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为什么要写《费尔巴哈论》新解 1
第一章 关于解读方法 15
第一节 直接读原著是最省力的捷径 16
第二节 《费尔巴哈论》与早期著作的关系 20
第三节 《费尔巴哈论》与列宁著作的关系 23
第四节 用“并案”方法解读《费尔巴哈论》 24
第五节 借鉴中国解经方法 28
第二章 《费尔巴哈论》的写作目的 32
第一节 标题与写作目的 32
一 “终结”的内涵 33
二 “德国古典哲学”的内涵 35
三 “费尔巴哈”非同寻常 39
第二节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感兴趣的缘由 41
一 “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42
二 关注费尔巴哈与恩格斯的理论实践 44
三 恩格斯“费尔巴哈”概念新含义 46
第三节 《费尔巴哈论》的写作动机 47
一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关系与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关系的区别 47
二 《费尔巴哈论》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 51
三 哲学终结与唯物史观 53
四 为了从起源上阐述第一个伟大发现 55
五 三个文本的地位 62
第三章 黑格尔哲学述评的言外之意 66
第一节 先从黑格尔开始 66
一 早期著作研究和黑格尔哲学研究 67
二 早期著作解读情况简单分析 69
三 恩格斯关于黑格尔哲学之评 71
四 作为《费尔巴哈论》整体的第一章 72
第二节 哲学革命作政治崩溃前导不是普遍原理 74
一 哲学革命作前导是有条件的 74
二 18和19世纪的哲学革命与作者无关 75
三 哲学革命不可能永远是合理的 76
四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指导思想 77
第三节 关于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的论述 79
一 黑格尔哲学的解体 79
二 马克思是否曾经是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派 81
第四节 黑格尔哲学真实意义论述的更深层意义 82
一 “人的思维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解析 82
二 “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的暗含意义 85
三 “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解析 87
第四章 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命题与引证方法 89
第一节 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命题被误解的可能性 90
一 从恩格斯对黑格尔“凡是”命题的评析说起 90
二 包含着马克思学说奥秘的重大命题被众人误读是可能的 91
第二节 “马克思不大为人了解的引证方法” 93
一 “全部哲学”和“特别是近代哲学”解析 98
二 两段可参考的马克思有关哲学问题的论述 100
三 用引证方法认识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命题 101
四 《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关哲学问题的论述 102
五 《提纲》有关哲学问题的论述 104
六 发现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命题是一个引证性命题的经过 106
第五章 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命题的实质和意义 109
第一节 探寻比古代更遥远的时代 109
一 远古时代与古代 110
二 “完全不知道”的缘故 112
三 “像一切宗教一样”的问题 114
四 马克思致安年柯夫信的有关思想 114
五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起源论述的意义 116
第二节 本原问题和“两大阵营” 117
一 传统观点忽略了论述的前提 117
二 本原问题、“两大阵营”是否适用于作者 120
三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批语辨析 120
四 不止是简单化和教条化的问题 122
第三节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和对一切哲学怪论批判 124
一 “哲学的语言”“幻想”与引证方法 124
二 “其他一切哲学怪论”与哲学基本问题 125
第四节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命题的误读 127
一 普列汉诺夫的理解 127
二 列宁的理解 129
三 我国传统教科书最重要的渊源 134
第五节 哲学基本问题命题及其论述的重要意义 135
一 理解《费尔巴哈论》的一把钥匙 135
二 对于研究马恩早期著作的指导意义 137
三 对于我国理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37
第六章 历史唯物主义发现和哲学的终结 139
第一节 费尔巴哈在历史哲学方面的中间环节作用 140
一 在“中间环节”意义上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批判 140
二 第三章 与马克思早期费尔巴哈哲学信仰的关系 141
第二节 新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学派的根本区别 142
一 从“哲学这块土地”谈起 142
二 对费尔巴哈“科学之科学”的批判 145
第三节 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 146
一 关于自然哲学终结的论述 146
二 关于历史观的系统阐述 147
三 不能离开怎样脱离黑格尔的阐述 148
四 马克思伟大发现的意义 149
第四节 关于哲学终结的论述 150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观点 150
二 前两章与“哲学终结”的关系 152
三 自然哲学终结和历史观阐述与哲学终结的关系 154
四 传统主流观点关于哲学终结观点之失 156
五 马克思实现的伟大变革 157
第七章 《费尔巴哈论》与《提纲》的一致性 160
第一节 第一条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160
一 解读第一条的方法 161
二 仅仅强调实践观点是不到位的 161
三 第一条对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162
第二节 第二条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想的天才发现 164
一 第二条不能概括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64
二 “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辨析 165
三 哲学基本问题观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 168
第三节 第十一条解析 174
一 第一次提出哲学终结的观点 174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175
三 包含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77
四 把第十一条解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是不到位的 179
五 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研究 180
第八章 《费尔巴哈论》的地位和意义 182
第一节 《费尔巴哈论》解读小结 182
一 重视《费尔巴哈论》第一章 关于黑格尔哲学评述的深层意义 182
二 正确理解和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重要理论 182
三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的思想 183
四 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思想、哲学终结思想、唯物主义历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183
五 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关系,实质上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历史和经济领域里两大发现方面的思想是否根本一致的问题 184
六 《提纲》《费尔巴哈论》是关于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的经典著作 184
第二节 《费尔巴哈论》的历史地位 184
一 《费尔巴哈论》与《提纲》 185
二 《费尔巴哈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 185
第三节 《费尔巴哈论》的现实意义 186
一 对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187
二 对于反对空想和浮夸具有重要意义 187
三 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88
四 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189
附录1和恩格斯的谈话&阿·沃登 190
附录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条目 200
附录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哲学基本问题”条目 203
附录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哲学的党性”条目 210
附录5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条目 212
主要参考文献 214
后记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