5 谐波分析Moho面Ps转换波 51
4.6 小结 52
第5章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分析 55
5.1 研究区域内地震数据来源 55
5.2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厚度、Vp/Vs比值及地壳各向异性分析 61
5.2.1 地壳厚度 63
5.2.2 Vp/Vs比值 65
5.2.3 地壳各向异性 66
5.3 龙门山地区地壳厚度、Vp/Vs比值及地壳各向异性分析 70
5.3.1 地壳厚度与Vp/Vs比值 71
5.3.2 Moho面Ps转换波分裂的来源 73
5.3.3 地壳各向异性与GPS、SKS分裂、APM的对比 74
5.3.4 地壳各向异性与构造变形 75
5.4 小结 76
第6章 有限频层析成像研究上地幔构造 78
6.1 有限频层析成像的原理 79
6.1.1 地震波射线理论(Ray Theory) 79
6.1.2 香蕉甜甜圈理论(Banana-Doughnut Theory) 80
6.2 初始相对到时的计算 82
6.3 台站对的选择 85
6.4 地壳信息的校正 89
6.5 模型参数化反演 91
6.6 检测板分析 92
6.7 小结 94
第7章 青藏高原东南缘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分析 98
7.1 研究区域内地震数据 99
7.2 层析成像水平切片结果及分析 106
7.2.1 62~125km深度的切面图 106
7.2.2 125km~219km~281km深度的切面图 109
7.2.3 281km~312km~500km深度的切面图 109
7.3 层析成像纵向切片结果及分析 110
7.3.1 沿东经100°层析成像剖面结果分析 110
7.3.2 沿东经101°层析成像剖面结果分析 112
7.3.3 沿东经102°、104°层析成像剖面结果分析 113
7.3.4 (E98°,N27°)—(E104,N35°)和N26°层析成像的纵切面结果分析 114
7.3.5 华南板块下方转换带处的高速异常结果及分析 116
7.4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三维构造的讨论 118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121
8.1 结论 121
8.2 建议 122
附录 123
参考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