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民俗学运动 3
我国民俗学运动发展的分期问题 3
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端 15
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端给我们的启示 40
中国民俗学运动奠基与开展时期 45
中国民俗学运动的新兴时期 75
北大歌谣研究会与《歌谣周刊》 110
《歌谣周刊》与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 117
我国民俗学运动为何兴起于北大 122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一张同人照 126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十二个第一 128
弘扬中山大学民俗学者的创业精神 130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何时成立? 134
风谣学会的一帧宝贵留影 138
旧时北京刊物上的民俗学足迹 140
倡议编辑出版《稀见珍贵民俗学报刊影印汇编》 144
解放前上海民俗学运动掠影 148
珍贵的中国第一批民俗学课试卷 154
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的新民俗学而努力 162
我国民俗学运动的一个创举 164
我国民俗学事业前程灿烂 167
我国民俗学运动的新崛起 170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纪略 175
中国民俗学会章程 177
被冷落的民俗学恢复生机 180
我国民俗学运动新兴时期的腾飞 182
十年来我国的民俗学研究 188
《中国民俗学发展史》自序 194
北京大学与中国民俗学运动80年 198
我国民俗学运动的回顾与展望 206
关于创建全国性民俗学组织的情况 212
二、民俗学研究 225
概述民俗学的几个问题 225
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240
漫话商业宣传民俗 245
专门记录清代北京商业宣传吆喝习俗的两个手抄本 264
商业宣传习俗资料的新发现 275
《中国招幌辞典》序 288
《吆喝与招幌》引言 291
古今饮食业宣传琐谈 294
丰富多彩的北京民俗文化 297
北京话的特点——最突出最活跃鲜灵灵的京味儿民俗文化 301
北京民间的饮食 315
北京三款民间食品 318
京味团圆饼与腊八粥 320
关于茶馆文化 322
北京讲卫生的习俗 330
南线阁与北线阁 333
民俗语言在俗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334
积极开发妙峰山的旅游民俗文化 342
历书漫谈 346
话春节 351
关于纪年与十二生肖 360
充满情趣的民间儿童游戏 374
民间儿童娱乐的教育作用 378
从“煽洋画儿”谈起 382
“小驴儿推磨”历史悠久 385
玩羊拐 388
捉迷藏 392
银铃转地轴儿 395
“陀螺”与“捻捻转儿” 397
跳房子 401
儿童游戏三则 406
跳绳与拔河 410
舞天拂地抓子儿 415
《北京民间儿歌选》前言 422
浅谈风物传说中的“美” 428
人类学派对我国神话学研究的影响 433
祖国处处有“三宝” 451
关于祖国“顺口溜”式的“三宝” 454
让民俗学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 460
将中山大学的民俗学研究推向深入 462
《中国民俗学论文选》编后记 474
2002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词条 477
《中国民俗图录》编撰大纲(初搞) 483
三、民俗学家 495
我国民俗学运动的创始者刘半农 495
常惠 499
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纪念顾颉刚先生110周年诞辰 507
江绍原:中国民俗学运动的领导者和理论建设的奠基者——纪念江绍原先生100周年诞辰 520
杨成志:民俗学运动执著的倡导者 537
容肇祖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545
民族学、民俗学家杨堃 553
林惠祥 560
从民俗学家林培庐之生平事迹谈起 566
一生为民俗文化事业奋斗不已的薛汕 570
以弘扬中华民俗文化为己任——介绍澳籍华裔学者谭达先 576
20世纪中国民俗学的五员主将 583
四、俗文学研究 591
漫谈“俗文学” 591
毛泽东与俗文学 596
中国俗文学运动的回顾与展望 601
五、评介 617
《江绍原民俗学论集》序 617
《古俗今说》前言 631
《中国礼俗迷信》编后记 636
民俗学研究的新成果 639
《民俗学原理》序 643
一部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新作 650
从民间传说探寻北京城的建置——读陈学霖《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658
《金瓶梅词话》中的风俗描写 666
关于木偶戏 670
一出受人欢迎的喜剧——推荐哈尔滨评剧团演出的《小姑贤》 672
喜读《中华民俗大全·澳门卷》 674
向中山大学捐赠民俗文物致词 676
(附:叶春生《答谢词》) 677
附录 681
一 玻璃工人之歌 681
二 王文宝编著目录 691
三 学者述评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