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前言 1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6
一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6
二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16
第三节 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 20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22
第二章 “中等收入陷阱”与技术创新的内涵 24
第一节 “中等收入陷阱”内涵 24
一 含义 24
二 “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理论解释 24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含义和作用 28
一 含义 28
二 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9
第三章 中等收入跨越的国际经验比较 31
第一节 日本的经济跨越:1973—1985年 31
一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起点 31
二 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宝贵经验 32
第二节 韩国的经济腾飞:1987—1995年 51
一 背景介绍:摆脱贫困陷阱后的韩国经济现实 51
二 韩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宝贵经验 52
第三节 拉美各国在经济跨越中的沉浮 65
一 拉美经济和日本及亚洲经济比较 65
二 拉美金融制度不稳定 69
三 拉美科技发展滞后 72
四 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矛盾突出 78
第四节 经验和教训小结 80
一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 80
二 拉美各国的历史教训小结 81
第四章 基于技术创新的跨时动态分析 84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基于技术创新要素的视角 84
一 引言 84
二 模型的构建 86
三 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分析 92
四 均衡时的比较静态分析和政策建议 96
五 主要结论和启示 100
第二节 从模仿到自主创新:基于中等收入经济体的理论框架 102
一 引言 102
二 模型的构建 103
三 动态自治系统 110
第五章 金融深化、技术创新和经济跨越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 122
第一节 引言 122
第二节 模型的构建 124
一 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24
二 金融深化对劳动生产率作用的一般均衡模型 125
第三节 实证分析 128
一 金融深化、技术创新和经济跨越增长的时间序列分析 128
二 技术创新产出和投入的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31
第四节 结论 134
第六章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路径之一:农村现代化 136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 136
一 农业现代化内涵及发展现状 136
二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139
三 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关系 139
四 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措施 139
第二节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基于结构的视角 141
一 问题的提出 141
二 文献回顾 141
三 实证研究 143
四 简短结论 154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中国农村未来之路 155
一 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第一次“分”和“合” 156
二 1958—1978年:人民公社限制农村生产力发展 156
三 1979—2005年:改革中的农村——农村土地的第二次“分” 157
四 2006—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8
五 2012年:中国农村踏上新征程——新型城镇化 159
第七章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路径之二:制造业升级 166
第一节 制造业的内涵 167
一 制造业产业链体系 168
二 制造业的组成:被动的制造和主动的创造 169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制造业转移过程特点和各国经验 169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制造业的三次大转移 169
二 第四次转移的动向和原因 171
第三节 中国在国际制造业转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175
一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点 175
二 在世界第四次产业转移中面临的挑战 175
第四节 中国如何加快制造业创新步伐 176
一 利用政府资源和金融资源加快中国制造业创新步伐 176
二 发挥知识资本在创新中的基础作用 177
三 增加研发投入 177
四 改进研发资金来源和支出结构 179
五 提高研发质量 181
六 通过技术吸收引导创新 181
七 在中国东中西地区形成雁型模式 182
第八章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路径之三:“三化”协调发展 183
第一节 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动态分析 183
一 引言 183
二 变量选择 184
三 实证分析 186
四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92
第二节 金融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产业分工角度 195
一 问题的提出 195
二 金融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在作用机制 196
三 金融发展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200
四 基本结论 203
第九章 “中等收入陷阱”短期应对之策 205
第一节 中国的“一刀切”式短期政策弊端 205
第二节 经济脱困政策组合的思考 209
一 采用适当的财政刺激政策 209
二 货币宽松政策设计 210
三 正确理解经济成长所需的货币条件 211
四 财政、货币、产业等多种政策的组合效用 212
五 金融实行混业经营 214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216
第一节 全书总结 216
第二节 研究展望 220
参考文献 221
后记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