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论证 1
第一章 现行农村地权缺失:历时性考察(1949—2007) 4
一、从实体所有权向抽象所有权的历史过渡 5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记忆与现实热情 16
三、贫困的“主人”:农地产权背光后的三农问题 25
第二章 现行农村地权缺失:共时性考察 38
一、产权特性及其功能 39
二、歧向语境:关于集体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功能检讨 64
三、双重悖论: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产权模型 68
四、制度解蔽与命题证伪 72
第三章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76
一、改革前提 76
二、农地股份制改革的价值定位 89
三、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11
第二部分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法律文本与政策指向 121
第四章 语义转换与概念识别:《决定》与《意见》的表述差异 123
一、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到“农户承包权” 124
二、从“坚持”到“落实” 128
三、从“象征”到“实体” 131
四、从“维护”到“稳定” 133
第五章 农户承包权:法律属性与功能识别 137
一、属性界定:身份权抑或财产权 137
二、功能定位 146
三、价值考量 151
第六章 农村土地经营权:法权定性与功能定位 163
一、土地经营权法权属性界定 164
二、土地经营权权能定位 169
三、土地经营权功能识别 174
四、博弈格局中的法权变革 183
第三部分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模式比较与路径选择 189
第七章 政策文本与概念解读 191
一、政策文本中的“入股”与“股份” 191
二、概念解读 201
第八章 主体制度构造 213
一、主体资格特性 213
二、股份配置中的主体标准 218
第九章 股份制改革中的行为选择 232
一、组织形式选择 232
二、土地资产(本)投入 239
三、行为特征解析 246
第四部分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实践模式与风险防范 261
第十章 乡村文本: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实践模式比较 263
一、内部互助型 263
二、吸纳→←嵌入型 269
三、资本控制型 275
第十一章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风险生成与防范机制 279
一、改革的文化重负 279
二、价值定位 284
三、风险种类及其生成 292
四、防范机制 302
参考文献 311
附件一 334
附件二 361
后记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