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7
三、研究方法 12
四、文献综述 13
第一章 争端当事方推动程序实践的历史及组织机构根源 40
第一节 争端当事方推动程序实践的历史根源 41
一、GATT1947争端解决机制:在实践中演变和完善 42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于GATT1947的继承与发展 50
三、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主要法律渊源 66
四、争端当事方推动程序实践的历史根源 68
第二节 WTO争端当事方推动程序实践的组织根源 69
一、WTO是其组织和机构部分组成的整体 71
二、WTO争端当事方推动程序的组织根源 73
第三节 WTO争端当事方推动程序实践的机构根源 83
一、WTO“协商一致”决策原则和规则制定程序 84
二、WTO的机构组成部分之一:WTO秘书处 88
三、两大机构组成:争端解决的高效与决策机构的低效 95
四、WTO成员方驱动 110
本章小结 116
第二章 争端当事方推动解决“适用顺序”问题 121
第一节 DSU“适用顺序”问题及所涉案件 124
一、与“适用顺序”问题有关的DSU第21.5条及第22.6条 126
二、第21.5条和第22.6条的先后顺序及时限冲突 127
三、涉及“适用顺序”问题的案件 130
第二节 “欧共体香蕉案Ⅲ”模式及“适用顺序”冲突与解决 135
一、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历次香蕉案争端 136
二、“欧共体香蕉案Ⅲ”争端解决程序 137
三、“欧共体香蕉案Ⅲ”裁决模式的影响及法律效果 143
四、解决“适用顺序”问题的“欧共体香蕉案Ⅲ”模式分析 145
第三节 争端当事方以双边协议解决“适用顺序”问题 148
一、两种不同的协议模式 149
二、先后提起第21.5条和第22.6条程序的模式及相关案件 157
三、同时提起第21.5条和第22条程序的模式及相关案件 171
四、SCM协定模式解决“适用顺序”问题及相关案件 184
五、美国等争端当事方的推动及影响 187
本章小结 191
第三章 争端当事方推动听证程序公开 198
第一节 WTO争端解决程序总体上不公开 199
一、WTO外部透明度问题遭受质疑 200
二、WTO争端解决程序的保密性传统及原因 202
第二节 各方助推WTO听证程序公开的努力 204
一、WTO自身的努力 205
二、学术界的呼吁 206
三、律师实务界的要求 208
四、WTO成员方外交官们的倡议 209
五、非政府组织的影响 212
第三节 争端当事方推动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听证程序公开 215
一、争端当事方推动专家组听证程序公开 216
二、争端当事方推动上诉机构听证程序公开 228
三、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听证程序公开需关注的具体问题 239
第四节 与国际法院和ICSID公开听证相比较 244
一、国际法院相关程序规定及司法实践 246
二、ICSID关于公开听证的程序规定和实践 258
三、WTO公开听证程序将来修改可能的建议 269
本章小结 271
第四章 争端当事方推动先决裁决程序 274
第一节 主要国际司法机构和仲裁机构关于先决裁决的程序规定 275
一、先决异议与先决裁决 276
二、国际法院关于先决异议的程序规定 278
三、ICSID的先决异议程序 280
四、WTO先决裁决 282
第二节 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先决裁决实践 284
一、GATT时期涉及先决裁决的案件 284
二、WTO成立后最早涉及先决裁决的争端解决实践 288
第三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先决裁决判例法 290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先决裁决 290
二、涉及各类先决异议的先决裁决法理 309
三、针对其他程序事项提起的先决裁决 322
第四节 WTO先决裁决实践中的主要程序性问题 335
一、争端方应何时提出先决裁决请求 335
二、与先决异议有关的个案专家组工作程序 343
三、由谁作出裁决 345
四、何时作出裁决 346
五、是否需要举行听证会 351
六、第三方在先决裁决中的地位 351
七、公布先决裁决 353
八、先决裁决的效力及可上诉性 356
九、中国提出先决异议和先决裁决的案件 357
本章小结 358
第五章 WTO争端当事方推动程序的其他实践 361
第一节 争端当事方双边协议延长上诉期限 362
一、DSU有关条款的刚性规定 363
二、几个与上诉期限相关的时间 365
三、第一起通过协议延长上诉期限的案件 366
四、其他通过双边协议延长上诉期限的案件 368
五、争端当事方推动延长上诉期限的机构根源 371
第二节 推动专家组支持“扩大第三方权利”的程序请求 373
一、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第三方制度 375
二、争端方推动赋予“扩大第三方权利”的案件 381
三、扩大第三方权利:突破DSU规定 391
四、国际法院等关于第三方参与程序的规定和实践 393
本章小结 394
第六章 结论 398
附录 407
参考文献 446
后记 463